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池联盟网 > 闻说 > 市场 >

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规模预测及行业发展趋势

时间:2017-07-11 11:08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 作者:综合报道
点击:

  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由2014 年的3.7Gwh 攀升至15.7Gwh,同比爆发式增长324.3%;相较于2011 年仅0.35Gwh 的出货量,年复合增速高达157%。受今年新能源汽车“骗补”调查带来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的影响,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速也有所放缓,1-6月份出货量为6.67Gwh,同比增长145.2%,走势仍然十分强劲。
 
  以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为代表的锂离子系动力电池成为行业高速发展的大赢家。从动力电池材料分类看,2015年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约10.86Gwh,占比约69.1%,三元材料出货量为4.26Gwh,占比约27.1%;今年上半年则依旧延续去年分布,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达4.9Gwh,占比约73.5%,三元材料出货量为1.53Gwh,占比约22.9%。而其他包括锰酸锂、钛酸锂、镍氢等其他材料电池出货量占比均不足4%。
 
2011-2016H我国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2015-2016H我国动力电池出货类型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锂离子动力电池综合性能相对优异,未来仍有望继续畅享动力电池高成长红利。电动汽车发展至今,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性能和成本已成为制约其产业化的最大瓶颈。锂离子电池性能在各方面优势明显,正处于行业快速成长期。
 
新能源电动汽车成本构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目前已形成(过)产业化的主流动力电池类型主要有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与其他电池相比,锂离子动力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高电压、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等相对优异的综合性能表现而获得电动汽车的青睐,同时也得益于锂离子电池价格的快速下滑,加速了其近年在市场上攻城略地,也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之一。
 
不同类型动力电池的价格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除锂离子电池外,未来动力电池方面的其他几种技术路线主要有:氢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和铝空气电池。其中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均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超级电容不适用于主动力源,氢燃料电池成本高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而尚未大规模产业化,铝空气电池则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我们认为,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动力电池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向上发展态势,其中锂离子电池以其相对优异的综合性能表现和已具备相对成熟的技术条件将继续脱颖而出,未来仍有望持续畅享行业高成长红利。
 
  我国已跃居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大市场,市场规模处于快速上行通道。据中汽协统计,2015 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3.1 万辆,同比大增3.4 倍,一举超越同期美国11.53 万辆的销量规模而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从2014 年的21.1%骤升至60.3%。从国内市场销量情况来看,近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特点,2011-2015 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50%。
 
2011-201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增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2011-2015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及全球份额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受监管层严查“骗补”影响,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不改快速上攻趋势。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在以政策驱动为主的阶段,高额补贴带动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出“骗补”的行业发展乱象,受今年1月底以来四部委联合启动“骗补”调查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热度也较之前减缓不少。
 
  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28.9万辆,同比增长100.6%,相较于去年超过3倍的增速,今年增速虽有放缓,却仍不改快速上行趋势(注:若刨除公布的7.64万辆“骗补”车辆的水分,2015年实际销量和同比增速应分别为25.46万辆和240.8%)。与此同时,“骗补”调查的尘埃落定也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回归健康长远发展的正轨。
 
  从不同车型的销量情况来看,乘用车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贡献主力,客车次之,专用车目前销量占比最小。今年1~9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21万辆,占比约73%;新能源客车销售5.9万辆,占比约20%;新能源专用车则仅占7%,销售约2万辆。
 
  从各类型汽车的渗透率角度看,新能源客车渗透率远远高于乘用车和专用车。经统计测算,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约1.3%,较前两年持续提升1.1个百分点;新能源客车单月市场渗透率从2015年初的4.3%迅速上升至年底的50%,全年渗透率约19.0%,今年以来由于骗补调查以及2015年年底产量的提前透支,今年1~9月的整体渗透率回落至15.5%;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专用车的渗透率也有一定的回落,整体渗透率在0.9%左右,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于上半年以物流车为主的专用车的补贴政策迟迟未能出台,导致存在大半年的新能源物流车空窗期。
 
