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自《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整车制造企业“正式”成为了动力电池回收的责任主体,被要求及时上传相应的溯源信息,从而保证动力电池的来源及去向可以追溯。理论上看,政策是合规合理可执行的,实际操作上,车企是否“一帆风顺”?
5月27日-31日,电池联盟针对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设、退役动力电池流向、动力电池退役量等行业热点问题对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了巡访调研。在调研中,电池联盟发现车企们倍感“压力山大”。
“不可控”&“没权利”!回收责任主体“压力山大”
据了解,目前车企最为担忧的是需承担因退役动力电池流向及回收情况不可控导致的风险。
由于动力电池所有权不在整车企业手里,导致整车企业难以完全控制退役动力电池流向。通常情况下动力电池随新能源汽车出售,其所有权归属消费者,动力电池使用后的残值也是不属于车企的,因此,车企无权对未交回车企的退役动力电池进行处置。而且,目前退役动力锂电池不属于危险废物,使得其在进行流转、贮存的时候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所以,车企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政策赋予的电池回收及流向监控责任与未赋予的对电池流转的刚性约束权利之间的矛盾。
对于处置退役动力电池方面,车企为了能够降低风险,会优先考虑与符合国家要求的第三方回收企业进行合作。“我们选择第三方回收企业的首要条件就是‘白名单’企业。”某车企负责人向电池联盟透露。
该负责人提到的“白名单”企业是指2018年首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五家企业,分别是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衢州华友)、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赣州豪鹏)、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格林美)、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和广州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华科技)。
在车企看来,进入名单的回收企业其电池回收流程规范,能够有效保证电池回收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日前,车企与第三方回收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在少数,像云度和格林美,厦门金旅和湖南邦普,沂星客车和赣州豪鹏等,车企的合作伙伴多为“白名单”企业。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车企在选择合作的第三方回收企业时,都会考虑参照“白名单”。
“真不行”VS“没申请”?回收企业争进“白名单”
诺大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难道真的只有五家企业符合“白名单”要求么?
据不完全统计,注册成立回收动力电池企业有400余家,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赣锋循环、贵州中伟、湖南鸿捷等。从处理规模上来看,这些回收企业达到或者接近名单中企业的处理规模。
此前公布的《湖南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中,参会回收试点工作的回收企业共有24家,但其中只有湖南邦普进入了“白名单”。这说明仍有许多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回收企业并未进入名单中。
由于整车企业要求合作的第三方企业是“白名单”背景,尽快申请进入“白名单”的企业才能占得市场先机。目前众多回收企业已向有关部门提交了申请资料,像赣锋循环、中天鸿锂、赛德美、浙江新时代等等。
“白名单”申请相关Tip
2016年工信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申请企业需要提供企业项目批复情况、产业布局情况、工艺装备情况、资源利用回收及能耗情况、环境保护情况、产品质量情况、安全生产情况。申请公告企业需要将相关申请材料提交给所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申请企业提交的材料情况进行核实并提出初审意见。
每年3月31日和9月30日前将符合《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申请材料和审核意见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收到申请材料后会组织专家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复审和现场核实,从而确定符合要求的企业名单。
据电池联盟了解,2019年下半年,工信部将会组织进行新一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名单的评审工作。届时,电池联盟及电池联盟将会实时关注评审工作动态,协助、指导回收企业进行申报等相关工作。
小电福利:
想详细了解流程和申报情况的企业,可添加绿研院研究员杨老师免费咨询。
杨老师 13522352490(微电同号)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