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重要零部件之一,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整车寿命、安全性等关键指标具有重要影响。动力
电池在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中占比接近40%,是新能源汽车成本占比最大的部分。
动力电池的上游是四大锂电材料等环节,下游是新能源汽车。上游四大锂电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各个环节呈现不一样的特征。正极材料对动力电池多方面性能有很强的决定性作用,隔膜材料是四大材料中毛利率最高的环节,负极材料环节盈利水平和行业格局较为稳定,电解液环节周期属性较为明显。
动力电池产业链较长,上游可追溯到锂、钴、镍等矿产资源端,中游是四大锂电材料及其他辅助材料,动力电池的下游是新能源汽车,整车之后是下游运营与服务等环节。
电芯材料
电芯材料总体技术路线:本着降本增效的目的,动力电池电芯材料的技术发展趋势较为明确。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总体专家组提出的我国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技术路线显示,到2020年,国内三元电池用的镍、钴、锰的比例由3:3:3转向6:2:2和8:1:1。负极从碳负极向硅碳负极转型。到2025年,正极材料性能进一步提升,富锂锰基材料继续向前。到2030年,电解质方面取得突破,固态电池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电池单体比能量有望冲击500瓦时/公斤。
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最核心的部分,其特性对于电池的储能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具有直接影响。锂电池常用的正极材料有磷酸铁锂(LFP)、钴酸锂(LCO)、锰酸锂(LMO)和三元材料(如NCA和NCM),不同种类的正极材料电池根据优劣势有不同的应用领域,新能源乘用车及货车细分市场三元锂电池为主,LFP为辅,而新能源客车领域则LFP占绝大比重,而其他种类正极材料的锂电池在动力领域应用较少。
负极材料
负极材料主要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性能。在探索负极材料时,理想的负极材料具备以下特征,与正极材料电化学位差大以提高电池功率;材料层间距相对较大,锂离子嵌入反应所需自由能小,易具有较大的锂离子容量,且嵌入后不膨胀,循环性能好;电极电位不受锂离子嵌入量影响,有利于电池工作电压稳定;热力学稳定性好,不与电解液反应;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扩散速率高,易于容纳大量的锂离子;石墨化程度越低,SEI膜稳定性越好,可避免电解液嵌入电极材料;易制备,资源丰富等。
电解液
电解液在锂电池组件中连接正负极材料,同时是锂离子传输的载体,是使电池具备高电压、高比能的关键。电解液由溶剂、电解质(锂盐)和添加剂组成,其中溶剂具备介电常数高、粘度小、纯度高、吸湿性好等特性,易于提高电解液的导电性,工业化常用的容积为环状碳酸酯(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及链状碳酸酯(碳酸二甲酯DEC、碳酸甲乙酯MEC和碳酸二乙酯DMC),高导电性溶剂EC、PC易于溶解电解质,而低粘度溶剂DEC、MEC和DMC有利于锂离子的运输。电解质为电解液中锂源,部分锂盐由于高温安全性差、导电率低、价格昂贵等原因被弃用。目前,应用较多的为六氟磷酸锂LiPF6,但,易水解、热稳定性存在不足。
隔膜
隔膜是保障电池安全的最重要组件之一,其浸渍在电解液中,位于正负极材料之间,起到避免正负极材料接触导致短路的作用。同时隔膜应具有热塑性,在高温环境下隔膜发生熔融,微孔关闭,从而达到断电目的。因此隔膜通常采用具有绝缘、不溶于有机溶剂、强度高等特性的聚烯烃多孔膜。常用的隔膜有聚丙烯(PP)、聚乙烯(PE)及丙烯-乙烯共聚物等。全球汽车动力锂电池使用的隔膜以三层PP/PE/PP、双层PP/PE以及PP+陶瓷涂覆、PE+陶瓷涂覆等隔膜材料产品为主。
下游需求空间广阔
无论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均处于成长期起步阶段,有望带动动力电池产业需求持续旺盛。国内方面,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120.6万辆,在2,576.9万辆的汽车销量中占比仅4.68%,如图20所示。新能源汽车行业空间广阔,将带动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增长。工信部官网2019年12月3日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2025年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要达到25%。市场成长空间巨大。
未来几年,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动力电池需求均处于30%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中,行业成长属性明显。在国内计划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指导与欧盟最新碳排放法规的要求下,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将长期保持增长态势。随着部分国家规划禁售燃油车,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