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池联盟网 > 闻说 > 市场 >

储能“明星”钒电池迫切需要规模化应用:生产仍需降成本

时间:2023-10-22 10:00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综合报道
点击:
用于储能的钒电池,一个在研报与锂电池分庭抗礼的路线,然而处于规模化应用“前夕”的它,同繁荣的锂电相比,好似一个在读小学,一个已经读大学。
 
但钒电池的安全性和长时储能的特性又让人不得不关注,业内人士相信它会是下一个锂电。特别是对于处于困境的钢铁行业,钒电池所能形成的“第二增长曲线”更有吸引力。资产规模超400亿的陕钢集团,董事长杨海峰不远千里奔波至承德,调研一个又一个储能企业。按照他的话说,这次来就是学习,不学习就没有饭吃。然而要导入到规模商业化,钒电池还需要找到清晰的商业路线,克服高成本约束等难关。
 
1GW装机量的钒电池,被给出10倍市场预期
 
10月下旬的承德进入北方的秋天,外面阳光灿烂,黄色的银杏叶在空中漫飞。中国•承德2023年钒钛产业链对接大会在这里进行。
 
储能电池的三种技术路线是锂电池、钠硫电池和液流电池“三家分立”。钒是组成液流电池电解液的理想元素,这个不到1GW(吉瓦)的市场却有按捺不住的雄心。
 
但想象力难抵现实的对比,当用于储能的锂电池预期已被打至“太瓦”级别。2020年~2023年全钒液流电池装机量仅有1.08GW(吉瓦),2020到2022年累计只有0.032GW(吉瓦)。
 
去年储能“大热”,券商研究报告为钒电池给出预测——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规模将达30GW(吉瓦)以上,2025年前后全钒液流电池在储能领域渗透率有望达到15%~20%。
 
按照这一渗透率计算,2025年前后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领域装机是2023年的5倍。
 
中科院储能技术研究中心更是预测2025年全钒液流电池国内装机容量新增达到7.8吉瓦时。更有激进预测突破14.2吉瓦时。
 
资本市场的预期始于概念的“萌芽”,去年6月和7月是钒电池炒作的高光,龙头股钒钛股份股价两个月就迎来翻倍。但钒电池板块的估值重构也仅此而已,如今钒钛股份的市值已经回到去年5月的低点。
 
商业化前期的钒电池,与大规模化商业化的锂电池相比,这就好比一个已经进入大学,一个还处在义务教育学龄阶段。在资本市场上,钒电池尚未诞生如宁德时代、比亚迪这类龙头。尽管市值和股价高低不能说明全部,但却可以展现产业链的纵深程度——毕竟有足够大的龙头,才会有分工明确的细分领域。
 
在钒电池企业展区,5、6家企业可供展出的是钒电池电堆以及一些钒制品零部件。这和锂电展会各类眼花缭乱的隔膜、快冲“黑科技”等形成鲜明对比。
 
中科院钒电池专家严川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钒电池下游企业既做电堆,也做电站,整个市场还远远没有到充分竞争阶段。在供需市场,个别钒电池企业拥有GW(吉瓦)级产能,但却没有与之匹配的GW(吉瓦)级订单。
 
“现在很多的订单不是商业合作,先签一个意向性的东西,然后‘跑马圈地’去宣传。实际真正报备的可能连1/4都没有。”严川伟说,钒电池储能的需求有,但商业化过程处于一个孕育期。
 
但钒电池的优势是足够有吸引力,孕育期的吸引力更是呈指数级。锂电池的成功就是“珠玉在前”的模板,如果在2015年进入并坚持到现在,孕育期的投入才会有繁荣期的爆炸增长。
 
应用于传统钢铁里的钒,如今跃然成为储能电池的重要材料,传统钢铁企业抓到新赛道的“救命稻草”。想要切入钒电池储能领域的钢铁企业太多太多,攀钢、河钢、建龙等西南、华北的区域钢铁龙头企业。
 
北京建龙重工集团副总裁、承德建龙特殊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雪原分析了钒电池的四大优势:一是水系电池,常温、常压无安全风险;二是25年超长寿命;三是环境友好容量可恢复,电解液永续循环使用;四是四小时以上的中长时储能。
 
钒电池的四大优势完美戳中锂电池的“软肋”——化学电池更易爆炸、重放次数过多造成的衰竭、不到10年的电池报废回收期。
 
所以严川伟很反对将锂电池和钒电池比较,他认为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就像胡萝卜比白菜。钒电池的大规模超时储能和安全性具有很高的比较优势,这是很容易想到的逻辑,就像一个参展人员的一句玩笑:“它是水做的,怎么可能爆炸呢?”
 
