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动力
电池中正极材料、电解质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而国内尚未出台具体法案规范动力
电池的回收利用,同时各车企、电池生产商业也没有寻到一套完备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因此大家对于动力电池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十分担忧。
今天就带大家看看,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面有什么不同,他们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美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消费者押金制度
美国对于环境保护一向非常重视,针对废旧电池的生产、收集、运输和贮存等过程提出技术规范, 美国国际电池协会制定了押金制度,促使消费者主动上交废旧电池产品。美国政府推动建议电池回收利用网络,采取附加环境费的方式。
通过消费者购买电池是收取一定数额的手续费和电池生产企业出资一部分回收费,作为产品报废回收的资金支持,同时废旧电池回收企业以协议价将提纯的原材料卖给电池生产企业,此种模式既能让电池生产企业很好的履行相关责任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又保证了旧电池回收企业的利润,落实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点评:除了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美国政府在立法方面也不不含糊,针对废旧电池立法设计联邦,州及地方3个层门,分布颁布《资源保护和再生法》、《含汞电池和充电电池管理法》等,针对废旧电池的生产、收集、运输和贮存等过程提出技术规范。
借鉴经验:借鉴美国对于电池回收的成功,良好的回收与运作一定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对于我国来讲,制定电池回收相关方案和严厉的监管,才是促进动力电池回收的当务之急。
德国:电池生产者承担主要责任
德国政府立法回收,生产者承担主要责任,利用基金和押金机制建立了废旧电池回收体系市场化,实现了良好的效果。依据德国关于电池回收立法的规定:在德国电池生产和进口商必须在政府登记,经销商要组织回收机制,同时用户有义务将旧电池交给指定的回收机构。这种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落实和建立了完善的电池回收系统。同时,德国环境部资助了两个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示范项目,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资源化利用进行研究。
点评:德国电池回收机制的成功建立,除了政府对电池生产者的严厉监管外,还离不开基金会的辅助共享。1998年德国成立共同回收系统基金会,电池企业按其电池的市场份额,重量与类型支付管理费用,可以共享基金会的回收网络。
借鉴经验:对于我国来说,依靠基金会辅助不太实际,生产者承担主要责任似乎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毕竟电池生产者对于电池的拆解、再利用更加专业。
日本:国家立法,并对电池生产企业进行补助
1994年10月起,日本电池生产商采取电池收回计划,建立起“蓄电池-销售-回收=再生处理”的电池回收利用系统,这种回收再利用系统是建立在每一个厂家资源努力的基础上,零售商家,汽车销售商和加油站免费从消费者哪里回收废旧电池,最后由回收公司进行分解。同时从2000年起,日本政府就规定生产商对镍氢和锂电池的回收负责。电池回收后运回电池生产企业处理,政府给予生产企业相应的补助。
点评:日本非常重视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在电动汽车推广之前就已经考虑了动力电池的回收问题,丰田、日产在新能源产品上市的同时就启动电池阶梯利用与回收项目,此外,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废电池的回收。
借鉴经验:从日企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回收体系应该在车辆生产时就及时制定,若考虑不到动力电池的解决途径,新能源汽车不仅无法做到节能环保,反而会成为车企和影响人们生活的能源负担。
中国:17家企业联手回收
今年年初,中国铁塔公司与重庆长安、银隆新能源、国轩高科、比亚迪等16家企业结盟,开展对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对废旧蓄电池梯次利用研发。对于新能源汽车上退役的动力电池,能量参与70%以上的,经过挑选、测试等环节之后,可进一步应用在储能、分布式光伏发电、家庭用电、低俗
电动车等领域,之后再进一步报废,从废旧电池中提取锰、镍、锂和铁等金属。
点评:虽然国内还没有明确出台动力电池回收的标准规范,但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标准委先后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等国标,为各个车企指明电池回收方向。
综合看来,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安全性差、专业性不强、入行门槛低、拆解不规范等;
2、出台的政策具体回收要求不明确;
3、技术规范不完善,回收利用体系未建立;
4、缺乏动力电池回收奖惩机制
对比上述几个发达国家的电池回收现状可以看出,要解决动力电池问题,除了拥有先进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外,中国也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用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