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筑牢动力电池安全底线——独家解读《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

时间:2024-05-29 09:28来源:中国汽车报 作者:王璞
点击:
       5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GB 38031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与现行版本标准相比有哪些调整?调整的初衷是什么?调整后对行业企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此,在《征求意见稿》发布后的第一时间,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高级技术总监刘桂彬接受了《中国汽车报》记者的专访,进行独家解读。
以标准为引领
 
进一步提升动力电池安全性    
 
       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守住安全底线。其中,确保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尤为重要。采访中,刘桂彬表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标准作为引领、服务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保障产品安全、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据了解,为规范动力电池安全性管理,2020年我国发布了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等首批三项新能源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后,在规范动力电池产品质量、引导安全技术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动力电池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不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刘桂彬坦言,“为了进一步提升动力电池安全性,在主管部门指导下,全国汽标委电动车辆分标委于2021年下半年启动GB 3803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修订预研工作,并于近期完成了《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
 
标准要求加严 安全门槛提升
筑牢动力电池安全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对动力电池的安全标准要求进一步加严,这也就意味着,动力电池的安全门槛再度提升。那么,与现行版本标准相比,有哪些具体调整呢?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加严了对动力电池热扩散测试要求。谈及此处调整的初衷,刘桂彬表示,热扩散测试面向动力电池自燃这一严重影响车辆安全的风险点,考察动力电池系统在电池单体热失控情况下的防护能力。前期,基于我国牵头制定的联合国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UN GTR 20中的研究成果,GB 38031—2020新增热扩散测试,提出了动力电池起火、爆炸前5分钟报警要求,为乘员预留逃生时间。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数据显示,行业普遍认为这一要求的提出,对于减少动力电池火灾事故、保护消费者生命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动力电池自燃事故呈现几个特点,一是停车状态、充电状态下的着火事故占比增多,二是动力电池着火常常引燃其他车辆和基础设施,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基于此,GB 38031修订中将热扩散要求从起火、爆炸前5分钟报警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提供报警信号),有利于从产品设计端降低动力电池自燃事故发生率。”刘桂彬说。
 
       除了热扩散要求提升外,本次《征求意见稿》还新增了两点要求,值得业界关注。一个是面向动力电池底部防护失效的安全风险,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另一个是面向长期快充循环的安全风险,针对充电速度较快的电池单体新增了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这两个新增测试项目国际标准法规都还没有涉及,是基于目前观察到的动力电池安全事故案例和研究数据提出的,也希望通过本次征求意见进一步收集行业的意见建议。”刘桂彬说。
 
鼓励企业积极研发更高水平技术方案    
 
       进一步加严的标准,是否对企业造成过大的压力?
 
       对此,刘桂彬告诉记者,《征求意见稿》将热扩散要求从起火、爆炸前5分钟报警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确实提升幅度较大,但根据前期调研情况,由于近年来动力电池安全技术不断提升,行业中近八成企业目前已经具备热扩散测试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我们也将利用征求意见阶段,广泛收集行业意见建议,并组织开展验证测试,确认性能指标、测试工况的科学性和普适性。本次《征求意见稿》发布,也希望企业能够提前研究、积极应对,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中采取比强标要求更高的技术方案,切实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共同筑牢动力电池安全底线。”他说。
 
(责任编辑:子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