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池联盟网 > 闻说 > 市场 >

首批动力电池面临退役,废旧电池回收难题如何解?

时间:2021-06-29 10:20来源:TechSugar 作者:郭紫文
点击:
       全球碳中和趋势下,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不断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呈现迅猛增长态势。近年来,造车热潮迭起,各行业巨头纷纷入局,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爆。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58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的一半。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之一,动力电池装机量也呈井喷式增长。根据国家规定,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就要面临退役,被强制回收。业界人士估算,最早一批新能源汽车配备的动力电池已经处于退役期。
 
       据央视财经报道,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高达20万吨,预计到2025年后,每年退役电池数量增长将超百万量级。因此,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备受关注,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退役动力电池的风险与价值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主要包括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钴酸锂离子电池、锰酸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离子电池和三元锂离子电池。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本意是节能减排,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对环境的污染。然而,动力电池中包含多种重金属元素,处理不当的电池将会产生有害物质,对土壤、空气、水源都会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也会造成危害。
 
       根据动力电池退役标准,容量剩余80%以下的动力电池已经不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因此,退役并不表示动力电池完全报废了。例如,锂离子电池平均含锂1.2%至1.8%,铜8%至10%,钴12%至18%;三元材料电池中镍含量为12.1%,含钴3%,锂平均含量为1.9%。为避免资源浪费,对于这些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尤为重要,其回收大致可分为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
 
       梯次利用是指将退役电池应用到通信基站备用电源、储能系统、UPS电源、低速电动车等对电池性能要求不高的领域,充分利用退役动力电池的剩余价值,极具环保和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再生利用则以回收动力电池中金属电极材料为目的,经过拆解、破碎、筛选,以及浸出湿法冶金或火法冶金等,提取电池中的稀有金属元素,用于二次电池生产,这也是有效形成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电池市场,避免浪费稀缺资源的一个手段。
 
       其中,完全报废的动力电池进行再生利用时,其从回收到再利用一般要经过预处理、材料分选、正极金属富集和金属分离提存等步骤。以锂离子电池湿法冶金为例,前期需对电池进行放电、拆解金属外壳、分离电机材料等预处理过程,获取电芯材料,并将金属外壳等废弃物进行统一处理。随后对电芯材料进行粉碎,得到电池正负极材料,通过沉淀、萃取、离子交换、电沉积等方法进行分离提纯,便可以将电池中的元素提取出来。
图: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流程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配套产业,动力电池市场发展迅速。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136.3GWh,同比增长18%。据SMM新能源数据库显示,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总装机量达到64GWh,同比增长2.9%。
图源:SMM
 
       据悉,国内已发布的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有27 家。总体而言,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但尚未有领军企业出现,市场仍旧处于缺口状态,发展前景广阔。
 
       动力电池产销逐年上涨,电池退役后如何回收利用等难题也逐渐显露,市场体系尚未完善,甚至可以说是乱象丛生。部分废旧的动力电池流入非正规渠道乃至进入灰色产业链中,由于拆解不当,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从技术工艺来讲,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面临的挑战巨大。市面上的动力电池规格不一,在内外部结构设计、模组连接方式和工艺技术上各不相同,这无疑增加了电池拆解的难度,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存在电池短路、爆炸、泄露等安全隐患。此外,动力电池使用情况尚未建立完整的追溯系统,退役后需要对电池进行全面的测试,才能确定回收利用的方式,这也极大增加了投入和时间成本。
 
       回收难题如何解?
 
       如前所述,随着动力电池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退役电池回收利用将面临着巨大的难题。据央视财经报道,中国汽车动力电池创新联盟秘书长许艳华表示,到2025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超过1300GWh,每年将会有15%左右的电池面临退役。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退役量,如何让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更具资源化、规模化、自动化优势极为重要。对于消费者个人而言,要建立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对退役动力电池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和危害应当有所了解。
 
       随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逐渐进入报废期,相关国家政策陆续出台并逐步完善,但距离真正落实还存在不少差距。有业界人士坦言称,当前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中有些内容不属于强制性要求,在生产细节上是否合规没有明确规定。
 
       针对尚未完善的电池回收管理体系,当务之急是规范市场秩序,明确责任主体,通过强制措施限制非正规回收企业,鼓励正规企业的发展。据央视财经称,今年工信部正在加快《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的起草审查,正式出台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规范有望变得更加细致严格。
 
       在全球碳中和趋势推进下,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应该肩负起相应责任,避免掉入灰色产业链的利益陷阱,违背新能源汽车兴起的初衷。另一方面,动力电池规格、型号难以统一,应该由国家牵头,督促企业建立起成熟的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标准,鼓励动力电池厂商及车企建立起自己的电池回收体系,提高电池回收利用效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企业应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建立精准的动力电池状态评估技术,同时,突破创新动力电池处理技术方案,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实现电池拆解自动化、智能化,保障电池回收再利用环节安全可靠。
 
       总结
 
       面对即将到来的动力电池退役潮,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包括中航锂电、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在内的国内企业纷纷与铁塔试点合作,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此外,不少企业正加大投资,扩展电池回收业务。据悉,光华科技投资4.54亿元扩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业务,提高电池综合利用率,降低回收成本。
 
       破解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难题需要国家、企业及消费者三方合作,建立起良好的电池回收利用生态,形成完整的动力电池闭环产业链,实现废旧电池剩余价值利益最大化。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动力电池 电池回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 动力电池变局:磷酸铁锂凭什么扳回一局

    被喻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升温而备受关注。当下,由于技术不断变革, 加上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动力电池领域正发生新变化。
    2021-06-29 18:54
  • 电池战争:“新石油”与中欧分野

    本文我们先不谈中国电池产业的走向,而是换个角度思考一下:迎击高速崛起的中国电池,欧洲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2021-06-29 09:12
  • 半年后回头看蔚来,被吐槽的固态技术电池赌对了?

    传感器行业与固态技术电池行业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过,因为本质上的难度(基础材料、基础成本、大规模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固态技术电池行业有着更高的门槛。
    2021-06-28 11:05
  • 电池短缺和电池原材料涨价 对新能源汽车影响多大?

    黑天鹅乱飞,灰犀牛狂舞。近期新能源汽车行业问题层次不穷,除芯片问题外,动力电池短缺、电池原材料涨价也颇受人关注。
    2021-06-28 10:53
  • 钛酸锂电池有望推动电动自行车电池市场发生变革

    专家表示,电动车起火原因主要包括蓄电池故障引发自燃等,而火灾多发生在充电过程中。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充电过程中的火灾隐患,成为行业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2021-06-28 08:57
  • 新造车生死竞速:得电池者得天下

    电池短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游的电池供应商产能不足。5月下旬,锂电池供应商蔚蓝锂芯、亿纬锂能、容百科技先后透露,电池订单旺盛,公司现有场地及产线已满负荷运转,仍不能满足主机厂的电池需求。
    2021-06-26 15:10
  • 干货好文!车用动力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及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 基于动力电池产业链,通过专利视角分析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从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游中的关键材料出发,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正负极材料、隔膜及电解液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认为发展正极材料是大幅度提升动力电池比能量的首选,其将朝着高电压、高容
    2021-06-25 11:41
  • 风口将至?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乱象亟待解决

    种种迹象表明,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是一片巨大的“蓝海”。然而,由于整个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在这看上去很美的市场背后,多方因素导致行业乱象不断。
    2021-06-25 10:51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3100736
在线投稿
企业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