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下造车新势力代表人物,威马汽车创始人、CEO沈晖出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时,谈得最多的话题还是造车。
2015年成立于上海的威马汽车,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完成了融资百亿、成为“独角兽”,组建工厂、发布车型、展开预售等一系列进展。
此前沈晖曾公开表示,智能汽车领域融资能力很关键,能直接决定智能汽车企业能否熬过造车最艰难的前三年。目前手握120亿资金的沈晖显然不再为资金而感到焦虑,眼下他口中最高频的词汇是“量产”。
“
电动车企业谁能一年量产10万辆,谁就厉害。”沈晖在一场主题为“未来的交通”的分论坛上直言。而在过去的几个月内,他不止一次地把“10万产量”挂在嘴边,“谁可以做到真正量产,我希望我们是第一个。”
据悉,威马汽车将在本月正式公布第一款电动SUV EX5的价格,目前该车的预订数量已经接近2万。同时,位于浙江温州的智能制造工厂将于2018年第一季度开始小批量量产下线,目标2018年下半年,将产品大批量交付给国内用户。
4月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会后,沈晖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的专访,畅谈了他对新造车未来的见解。
“两年之内没有十万辆很难生存”
沈晖在专访中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窗口期只有两到三年,在这个期间不能在规模上有所突破,就很难再立足。
“我特别强调,两年之内没有到十万辆很难生存,说的就是时间差。我认为很多传统车想追上来要三五年左右,因此我们必须在两年、三年之内站稳脚跟。”
沈晖告诉记者,10万辆是他给威马制定的三步走计划中关键的一环。“第一个,把产品做好。第二个,把量搞上去,有量才会产生大数据。第三个才是各种业务模式,无论是服务模式、车联网带来的各种不同的用户体验,价值链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沈晖也坦言,十万辆对目前包括威马在内的新能源车企来说是一个“在融资阶段讲述的美好愿景”,其实目前还没有一家真正达到这个量的规模。不过,他也指出,参照现有乘用车市场三四千万辆的规模,十万辆的目标不算大。“如果你连十万辆都做不下来,那讲得天花乱坠的业务计划和颠覆,只会流于空谈。”
不造售价30万元以上的车
去年12月,威马第一次召开品牌发布会的时候,沈晖在现场大手一挥表示,未来威马的8款车,无论两厢、三厢、SUV、MPV补贴前售价全部在30万元以内。显然这与沈晖想要快速做大规模的思路是契合的,太贵的产品卖不动。
“为什么我们暂时不做高端份额。我们认为品牌的认知度跟价位是息息相关的。原来我们在沃尔沃的时候也知道,30万以上的沃尔沃卖不动,30万以上选择太多了。”
沈晖指出,目前国内3000万辆-3500万辆乘用车里面,A级和A+级车份额最大,大约七八百万辆。A+级车里面的SUV最多,A级、A+级的SUV推出来最多的,价位正好是20万元左右。
“这种车第一,量最大;第二,用户更年轻;第三,年轻的用户对新技术、新品牌更欢迎。所以我们认为我们这种打法成功率更高。再高一点不是说不行,但可能一年几千辆、一两万辆了不起了。”沈晖说道,“我们也不做低端的,低端产品满街都有了,中国已经有的是。”
沈晖认为,无论从品牌,用户接受度,以及细分市场量最大的角度,威马都切入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包括价位、车的大小、车型上面都是最正确的。”
切传统车企的蛋糕
沈晖创办威马汽车之前,曾任沃尔沃轿车董事会董事,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沃尔沃汽车中国区董事长,负责中国区的生产和商业运营等。并且他还是吉利收购沃尔沃背后的操刀手。
与多数新造车企业创始人出身互联网不同,在传统汽车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沈晖深谙燃油车企的命门。在他眼里,新能源车市场的机会是属于新造车企业的,传统主机厂“包袱太重”。
“传统燃油车已经有一两百万辆在跑的,那就不可能花全力再搞一个电动车把自己燃油车的量降下去。只有我们这些造车新势力,没有历史和品牌包袱,也没有传统燃油车的技术包袱,才能全心全意,集中力量把量真正做上去。”沈晖说道。
“我们认为目前主要竞争对手还是传统汽油车,我们的根本目标就是能从燃油车的市场份额里面挖多少到新能源车上来。”沈晖表示新能源车公司的胜算在于时间差,抢在传统车企转型之前获得市场份额,“我们不能拿过去的这种所谓的新能源车来比,因为我认为在这个市场上面目前没有一款产品是用得起、用得爽的。”
造车光有资本推动远远不够
威马汽车开始走入公众视野,得益于去年密集的融资消息的公布。截至目前,威马汽车的融资总额已经达到120亿元,在一系列明星投资机构中,BAT中的百度和腾讯都是威马的金主,这无疑给威马这个快速成长的“独角兽”又加上了一层光环。
在去年12月的品牌发布会上,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陆奇还亲自到场,表达对威马的认可:“我们看中威马团队管理层的能力,高度认可威马的产品理念,百度阿波罗计划会开放给威马。”
根据博世(中国)的统计,截至2017年底,新能源车势力从原本的60多家传统汽车生产企业,到目前在数量上已经扩展了一倍,其中新加入的新型造车企业就有60、70家。市场竞争已经不只用激烈来形容。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徐大全以“会很惨烈”来形容这个市场。
“这个行业表面拥挤,真正能把车造出来的,我认为也就三家、四家了不起了。”沈晖这样向澎湃新闻记者形容这个看似热闹的产业。
在沈晖看来,新能源电动汽车是个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缺一不可。
“资本当然很重要,但是你光有资本推动是远远不够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企业,技术和人才都有很高的门槛。这个人才我们开玩笑说是可以比喻成打群架,一个人两个人不行,108个好汉一起才行。因为汽车这个产品太复杂了,涉及到研发、制造,我的制造是指生产和供应链,涉及到运营,整个价值链很长。所以从这个角度,从资金上面、技术上面、人才上面是我比较关注的,光资本肯定不行的。”沈晖说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