但如此处于孕育期的一个行业,它最迫切要寻觅到规模化量产的商业模式。
 
区域龙头企业董事长的“寻钒电记”
 
尽管钒电池的规模化商业模式还没有兴起,但有些行业在严峻形势下已经等不起、等不得了,比如拥有钒资源的钢铁企业。钒电池的储能需求没有同上游传导时,钒资源只是特点没有优势的低价值品种,类似于“黄金当白菜价”卖的一种“资源诅咒”。
 
所以,钢铁企业的董事长们坐不住了,也不能坐在办公室里,他们奔赴千里去“寻钒”。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陕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海峰,今年已54岁,坐着大巴前往承德钒钛新材料有限公司、承德新新钒钛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混杂调研人群中,却很少有人认出他。不过,认出他的人通常会笑着和他打招呼。
 
他掌舵的陕钢集团是陕西省唯一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目前总资产超400亿元,员工1.8万人。这可比承德钒钛新材料有限公司、承德新新钒钛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资产规模大得多。与记者交流中,他颇为谦虚,连连摆手说这次不是来指导工作,而是向好的企业学习。他还和记者开了一个玩笑:要学习,不然没饭吃。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成为工业41个门类中利润率垫底的行业。掌舵区域龙头钢企,杨海峰在今年感受到严峻挑战:“行业发展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
 
“我们在做提钒。”杨海峰说。他给陕钢集团设定的“镁铁钒钛耦合发展”战略任务。钒钛股份9月8日公告,攀钢集团与陕钢集团签订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服务等系列合作协议。双方按照市场化原则,陕钢集团汉钢公司将所产钒渣全部交由公司加工为五氧化二钒。根据陕钢集团汉钢公司规划,预计每年委托钒钛股份加工的标准钒渣数量约为5万-13万吨,折合五氧化二钒约4000-10000吨。
 
钒电池储能产业链的上下游“一荣俱荣”,只有下游找到大规模商业化的出路,上游才能找到爆发的变量。每一个钒制品的展台面前 ,杨海峰都会顿足仔细观看。全程调研过程中,他没有说太多的话。唯独有两处场景激发他更大的好奇心,他开始发问。
 
一处场景是光伏储能电动车充电站的商业化应用。承德新新钒钛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VFB园区建有的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站,这是国内最早的由钒储能电池、光伏板组成的汽车充电站。
 
“这个总共投资额是多少钱?”杨海峰连续问了两次这个问题。这是钒电池商业化的症结——投资收益比的经济账单。这位工作人员并未拿出具体的收益数据,但他提到钒资源的价值量没有变,这令杨海峰很惊喜。“(钒)预期还是可以的。”他告诉记者。在寻常可见的充电站旁配钒电池,这并不难以想象。“尽管钒电池的一次性投入很高,但是它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却不高,整个是一个大容量。”
 
站在杨海峰旁边的另一位调研员对此兴趣更加浓厚,直接提出要与负责这一项目的市场人士谈。
 
另一处场景是钒电池储能企业的商业经营模式。这家储能企业将钒电池下游商业运营模式贴在展示墙上。大致逻辑是工业园区以及大型工矿业用电量大,储能可以为其储存电量,避免高峰用电,套利峰谷差价。这被形容为在储能领域的类似期货操作。杨海峰叫来了身旁的同事,记录下钒电池的商业运营模式。
 
各家仍在独自探索钒电池的下游应用,尽管尚没有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化商业模式。
 