2016年前三季度分车型新能源汽车销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2014-2016Q3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及市场渗透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2014-2016Q3 我国新能源客车销量及市场渗透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2014-2016Q3 我国新能源专用车销量及市场渗透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我们认为,我国客车每年产销量在55~60 万辆之间,是三种车型中基数最小的,且受益于国家政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前期导入阶段率先从公共交通系统推行,新能源客车的普及最早、渗透率最高,据统计新能源公交车渗透率预计已达40%,天花板效应渐显,后继将增长乏力。相比之下,乘用车的产销量基数最大,2015 年销量已突破2110 万辆,而目前渗透率仅1%左右,后续增长空间巨大,将成未来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之一。专用车的年销量在300 万辆左右,目前渗透率低、空间广阔,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纯电动物流车订单数已超10 万辆,一旦新能源物流车的补贴政策出台,无疑将迎来一轮爆发式增长。
 
  未来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有望超过470 万辆,年均复合增速高达41.6%。9 月上旬骗补调查结束后中汽协对2016 全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目标下调至40 万辆,结合1~9 月新能源汽车28.9 万辆的实际销售情况及年底补贴政策落地将带来一定的反弹放量预期,我们经测算认为2016 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43.5 万辆。参照中汽协根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6)》的预测,到2020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将达145 万辆,我们测算出未来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增需求约471.3 万辆,到2020 年底保有量有望达到517.7 万辆(均已刨除2015 年骗补问题车辆)。
 
未来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未来 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预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从车型分布情况看,我们预测未来5年纯电动乘用车和纯电动专用车将引领行业增速,五年复合增速有望分别达到47.8%、47.2%,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5年复合增速预计达40.7%,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新能源客车的增速将逐步放缓,其纯电动车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未来5年复合增速将分别为28.7%和23.2%。
 
2016-2020 年分车型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测算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受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拉动,到2020 年动力电池市场需求预计将超70Gwh。基于对2016-2020 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测算结果,结合2015 年不同车型的产量和动力电池出货量的分布数据,我们测算出2016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21.1Gwh,同比增长33.1%,到2020 年动力电池需求规模有望达71.8Gwh,5 年累计增量224.2Gwh,年均复合增速达36%。若以1.5 元/wh 的均价进行测算,未来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达3363 亿元,空间广阔可期。
 
2015年国内汽车动力电池按车型出货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2016-2020国内汽车动力电池需求量预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延续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分布规律,动力电池需求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将同样来自于乘用车和专用车领域。根据我们对2016-2020年各车型市场规模的测算结果和各车型的平均搭载电池容量,预计未来5年纯电动乘用车领域的动力电池市场需求规模年复合增速将达50.1%,纯电动专用车领域CAGR为48.5%,插电式乘用车、纯电动客车和插电式客车的CAGR则分别为41.1%、24.1%和23.0%。
 
2016-2020年分车型动力电池需求量预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锂离子电池是由日本索尼公司于1990 年最先开发成功的,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移动来工作。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根据功能和应用领域的不同,锂离子电池主要分为消费型、动力型和储能型等,消费型主要应用于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数码产品,动力型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轨道交通和电动工具等,储能型主要应用于小型储能电源与不间断电源、通信基站储能等。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拉动,动力类锂电池成为当前增速最快的应用领域,2015年同比增长3 倍多,预计未来这一趋势仍将持续。据预测,动力锂电池的占比将从2015 年的28%进一步提升至2020 年的47%,成为未来锂电池产业的主要需求来源。
 
2011-202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消费领域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到2020 年三元电池需求规模有望达39.5Gwh,CAGR 高达56.1%。根据我们的测算,到2020 年国内动力电池需求规模将达到71.8Gwh,五年累计增量约为224.2Gwh,按照当前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正极材料在不同车型动力电池的渗透率情况,并结合我们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可测算出2020 年三元材料电池需求量将达到39.5Gwh,占比约55%,磷酸铁锂电池需求量为30.4Gwh,占比约42.3%,对应2016-2020 期间三元动力锂电池的年均复合增速为56.1%、磷酸铁锂动力锂电池的年均复合增速为22.8%。
 
