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优资不抵债 动力电池路在何方?

时间:2020-05-19 08:48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李阳
点击:
       一家动力电池公司的倒闭,对锂电新技术狂热与盲目的资本市场被打了一针“镇静剂”。
 
       日前,湖州南太湖新区人民法院发布信息称,已受理债权人湖州金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对债务人浙江遨优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下称“遨优动力”)申请的破产清算一案。
 
       这意味着,曾经因量产富锂锰基电池,一度被资本追捧而名噪一时的遨优动力,或因资不抵债陷入了被破产清算的状态。
 
       对于富锂锰基电池的发展,5月17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泓博士向时代周报表示,“目前北京大学夏定国老师已经做到了400mAh/g,是国际上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理论潜力巨大。不过富锂锰基材料商业化还有诸多掣肘。”
 
       国内领先的全固态电池开发商江苏清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陶能源”)总经理李峥,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热力学角度看,锂电池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能量更高的正负极材料不少,但始终难以量产落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电解液的掣肘。
 
       遨优动力昙花一现
 
       2017年12月,遨优动力肇庆基地一期项目投产的同时,发布可产业化的富锂锰基动力电池,引起资本市场广泛关注。
 
       毕竟在锂电池如火如荼的年代,富锂锰基这款由美国阿贡实验室于2001率先申请专利的锂电正极材料,其理论能量密度远超当前主流的三元体系,如若真的实现商业化,将颠覆现有的电池产业,市场前景巨大。
 
       整个2018年,遨优动力围绕富锂锰基电池,不断公开与车企的合作,在动力电池行业出尽了风头。
 
       据遨优动力总经理陈光森博士预计,“两到三年内,富锂锰动力电池将会成为动力电池的主流产品之一,为电动汽车普及提供保证。”
 
       然而,雷声大的富锂锰基电池始终没能真正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在2019年母公司“爆雷”、资金断流的背景下,加之疫情突如其来,计划投入超100亿元、规划年产能 8GWH的遨优动力没能迎来复工,却迎来了公司破产清算的公告。
 
       据李泓介绍,目前高比能的富锂锰基电池,循环寿命难以满足汽车生产要求;其次,在富锂锰基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有氧参与反应,可能产生氧气,带来胀气以及安全隐患;并且,由于富锂锰基电池含钴、镍较少,其充放电速率不高,会限制一些场景的应用;此外,电压衰减、低温性不良等缺陷也制约了富锂锰基电池的商业化进展。
 
       不过,李泓强调,“以上问题并非没有解决办法,只是还需要一些时间继续开发,如果电池能量密度需要进一步向400Wh/kg攀登,富锂锰基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显然,声势浩大的遨优动力,并不具备解放富锂锰基电池“高比能”潜力的技术基础,在失去母公司的资金支持后,缺乏自身造血能力的遨优动力,迅速走向破灭。
 
       而其昙花一现的经历,也映射出了,电池技术革新实情与资本期待之间的残酷偏差。
 
       技术革新聚焦固态电池?
 
       回顾近几年的电池新技术,富锂锰基、高电压尖晶石、无钴电池、四元电池、锂硫等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发布时声势浩大,真正落地量产的又寥寥无几。
 
       对此,李泓认为:“电池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一个新材料的商业化,必须要所有配套材料同步革新,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长周期的开发;而产品开发完成后,还有小试、中试、量产,期间不断修正也是一个漫长过程,因此,电池技术革新确实是一个相对缓慢的事情。”
 
       李峥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受限于当前电解液的电压平台以及安全性,很多诸如富锂锰基、高电压尖晶石等性能突出的锂电新材料,无法发挥高比能优势,使得锂电技术革新进入了一个瓶颈期。不过,高安全,高电压平台的固态电解质的应用,或许能打开新材料的‘枷锁’。”
 
       固态电池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电池产品,而是指应用了固态电解质以及半固态电解质的电池。
 
       从理论上,固态电池有千万种类型,它既可以是富锂锰基电池,也可以是磷酸铁锂电池或石墨烯电池。
 
       不过,从目前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展来看,梦想已照进现实。
 
       5月18日,一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今年内肯定有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电动汽车将面向消费市场。”
 
       一旦固态电池真正具备商业化条件,基于固态电池的诸多锂电新材料应用将接踵而至,届时,锂电技术革新或将迎来质变。
 
       目前,清陶能源江西宜春的固态动力电池工厂预计两个月后投产,产能1Gwh,面向乘用车动力市场,并留下了足够的扩产空间。
 
       除清陶能源外,辉能、宁德时代等固态电池商业化也已提上日程。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固态电池产业化落地较快,但仍然不能盲目乐观。
 
       李峥表示,“三年内固态电池在乘用车领域都只是替代使用,也就是一款车液态电池为主,部分搭载固态电池,其正负极体系不会有太大变化。而三年后(新车开发时间大概3年),会有真正基于固态电池的正向开发车型问世,包括全新的热管理、BMS等,有利于发挥固态电池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的特点。”
 
       相较而言,李泓的预测更为谨慎,“考虑到完整的供应链成型、工艺体系成熟、产能建设足够,以及足够的路试时间,我认为2024年会是一个半固态电池大规模应用的时间节点。至于全固态,可能要到2030年。”
 
(责任编辑:子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