基于钒电池应用的规模商业化路径迟早会出现,严川伟告诉记者:“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能源战略,它必然要配储以消纳风能和太阳能的波动。这一波动是长期存在,不是分钟级的脉冲。这就需要有长时储能构建整个储能体系。”他将这一根本逻辑视作钒电池规模商业化的最大机会。比如在用户侧,因为好算账的商业模式,钒电池在这一块的商业应用就走得往前一点。
 
严川伟认为现在钒电池发展处于一个真正的商业化阶段,这是同以前相比不一样的特点,“以前不具备这样的情况,但是现在基本局面是有了技术积累,技术逐渐成熟。电站是基于商业化的建设,最近这一两年就会处于一个规模化增长的节点。”
 
资源自持和技术国产化的底气
 
处于规模商业化的前期,钒电池不可避免陷入一种“囚徒困境”——一方面需要依靠大量量产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又需要依靠成本打开突破口。
 
有参会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做了一个测算,1千瓦时电解液需要5.6千克五氧化二钒,电解液利用率按照70%计算,则实际需要五氧化二钒大约8千克,由此计算1兆瓦时需要8吨五氧化二钒,1吉瓦时需要8000吨。“钒在钒电池的价值要占到50%以上。”严川伟说。
 
记者从展会了解到,现在钒电池的成本仍然是锂电池的两倍以上。来自攀钢集团的相关人士综合螺纹钢和钒电池的价格弹性得出结论——钒占电池成本的比例高,钒的市场价格波动大,钒储能对钒价格敏感度高。“每一个行业都要面临降成本的问题,钒电池未来成本下降空间还是很大。”严川伟说。
 
从更长远的逻辑看,钒不同于锂,并没有受到国外资源约束和进口设备“卡脖子”的难题。钒电池是少见国内自有资源可控、国产设备一体化的领域。
 
从资源来看,中国钒钛磁铁矿占全球60%以上,2022年全国钒品产量约为14.2万吨,占全球产量的64.5%。
 
中国的全钒液流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较快,目前已成为该领域的全球主力。但孕育期尚未形成有效市场,这迫切需要政策“扶一扶”。某种程度,政府要促进当地新兴产业发展,也有迫切发展钒电池的动力。
 
河北省副省长时清霜提到,要推动钒钛由辅助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由初级原材料向终端高技术产品转变,全力打造“中国钒谷”,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
 
“(承德)做优做强钒产业链,创新发展钛产业链,延伸发展磷产业链,提质升级钒钛特钢及装备制造产业链。”承德市工信局党组书记杨玉兴告诉记者,要推进城市与钒钛领域其他地市州、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发展,加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相互融通。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涉及钒电池领域的投资也逐渐活跃。10月19日晚间,永泰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所属控股公司新加坡德泰储能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科技初创公司Vnergy签署《投资合作和股东协议》,新加坡德泰储能以700万元美元收购和认购Vnergy合计70%股权。借此,永泰能源将进一步拥有行业领先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
 
更早之前,中核钛白开展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相关合作,钒钛股份则与大连融科这一液流电池头部领域签署合作。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储能 钒电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 学习中国车企,韩系电池企业改换赛道

    “全世界每10辆电动汽车中就有4辆来自于‘中国制造’,而中国车企也在带动磷酸铁锂电池产业进入快车道。
    2023-10-22 09:45
  • 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竞争加剧

    电池供应商之间的命运对决正在开始,取胜的关键在于谁能用技术的力量管理供应链和控制生产成本。
    2023-10-16 08:51
  • 韩国电池厂商加快布局,专家:中企仍具优势

    韩国《亚洲经济》12日报道称,韩国三大电池企业之一的LG新能源11日发布了第三季度初步统计业绩报告,创造了超过市场预期的“盈利惊喜”。具体来看,LG新能源第三季度销售额约合447.7亿元人民币,相较去年同期增长40.1%,营业利润也较去年同期增长7.5%。
    2023-10-15 10:43
  • 燃料电池商用车市场逐露锋芒

    “消费者是否会采购氢能源商用车,用车成本是关键因素;与其他能源相比,燃料电池拥有零碳、长续航、大载重、效率高、性价比高、耐低温等多种优势,更适宜在商用车上首先使用。”近日,骥翀氢能创始人付宇在谈到燃料电池的发展前景时这样表示。
    2023-10-13 09:00
  • 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止跌回升

