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业亟须告别野蛮生长

时间:2022-05-17 10:08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作者:杨冉冉
点击:
     5月6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巨头之一格林美,举办了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根据其年报,2021年格林美实现营业收入193.01亿元,同比增长54.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23亿元,同比增长123.82%。格林美营收高增长的背后,体现了市场对“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良好预期。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据公安部最新统计,截至2022年3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91.5万辆。而中汽协预测,到2025年销量有望达975万辆。
 
     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挺进的同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也将迎来第一波“退役潮”。一般来说,我国早期装机动力电池使用寿命一般为4~6年,首批及2015年前后投入市场的电池近两年陆续达到“退役”阶段。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汽车退役的电池大约有25GWh,约20万吨,而到了2025年,退役的电池量预计可以达到116GWh,约78万吨。
 
     据了解,拆解再生是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再利用的主要处理方式之一。动力电池从2020年起逐步进入规模化报废期,回收行业随之起步。同时,钴、锂、镍等原材料金属价格近两年大幅上涨,使得电池回收行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国家能源署做出预测,未来10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规模将会达到1648亿元。
 
     广阔的市场空间、千亿元蛋糕的诱惑下,格林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大小巨头加速入场,特斯拉、吉利等越来越多“资金雄厚”的玩家也赶赴而来。长江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达1.07万家,原本冷清的动力电池回收赛道一下子变得拥挤不堪。
 
     2018年以来,工信部累计公布了三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也就是行业俗称的“白名单”企业,合计仅47家。而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200万元以下的占46.5%。也就是说,新涌入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小作坊式企业。
 
     万家企业“抢破烂”导致竞争白热化,废旧动力电池抢购成风,甚至出现价格倒挂现象。同时,很多小作坊缺乏环保意识和污染处理能力,无序竞争和环保隐患等问题凸显。业内人士呼吁,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亟须告别野蛮生长,促进其规范发展尤为紧迫。
 
     当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回收标准和回收技术还比较落后。截至目前,国内仅发布10余项国家标准、14项行业标准,需要积极推进面向各环节细分领域的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拿出统一的电池性能及价值的衡量标准。同时,建立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资质认定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增加回收拆解方面的技术规范与要求。
 
     此外,加强动力电池回收监管流程,解决具备资质的正规渠道没有货源,而手握大量货源的非正规渠道却不具备资质这一突出问题。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前景可观,但并不是一块容易“啃”的蛋糕,无序竞争难题亟待破解,产业链距离完善相差甚远。环保投入大、运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技术等一道道难题,考验着每一个进入赛道的企业。
 
(责任编辑:子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