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日本对
电动车前景的将信将疑,欧洲各国则不惜堵上了各自的国运。
坐拥汽车业几乎半壁江山的德国,早在多年前就率先表态,财政预算紧锁的政府依然愿意掏出10亿欧元支持与电动汽车相关的
电池企业。
而为了让车企的掌舵者相信自己诚意,随后政府高层领导亲自约见了戴姆勒、宝马、大众等集团一把手,在开诚布公的交流中,车企们在点头的同时,也点点了电动化的提速键。
一 欧洲的电池保卫战
近些年的欧盟人格撕裂,反复在博弈中内耗,妥协中求和。唯独对于作为家底的汽车产业,拥有同一个共识。
——将电池供给牢牢攥到自己手上。
如今,欧洲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动车企消费市场,然而,高达70%的电池都需要进口。但即便如此,欧盟已经明确给出时间表:2025年欧洲将自产自销足够的电池来满足所有欧洲车企,甚至还要对外出口。
为了不只秀嘴上功夫和吹牛逼。2017年,欧盟电池产业联盟工作组成立,旨在为欧洲电池制造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包括戴姆勒、西门子、巴斯夫以及瑞典电池厂商Northvolt等公司均参与其中。
此外,欧盟还批准了由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等7国共同申报的电池领域“欧洲共同利益重要计划(IPCEI)”,在未来数年内投资3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40亿元)。该项目重点主要集中在原材料、电池单元和模块、电池系统以及循环利用四个关键的研发领域。
为了不让其他国家在电动化浪潮中砸自己的锅、抢自己的碗,Northvolt、大众、戴姆勒、巴斯夫等纷纷捍卫汽车业的“诺曼底”。
大众预计到2025年,其仅在欧洲的电池产能需求就将超过150GWh。目前,大众已联合Northvolt在德国建立一家产能16GWh的电池工厂。
戴姆勒的电池战略似乎更加“野蛮”,据称从2008年-2019年间,其直接或间接投资的与电池相关的项目已经达到了8个。
化工巨头巴斯夫总计4亿欧元的材料工厂投资计划也已就位。
“拿下欧洲,就是拿下电动汽车的未来”。
这一句野心背后,不单单是对欧洲消费市场的看重,更是外界冀望凭借现有的电池优势,有源头接管这一全球传统汽车产业供应链最为完整与成熟的策源地。
在过去一百多年历史中,欧洲在绝大多数时间掌控着汽车行业方向盘。而今,除了地域的日本,中国、美国、韩国都想坐一坐电动车时代的主人。
要知道,当下动力电池的价值能占到电动车整车成本的1/4,甚至高达一半,欧洲显然意识到了其所处的窘境。
二 汽车电池的欧亚博弈
但面对欧洲所构建的电池防线,亚洲的很多企业不以为然。因为从技术研发角度来看,自90年代制作手机锂电池开始,再到汽车动力电池开发,LG、三星、宁德时代、松下等企业掌握了非常成熟的电池技术。
分析师认为,“电动汽车对电池品质要求极高,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到的。亚洲电池企业对锂电池制造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造出高品质电池。这是一个隐形壁垒,是亚洲企业的最大优势。”
其次,在电池企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上下游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以中国为例,从上游原材料开采、加工,到中游正负极材料、隔膜制造,再到下游电池的研发生产,全产业链的优势非常明显。
且从市场角度来看,亚洲是新能源汽车最大市场,中国的市场规模就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亚洲既是动力电池的最大供给市场,又是最大的需求市场,庞大的产业规模效应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而成本优势一经形成,后来者就很难打破既定的格局。
相比之下,欧洲首先在原材料方面就不具备优势。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之前发布的咨询报告曾提到,欧洲对制造电芯的原材料(锂、镍、钴、锰等)过于依赖进口,存在供应风险。
同时,全球电芯产能绝大部分在亚洲,几乎占全球80%。相对薄弱的产业体系,使得欧洲本土出色的电池企业数量少之又少,法国Saft和瑞典Northvolt是少有的“希望之光”。
事实也证明,至少到目前为止,中美两大市场的电池角逐,都没有欧洲企业什么事,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稳居中国市场的前三把交易,而美国的头部席位则被LG化学、SK Innovation等韩系电池企业把持。
尤其今年以来,这些企业纷纷进军欧洲设厂。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中,宁德时代的欧洲工厂正在积极建设、而国轩高科、孚能科技和蜂巢能源等玩家也纷纷表示将登陆欧洲。
海外电池企业中,LG化学已经在欧洲建立了工厂,但是目前也正在积极建设进行扩张,三星SDI和SK Innovation都已经开始在欧洲匈牙利建设工厂了,和特斯拉深度绑定的松下也在近段时间宣布计划在挪威建一家动力电池工厂。
欧洲的焦虑情绪也在此之下日益加重。
2019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就直言道,“从长远来看,法国工业和欧洲工业100%依赖其他人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在电池方面,我们需要给欧洲敲响警钟。”
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曾告诉德国企业的领导人们,德国人研发出自己的电池单元对于确保德国在汽车行业中的地位“极度重要”。
今年伊始,戴姆勒工会主席迈克尔布雷希特也再次向德国汽车制造业发出警告:“严重依赖中国和韩国动力电池,未来会对德国汽车产业造成致命打击”。
现阶段德法两国只能设法自救,而无暇顾忌其他小弟。今年2月,两国官方共同制定了超级电池工厂蓝图,计划在欧洲共同推动总投资达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80亿元)、总产能约48GWh的电池项目,其目的就在对标亚洲动力电池厂商和特斯拉的产能。
有声音认为,留给欧洲的追赶机会只剩一个,那就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吸引亚洲企业在欧建厂,帮助欧洲搭建起产业链、促进人才培养;其次,大力扶持本土企业,不要因初期产品品质不够好就弃之不用。
市场换技术,听起来何其耳熟。曾经凭借强大优势向外输出汽车技术的欧洲,万万也没有想到类似的选择难题,也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发明汽车的人并不能预知汽车的未来将驶向何方。猜中开头和预测结尾本身就是两个难度截然不同的命题。
欧洲汽车产业可能将再一次驶入黑夜,直到又一天的黎明和日出。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