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还得从3月说起。
今年3月29日,比亚迪正式推出呕心力作刀片电池,也就是比亚迪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为了彰显其“超高安全性”,比亚迪做了一个包含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块状电池与刀片电池的对比针刺试验,结果刀片电池取得“完胜”。
针对此次测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针对国内三元锂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但似乎忘了,这次测试是三者竞垒,除了三元锂、刀片电池,还有磷酸铁锂块状电池,所以不存在仅仅针对三元锂一说。
何况,以上三种电池都在比亚迪电池产品清单里。
所以,该测试的目的,与其说是针对宁德时代,不如说是比亚迪为了强推刀片电池,而进行的一次“挥刀自宫”。
对于比亚迪的这波节奏,宁德时代并未做出回应。
直到5月中旬,有好事媒体在宁德时代业绩说明会上就此提问,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被套”,并说到,“电池安全和电池滥用测试是两回事,但有些人把滥用测试的通过等同于电池的安全。”
简单思考就知道,曾毓群这话没毛病,因为电池安全测试里确实有一项“滥用测试”,其通过与否和电池安全与否也没有必然联系。
但是外界对此并不熟悉,认为曾毓群这句话就是呛比亚迪为了表明刀片电池特别安全进而滥用测试。
就此,比亚迪与宁德时代关于电池安全的论战正式开启。
针对这波节奏,比亚迪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在社交平台表示,“不服?!那也来扎一下吧!”
相较这句带有一丝挑衅的话,其标点符号也许更能准确捕捉李云飞当时敲这几个字时的心境。
一个问号,表明李云飞对自家刀片电池安全握有绝对信心;两个感叹号,也能窥见他“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态度。
接着,就是宁德时代接招了。
截至目前,宁德时代对外公布了两段视频,一段针刺电池包下底壳,一段对自家523、811电池针刺。
这两步都很有意思,也是深意十足。
表面来看,第一步网友认为是在侮辱大家智商:都在说扎电芯,你却来扎电池包,而且还把针扎断了,Are you OK ???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对于
电动车消费者来说,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你会拿针去扎电池吗?肯定不会,即便电池偶然有剐蹭,那第一接触物也是电池包外壳,再就是模组外壳,最后才是电芯,可谓层层防护,针扎的概率极低。
是的,这就是宁德时代第一段视频的目的:正常情况下,针不会扎到电芯,如果扎电池包下底壳,那针会自断。
一句话,对于消费者来说,讨论针刺实验对电动车安全没有什么意义。
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是如此。消费者到底是买电动车?还是买电池?当然是电动车,那电动车有安全问题该找谁?当然是汽车生产厂家,跟电池厂商没有直接联系。
任何技术,脱离产品直接讲安全,都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有人说,针刺实验是为了验证电池短路。那请问,电池如何才会短路?电池短路到底是电池问题,还是控制电池的问题?答案无疑是后者,也就是直接责任在汽车生产厂商,或者电池包生产厂商。
退一万步说,做电芯针刺实验,三元锂真就那么不堪吗?
这就是宁德时代第二个视频的目的。视频中,宁德时代分别对自家523、811电池进行了针刺实验,两者都顺利通过了测试,宁德时代兑现了自己之前的说法。
自此,在电池针刺实验这轮比赛上,宁德时代扳回一局,同时也教训了一下大家怎么看电池安全问题。
电动势认为,电动车自燃与否,不是电池类别的问题,是主机厂技术行不行的问题。
回头再看事件的发展,其实就是两者行事风格迥异的差别,本无对错之分。
比亚迪是一家以技术思维导向的公司,所以从技术角度宣传刀片电池,在意料之中。
而宁德时代虽然也是一家以技术进步为驱动的公司,但行事准则是以产品为核心,技术只是辅助,这点有些类似吉利。
坦白说,与其纠结电池安全与否的问题,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把能量密度做高,把续航做大。
以全球电动车领导者特斯拉为例,其可称得上电动车自燃数最多的品牌。难道特斯拉不知道重视安全吗?未必。据报道,特斯拉电动车自燃率为万分之一,而燃油车自燃率在万分之五左右。
要安全?还是要密度?这也许根本不是个问题。
是,对电池发展来说,安全与密度两者都重要,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来说,当前发展能量密度的优先级无疑更高。
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
在国内。比亚迪丢掉电池老大的原因是什么?表面是比亚迪磷酸铁锂输给宁德时代三元锂,本质是为求所谓安全,进而放松对更高能量密度的追逐。这只是一个鲜明案例,但足够发人深省,尤其对比亚迪。
在国际。作为电动车最核心部件,电池占有极高的战略制高点作用,得知即可得天下。而目前电池是中日韩竞逐,欧美几乎已被淘汰出局,如果中国电池厂商此时过于纠结电池安全,这无疑是给日韩对手以可乘之机,你们愿意未来中国新能源车装的都是日韩电芯吗?
所以,尽早放弃所谓的安全低阶竞争形态,将重心放在高密度电池的开发上,这不仅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立中国新能源之本。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