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Weekly》:安全事故不断 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挑战

时间:2024-03-31 07:33来源:科创板日报 作者:金博
点击:
  锂离子电池的出现,可能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2019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了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约翰B古迪纳(John .B. Goodenough)教授、纽约州立大学斯坦利.惠廷汉(M.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三人获奖,以表彰他们在研究锂离子电池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三位化学家的联袂获奖,说明锂离子电池在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中所做的努力,已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自1990年代锂电池首次实现商品化后,因其具有的能量储备、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性以及自放电率低等独特优势,逐渐被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应用包罗万象,举凡移动电话、电子表手表、CD唱机、照相机、摄影机、遥控器、剔须刀、儿童玩具等各种3C类电子产品,大到航空航天飞行器,医院、宾馆等各种场合的应急电源,电动工具,都离不开锂电池。
 
  2004年,美国发射了两颗火星探测漫游者“勇气号”和“机遇号”,其中“勇气号”探测器工作了7年,“机遇号”探测器更长达15年,这都归功于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离子电池提供的足够能量。
 
  近十年来,锂电池更被广泛应用在以特斯拉等为代表的电动汽车上。在全世界都在鼓励节能减排的双碳背景下,电动交通领域(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船舶、电动轨道)还将获得长足发展,这将为锂电池行业带来更大的增长空间。
 
  由于锂电池在人类社会的广泛应用,电气化得到普及,石油和燃气等化石能源的用量减少,锂电池也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此外,制造锂电池所用材料的主要物质,是锂、碳、锰、镍、钴,不使用镉、铅、汞等,对环境负荷小。
 
  不过,锂电池行业的发展,也在遭遇挑战。继续用技术创新来推动极限,克服困难,成为科研工作者、动力电池企业们的共同宏愿。
 
  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的技术挑战
 
  在去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发表演讲,认为现有锂离子电池正面临四个挑战:
 
  一是锂资源严重限制其规模储能应用。目前,我国70%的锂材料依赖进口,亟需发展新的电池材料体系;
 
  二是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论极限,远不能满足电池储能领域发展的需求,限制了更多物理场景的实际施用;
 
  三是安全事故频发,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起火约3000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率为0.9-1.2/万辆,也就是说,概率上每一万辆新能源车会有一辆发生着火事件;
 
  四是锂电池在极端环境下适应性尚不足,特别是在水下深海探测、升空探测等极端环境下,还需要有更高适应性。
 
  要解决这些挑战,就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具体来看,目前的锂电池技术还有如下问题需要面对:
 
  能量密度限制: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仍相对较低,意味着不能储存大量能量,而提高能量密度目前仍有困难。
 
  充放电速度: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速度相对较慢,这对高功率需求场景下的应用造成了限制。
 
  循环寿命和衰减: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会出现容量衰减和循环寿命缩短,这也影响到电池的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
 
  安全性和热管理:锂离子电池在过度充电、过度放电、高温等条件下,还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如电动车辆和航空航天飞行器中。防止热失控和提高电池安全性,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成本和材料可持续性:相对而言,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仍然较高,主因是稀有材料的使用和制造过程的复杂。此外,部分电池材料的供应也缺乏可持续性。因此,开发更廉价、可持续的电池材料和生产方法,至关重要。
 
  如上还是实验室阶段的理论课题,在实际生活中,已出现如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电池容量匹配问题:如电动车辆和能源储存系统,需要将多个锂离子电池组合在一起,以提供所需的总容量。然而,电池之间的容量差异,可能会导致性能不均衡和寿命不一致。因此,需要找到电池容量匹配的更好控制和管理方法。
 
  环境影响和可持续性问题: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和处理,仍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如电池材料的采矿和提炼、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等。因此,需要找到对开发环境更友好的电池技术,及更有效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方法。
 
  大规模应用和基础设施问题:随着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和能源储存领域的大规模应用,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充电网络也面临挑战。
 
  科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长期来看,如上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材料创新、电池设计优化、新的制造工艺、以及更深入的研究和开发来解决。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探索
 
  在全球动力电池行业中,中国目前处于相对领先位置,国内已出现一些市场份额较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孚能科技等。其中,宁德时代在全球市场占据了第一位置。据第三方统计数据,2022年,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占到了全球的37%,国内市场的近半。
 
  这些企业,都推出了各有独家技术的电池产品。如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蜂巢能源的龙鳞甲电池,欣旺达的闪充电池,亿伟锂能的π电池,瑞浦兰钧的问顶电池,中创新航的顶流圆柱电池,捷威动力的海绵电池等。
 
  总的来看,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已蓬勃成型。目前在科创板上市公司中,已出现宁德时代等一批领先企业。
 
  为了解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状况,《科创板日报》研究员从科创板相关上市公司中,挑出派能科技和珠海冠宇两家企业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公司官网、公开发布的ESG报告等,看看其实际操作状况。
 
  其中派能科技位于上海,2009年成立,2020年作为“储能第一股”在科创板上市,专注于锂电池储能产品开发和应用,提供锂电池储能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珠海冠宇成立于2007年,拥有珠海、重庆、嘉兴三个生产基地,2021年10月在科创板上市,是头部的消费类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供应商。
 
  总的来看,这两家上市公司都采取了一些积极举措:
 
  比如,在产品安全方面,派能科技“加强了研发过程中的电池安全机理研究,提供了针对高压系统接错线、导致员工意外伤害的生产测试系统”;公司“还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进行评估,对产品进行充放电测试和拆解维修处理”;“公司产品通过了如IEC、CE、UL等国际标准的安全认证。”
 
  珠海冠宇的锂离子电池产品,“在客户的供应商资格审核认证测试中表现稳居行业前列,在终端产品中更是表现突出,在安全性等多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报告期内,浙江冠宇获得SGS颁发的安全流程认证证书,标志着公司汽车动力电池BMS产品,达到汽车安全ASILD(最高)级别要求”。
 
  在研发数字化方面,派能科技注重高精度 SOC 算法的迭代研发,“储能系统在生命周期过程中容量不断衰减,内部物理化学特性也随之改变,派能不断优化SOC估计模型,在 EKF 算法基础上引入自适应算法”。
 
  此外,派能科技还在全工况温度自适应技术、循环寿命提升技术等领域,加大研发力量,提升电池循环寿命。
 
  总的来看,针对动力电池的创新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派能科技和珠海冠宇的工作,只是研发进展的一个节点,希望能以这一管中窥豹的方式,对认知动力电池技术研发领域的整体状况,起到一点助力作用。
 
  未来已来。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一次次进步,锂电池技术将更进一步造福人类。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动力电池 电池企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