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市场对于动力
电池的需求迅速增大,看好该领域的前景,越来越多相关产业链企业或“跨界”选手开始进行
电池研发。如最近长安、广汽等车企就公布了各自的自研电池计划。
那么,车企为什么自研电池,自研电池还要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多家车企官宣自研电芯规划
2023广州车展开幕日上,长安、广汽等国企相继官宣自研电芯。“计划到2030年,长安将推出液态、半固态、固态等8款自研电芯,形成不低于150GWh的电池产能。”长安汽车总裁王俊在车展首日发布了长安汽车全新的动力电池规划,并将这一自研电池品牌命名为长安“金钟罩”,以解决用户在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低温性能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目前正在开展锂硫电池、金属电池等新型电池的原型电芯设计,预计能量密度将突破1300-1500Wh/kg,力争在2035年实现搭载应用。”王俊还透露。
广汽宣布,将固态电池、无钴电池、低钴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列入广汽自研电池关键技术攻关。其中,固态电池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电芯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时,能够满足电池在极端环境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要求。据悉,广汽集团全固态电池将计划首搭广汽埃安旗下昊铂品牌的产品。
“广汽的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搭载。”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透露,投资109亿元36GWh的因湃电池首个工厂也将于本月底批量生产。
此外,据广汽旗下埃安官微,11月20日,广汽埃安实验室宣布完成固态电池的界面改性技术试验验证。该技术将使固态电池的寿命衰减降低50%,150周循环后,电池容量能够保持在90%以上。此前,广汽埃安对外官宣将于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搭载,昊铂将率先采用。
除了长安、广汽等,上汽、长城、吉利、理想等自主品牌,以及宝马、大众、现代等外资车企,均已进行自研电池方面的尝试。
车企为什么要自造电池?
业内人士认为,车企之所以开始热衷自造电池,是因为:第一,作为电动汽车核心部件,动力电池在整车成本中占比最高。在激烈的竞争下,车企若实现电池自供能够有效控制成本。
第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动力电池与整车性能高度相关,车企参与到电池研发等环节,不仅有利于掌握核心技术,还可以提高车企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让产品的质量更有保障。
第三,企业想要更好地生存下去,还是要有大量电池的生产。自研电池,可以保证企业稳定的电池供应。
还有技术、成本等问题要解决
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自造电池已经成为不少车企的选择,但对这些车企来说,电池领域毕竟是一个新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还是会面临技术、成本、原材料供应等很多挑战的。
具体来看,技术上,研发动力电池,需要多个学科的积累。对于车企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还要多花时间去学习。
成本上,动力电池研发制造项目的生产周期普遍较长,前期生产和技术研发投入成本巨大,对于普通车企来说压力巨大。想要顺利推进电池自研,还是要有大量资金做积累的。
原材料供应上,面对原材料的价格的下跌和上涨,企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如果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自研电池可以面临停滞的危险。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去年表示加大对动力电池相关领域的投入,参与电池材料、电芯与整包设计、电池管理系统、制造工艺等研发,并计划在在2024年推出800V快充电池包的蔚来,在今年7月,推迟了电池量产的时间。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车企造电池或整车联合相关的企业共同造电池的趋势日益明显,而寻求与电池厂商合作、共同建厂或是更佳选择,可以缓解不少压力。
总之,未来,或有更多的车企走上自造电池之路,但是最终能否取得成功,还要接受市场的考验,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才能最终成功!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