一、“二进攻” 历程:从科创板到创业板的定位困局
2025 年 9 月,深交所官网披露的终止审核通知,为容汇锂业长达 1197 天的 IPO 征程画上句号。这家成立于 2006 年的锂电材料企业,核心产品为电池级碳酸锂与氢氧化锂,2022 年虽获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认证,却两度折戟资本市场。
首次闯关始于 2020 年 12 月的科创板申报,彼时公司将行业分类定为节能环保领域 “动力电池及相关服务”,试图契合科创板 “硬科技” 定位。但上交所第二轮问询直接质疑其 “是否属于基础化工企业”,容汇锂业紧急改口为新材料领域 “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即便如此,第三轮问询仍紧盯分类变更合理性,最终公司在 2021 年 12 月主动撤回申请,坦言 “相较于信息技术等领域,科创属性略显不足”。
半年后,公司转战创业板,2022 年 6 月 10 日获受理,却重蹈分类摇摆覆辙:先自称 “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遭深交所问询后又改回最初的 “C2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尽管 2023 年 6 月 8 日侥幸过会,但长达两年未提交注册,最终在 2025 年 9 月与保荐机构共同撤回申请,成为年内 22 家过会后终止审核的企业之一。
二、三轮问询揪出三大硬伤:订单、环保与原料的三重拷问
容汇锂业的 IPO 之路,始终被监管层的密集问询笼罩,核心聚焦三大风险点。订单获取的合规性首当其冲:公司与韩国 SKI 签订 7 年供货协议,后者提名贝特瑞、当升科技采购并收取 “服务费”,两年多累计拿走 2.8 亿元。更可疑的是,SKI 在披露资料中身份反复切换于 “客户” 与 “无关联第三方” 之间,深交所直接质疑 “是否存在商业贿赂或利益输送”。
环保问题则暴露信息披露瑕疵。招股书对过往环保处罚只字未提,直至问询阶段才承认曾多次收到整改通知书及罚款,违反 IPO 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要求。而原材料供应的 “无矿之痛” 更为致命:公司无自有锂资源,锂精矿 90% 以上依赖澳大利亚 Pilgangoora 和巴西 AMG,且占比逐年攀升。此前公司曾尝试收购西藏麻米措锂矿 38.4% 股份,支付 2500 万元定金后因资金问题终止,错失掌控上游资源的机会,原料供应稳定性持续遭监管追问。
财务数据虽曾亮眼 ——2020-2022 年营收从 5.06 亿元飙升至 59.10 亿元,归母净利润从亏损 4538 万元增至 19.05 亿元 —— 但高度依赖前五大客户(占比超 73%),且业绩与锂价深度绑定,为后续风险埋下伏笔。
三、终止背后:行业寒冬与自身短板的双重挤压
过会后两年突然撤回申请,本质是容汇锂业面对内忧外患的理性选择。外部行业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2023 年起锂价断崖式下跌,碳酸锂价格从峰值 50 万元 / 吨跌至不足 20 万元,而公司无自有矿导致成本传导能力薄弱,业绩大概率大幅下滑。叠加锂电行业产能过剩加剧,国内氢氧化锂产能利用率已跌破 60%,公司拟募资 30.6 亿元建设的 “6.8 万吨氢氧化锂项目” 失去经济性支撑,募资合理性存疑。
内部隐患的持续发酵更具决定性。科创属性不足的 “老问题” 并未解决,其宣称的 “冷冻法工艺技术壁垒”,被深交所质疑 “产品杂质含量与同行差异小,且盛新锂能等竞品纯度更高”。而 1197 天的漫长排队周期中,监管对 IPO 企业的合规要求持续升级,2025 年已有 7 家企业因财务不达标、合规风险等终止注册,容汇锂业的历史瑕疵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对控股股东李南平、陈梦珊夫妇而言,主动撤回实为止损。若强行推进注册,业绩变脸与合规问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监管追责。此次折戟也为锂电材料企业敲响警钟:依赖资源涨价的业绩狂欢难以持续,唯有夯实上游布局、规范内控管理,才能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容汇锂业的 1197 天征程,最终成为行业周期与企业短板碰撞下的典型样本。
(责任编辑:子蕊)
冲刺IPO!这家动力电池企业递表港交所2024-07-30 08:40
|
多家锂电企业IPO终止,背后原因是?2024-06-12 18:31
|
宁德时代供应商重启IPO!2024-04-07 17:30
|
又一家锂电企业IPO按下终止键!2024-03-25 18:35
|
固态电池龙头计划IPO!2024-01-25 18:11
|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龙头拟赴港IPO!依赖宁德时代等大客户2023-10-25 17:57
|
估值355亿元,这家电池厂商启动IPO2023-10-18 18:09
|
为宝马MINI供货、IPO第二轮审核中······蜂巢能源媒体日说了啥2023-09-26 17:43
|
磷酸铁锂龙头科创板IPO过会!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供货2022-06-14 17:42
|
帕瓦股份科创板IPO过会 募资15亿元用于三元前驱体等项目2022-05-07 1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