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池联盟网 > 闻说 > 市场 >

国内锂电产业基本面

时间:2022-09-07 09:15来源:新能源时代 作者:汤帅falcon
点击:


国内锂电池产业信息

 

从区域位置来看,国内电池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华中以及川渝地区,区域集群显著。从整体框架分析,当前锂电产业链由上游的资源开采和材料制备、中游的锂电池制造和下游的综合应用与回收组成。
 

图片
 

总体分析,中国锂电产业链的局面已发生巨大变化,当前四大主材都已实现国产化,为中国锂电池产业的继续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矿资源】
电池关键原材料方面,全球59%的锂、68%的镍、73%的钴、93%的锰等正极材料都由中国供应。
 

图片
 

我国同时拥有盐湖、锂辉石、锂云母3种资源,其中盐湖锂主要分布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锂辉石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锂云母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主要开采公司有宜春钽铌 矿有限公司、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西部矿 业集团有限公司、融达锂业有限公司、青海恒信融 锂业科技有限公司、西藏矿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

【原材料】

 

锂深加工企业,目前大量进口矿产资源进行冶炼加工、出口下游产品的基本格局。生产集中度较高,前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超过80%,代表性企业有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 限公司、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盛新锂能集团股 份有限公司、四川雅化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六氟磷酸锂等深加工产品的生产技术与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电池级氢氧化锂产品、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产品、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世界首条全自动化的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

【四大主材】

 

  • 我国三元正极材料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40%,而 NCM811、镍钴铝酸锂(NCA)等高端高镍产品的产量仅占23%(NCA材料相比NCM技术壁垒更高,对生产 工艺、湿度等条件要求更为严格);我国年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量约为 1.42×105 t,处于世界主导地位。

     

  • 我国动力电池电解液出货量约为8.8×104 t,约占世界产量的50%;出口量超过3×104 t,主要供应给日本、韩国企业。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排 名前5名的企业,合计产量占国内市场的78%。国产六氟磷酸锂电解质满足国内需求,碳酸亚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等大规模应用的电解液功能添加剂也已经实现国产化。国内在部分功能添加剂设计方面还存在进口依赖现象。

     

  • 在负极材料方面,中国也拥有不可取代的优势,近乎100%的石墨都由中国出产,无论是天然石墨还是合成石墨,中国都拥有绝对主导优势。

     

隔膜尖端制造工艺早期被美国Celgard(赛尔格)、日本Asahi(旭有)、Toray (东丽)三家巨头掌握。直到2021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布美国赛尔格“共挤出的多层电池隔板”专利全部无效,国产锂电池隔膜厂商星源材质终于突破垄断,成功研发湿法和干法隔膜。国产隔膜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
 

【辅材】

 

另外一方面,辅材在锂电池中的用量占比不大,当前在锂电池高端动力和 3C 市场,黏结 剂、导电剂、铝塑膜等辅材仍依赖进口,锂电池辅材成为中国锂电池产业发展的薄弱之处。

 

【电池】

 

我国动力电池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装机量的 40%。CATL和BYD占国内的装机量合计占比达到70%。


【梯次回收】
 

国内回收量仅为41%,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分为梯次利用、拆解回收再生 利用两个循环过程。当动力电池余能不足80%后,按照“低功率电动车、电网储能、家庭储能、报 废”的先后顺序进行梯次利用。
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报废电池中的锂、镍、钴、锰等金属元素回收率高于现行政策或标准规定。锂电池回收利用是电池产业下游的重要组成,是实现锂电池产业链 循环的重要拼图。

 

【缺失核心专利】

 

  • 三元正极材料相关核心专利由美国3M公司等掌握,国内外主流企业都需购买专利授权;

  •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核心专利已被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申请;

  • 电解液、隔膜基础的专利也被日本、韩国企业注册。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锂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企业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