    10月12日,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均价相比上一交易日上涨0.05万元/吨至17.9万元/吨 。此前,自26日起,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已连续8个交易日维持在17.85万元/吨均价价位上。
    2023-10-12 17:27
  • 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首航成功

    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10月11日上午在湖北宜昌三峡游客中心(九码头)完成首航,这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内河船舶应用实现零的突破。据测算,“三峡氢舟1”号相比传统燃油动力船舶,预计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吨。
    2023-10-11 10:19
  • 8月全球动力电池榜:比亚迪等8家企业市占率环比下滑

    祥鑫科技(002965.SZ)10月9日发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今年1月份-9月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2.72亿元—2.82亿元,同比增长61.96%—67.91%;其中扣非后净利润预计为2.65亿元—2.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0.73%—77.17%。
    2023-10-10 17:23
  • 锂电储能洗牌预警频起 液流电池全速突围

    液流电池作为新型储能代表,在本征安全与长时储能等优势保驾护航下,在技术、产能等方面已形成了较大突破,正在成为储能领域愈来愈重要的技术路线。
    2023-10-09 17:38
  • 皖企锂电池为何“德国造”?

    为何安徽这家锂电池企业主动“出海”远赴德国建厂?这其中,有着必然的联系与有趣的故事。
    2023-10-09 08:57
  • 动力电池“出海”的机会与隐忧

    一位动力电池行业人员对钛媒体App解释说,《新电池法》首先要应对的是电池护照,因为电池护照要披露很多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碳足迹。而反补贴虽然受冲击最直接的是整车企业,但作为产业链的上游,如果反补贴真的成立并实施,那么动力电池企业也势必需要配合
    2023-10-08 17:29
专题
相关新闻
  • 学习中国车企,韩系电池企业改换赛道

    “全世界每10辆电动汽车中就有4辆来自于‘中国制造’,而中国车企也在带动磷酸铁锂电池产业进入快车道。
    2023-10-22 09:45
  • 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竞争加剧

    电池供应商之间的命运对决正在开始,取胜的关键在于谁能用技术的力量管理供应链和控制生产成本。
    2023-10-16 08:51
  • 韩国电池厂商加快布局,专家:中企仍具优势

    韩国《亚洲经济》12日报道称,韩国三大电池企业之一的LG新能源11日发布了第三季度初步统计业绩报告,创造了超过市场预期的“盈利惊喜”。具体来看,LG新能源第三季度销售额约合447.7亿元人民币,相较去年同期增长40.1%,营业利润也较去年同期增长7.5%。
    2023-10-15 10:43
  • 燃料电池商用车市场逐露锋芒

    “消费者是否会采购氢能源商用车,用车成本是关键因素;与其他能源相比,燃料电池拥有零碳、长续航、大载重、效率高、性价比高、耐低温等多种优势,更适宜在商用车上首先使用。”近日,骥翀氢能创始人付宇在谈到燃料电池的发展前景时这样表示。
    2023-10-13 09:00
  • 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止跌回升

    10月12日,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均价相比上一交易日上涨0.05万元/吨至17.9万元/吨 。此前,自26日起,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已连续8个交易日维持在17.85万元/吨均价价位上。
    2023-10-12 17:27
  • 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首航成功

    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10月11日上午在湖北宜昌三峡游客中心(九码头)完成首航,这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内河船舶应用实现零的突破。据测算,“三峡氢舟1”号相比传统燃油动力船舶,预计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吨。
    2023-10-11 10:19
  • 8月全球动力电池榜:比亚迪等8家企业市占率环比下滑

    祥鑫科技(002965.SZ)10月9日发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今年1月份-9月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2.72亿元—2.82亿元,同比增长61.96%—67.91%;其中扣非后净利润预计为2.65亿元—2.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0.73%—77.17%。
    2023-10-10 17:23
  • 锂电储能洗牌预警频起 液流电池全速突围

    液流电池作为新型储能代表,在本征安全与长时储能等优势保驾护航下,在技术、产能等方面已形成了较大突破,正在成为储能领域愈来愈重要的技术路线。
    2023-10-09 17:38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企业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