2016-2020 年不同正极材料动力锂电池的需求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未来5年动力锂电正极材料的增量产值规模预计将达650亿元。1Kwh动力电池需要用到正极材料约2.3~2.5kg,据此可测算出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将带来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需求规模约为17.2万吨,其中三元正极材料的需求将达9.5万吨。未来5年累计增量约为53.8万吨,假设正极材料平均单价为12万元/吨,对应未来5年累计增量的产值规模约646亿元。
 
  国内正极材料竞争力前十企业的产能合计约16万吨,而十强之外仍有200多家正极材料生产企业,累计产能已超过2015年全球正极材料的出货量17.4万吨,供给端已现产能过剩现象。我们认为,随着未来动力锂电正极材料朝着高镍三元的高端路线发展,具有技术优势的大型厂商将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大部分“小散弱”企业或将面临淘汰出局或并购重组。
 
  国内正极材料竞争力前10 强供应商及其产品结构、产能情况
序号 供应商 产品结构 主要客户 2016年产能情况
NO.1 湖南杉杉 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 TL、比亚迪、松下、力神电池等 28000吨
NO.2 北大先行 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 力神电池、CATL、ATL、哈光宇、维科精华等 15000吨
NO.3 厦门钨业 钴酸锂、三元材料、锰酸锂和磷酸铁锂等 松下、CATL、三星SDI、LG等 16000吨
NO.4 宁波金和 三元材料、三元前驱体 三星SDI、LG、ATL等 32000吨
NO.5 湖南瑞翔 钴酸锂、三元材料、锰酸锂、三元前驱体等 三星SDI、LGC、SKI、东芝、力神电池、比亚迪等 15000吨
NO.6 安达科技 磷酸铁、磷酸铁锂 比亚迪、中兴派能、CATL、中航锂电等 20000吨
NO.7 当升科技 钴酸锂、多元材料和锰酸锂等 三洋能源、LG化学、三星SDI、比亚迪和深圳比克等 10000吨,在建4000吨
NO.8 升华科技 磷酸铁锂、三元材料 沃特玛、哈光宇、中航锂电、南都电源、河南新太行等 8000吨
NO.9 巴莫科技 锰酸锂、钴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等 比亚迪、力神电池、三星、LG、哈光宇、维科精华等 10000吨
NO.10 长远锂科 钴酸锂、锰酸锂和三元等 比亚迪、CATL等 6000吨
 
 
  未来5年动力锂电负极材料的增量产值规模预计将达151.5 亿元。1Kwh 动力电池需要用到正极材料约1.3~1.4kg,根据我们对未来新能源汽车产量和动力电池出货量的测算,到2020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将带来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的需求规模约为9.7 万吨,未来5 年累计增量约为30.3 万吨,对应年均复合增速约36%。假设负极材料平均单价为5 万元/吨,对应未来5 年累计增量的产值规模约151.5 亿元。
 
2016-2020年动力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需求规模预测
 
  供给端产能过剩明显。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国内负极材料生产企业达50余家,2016年国内负极材料竞争力前十企业的产能合计约12.15万吨,这十家企业的在建产能4.8万吨,供给端的产能已远远超过动力锂电负极材料的需求规模。
 
  受供给端产能相对过剩的影响,负极材料仍将延续量升价跌特点,高行业集中度下强者恒强。受近年国内锂电负极材料生产企业纷纷扩建增产带来的产能过剩影响,负极材料价格整体呈现逐年下滑趋势,现国内低端负极材料主流报1.8-2.2万元/吨,中端产品主流报4-5.5万元/吨,高端产品主流报8-10万元/吨。我们认为,负极材料行业集中度较高,产能不断增长也将进一步白热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强者恒强”趋势或将继续强化。
 
2009-2016年动力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价格走势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标签: 动力电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3100736
在线投稿
企业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