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新能源革命的「核心赛道」(2025年全球锂电市场规模超2万亿元),锂电产业链的结构像「金字塔」:上游是提供「粮食」的原材料基地,中游是负责「烹饪」的核心制造环节,下游是消化「成品」的应用市场,最后靠回收实现「循环闭环」。今天我们从三个核心维度,拆解这条产业链的「分工与协作」:上游如何掌控「资源命脉」?中游如何靠技术决定电池性能?下游又如何撑起万亿市场?
锂电产业链的上游,是为电池提供「原材料血液」的环节 —— 就像做饭需要大米、蔬菜,电池制造需要锂、镍、钴、石墨等关键资源。这些资源的储量、加工能力,直接决定了整个产业链的成本与安全。
1. 关键资源:四类核心原材料的「全球版图」
上游最核心的是「锂、镍、钴、石墨」四大资源,它们的全球分布极不均衡,且加工环节高度集中在中国。
锂:「白色黄金」的争夺锂的提取分「盐湖提锂」和「硬岩提锂」:盐湖提锂(如智利 Atacama 盐湖)成本低(约3万元/吨),但周期长(3-5年);硬岩提锂(如澳大利亚格林布什锂矿)速度快,但成本高(约5万元/吨)。2025年全球锂需求达200万吨 LCE(碳酸锂当量),而产能仅180万吨,供需紧张导致碳酸锂价格从2020年的5 万元/ 吨飙升至2022年的50万元/吨,至今仍维持在15-20万元/吨。
镍:从「不锈钢原料」到「电池核心」传统镍主要用于不锈钢,但高镍正极(NCM811、NCM92)推动「电池级镍」需求爆发:2025年电池级镍需求占比将达 50%(2020 年仅10%)。印尼凭借红土镍矿资源,要求外资企业必须在当地建设镍加工工厂(禁止原矿出口),推动青山集团、华友钴业在印尼建设「镍矿 - 硫酸镍 - 正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降低运输成本。
2. 资源安全:中国的「补链与控链」
中国虽不是锂、镍、钴的最大储量国,但凭借加工能力掌控了上游关键环节:
锂:中国掌控全球85%的碳酸锂加工产能,即使从智利进口锂精矿,也能通过青海盐湖、江西宜春的工厂加工成电池级产品;
镍:通过在印尼投资建厂,中国企业控制了全球60%的电池级硫酸镍产能;
石墨:中国天然石墨储量和球形石墨加工能力全球第一,负极材料无需依赖进口。
风险:刚果(金)的钴矿受政局影响大,智利曾计划将锂矿国有化,这些都推动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长期协议」锁定资源(如赣锋锂业收购阿根廷Cauchari 盐湖,宁德时代与印尼镍矿企业签订10 年供货协议)。
如果说上游是「粮食基地」,中游就是「厨房加工车间——它将上游的原材料,转化为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等核心部件,再组装成电芯和电池包。中游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中游占电池总成本的70%)。
1. 四大核心材料:电池的「四肢」
中游最关键的是「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四大材料,它们的性能直接影响电池表现,且技术路线高度集中。
正极材料:电池的「能量引擎」(占电芯成本40%)正极是决定电池能量密度的核心,技术路线向「高镍化」升级:从NCM523(镍 50%)到 NCM811(镍 80%),再到 NCM92(镍90%),能量密度从200Wh/kg提升至320Wh/kg。头部企业:宁德时代(全球市占35%)、容百科技(高镍正极市占 25%)、当升科技(海外车企配套为主)。关键技术是「表面包覆+元素掺杂」(如Al₂O₃涂层抑制衰减,Mg掺杂强化晶体结构)。
负极材料:电池的「储锂容器」(占电芯成本15%)目前主流是石墨负极(天然石墨+ 人造石墨),未来向「硅基负极」升级(硅的储锂容量是石墨的10 倍)。头部企业:贝特瑞(全球市占28%,天然石墨龙头)、杉杉股份(人造石墨为主)、璞泰来(硅基负极领先)。技术难点是「硅基膨胀控制」(通过硅碳复合、多孔结构设计,将膨胀率从 400% 降至 80%)。
电解质:电池的「离子通道」(占电芯成本 10%)主流是液态电解质(溶剂 + 锂盐 + 添加剂),未来向「固态电解质」转型(解决锂枝晶问题)。头部企业:天赐材料(全球市占 30%,液态电解质龙头)、新宙邦(添加剂技术领先)、清陶能源(固态电解质研发)。液态电解质的关键是「添加剂优化」(如 VC 添加剂改善 SEI 膜,LiPO₂F₂提升安全性)。
隔膜:电池的「安全防火墙」(占电芯成本15%)分湿法隔膜(薄、耐温,用于三元电池)和干法隔膜(成本低、强度高,用于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壁垒极高(设备依赖进口,如日本东丽的涂布机)。头部企业:恩捷股份(全球市占35%,湿法隔膜龙头)、星源材质(干法+湿法并举)。关键指标是「孔径均匀度」(湿法隔膜孔径0.1-0.3μm,误差≤10%)和「热关闭温度」(120-150℃时孔径闭合,阻断 Li⁺传输)。
2. 电芯与PACK:电池的「成品组装」
四大材料加工完成后,进入「电芯制造」和「PACK组装」环节:
电芯制造:将正极、负极、隔膜、电解质组装成电芯,主流有圆柱(特斯拉4680)、方形(宁德时代麒麟电池)、软包(LG新能源消费电子用)三种形态。核心工艺是「卷绕 / 叠片」(卷绕效率高,叠片空间利用率高)和「注液」(电解液注入量误差≤0.1g)。
PACK组装:将电芯串联/并联,搭配BMS(电池管理系统)、冷却系统、外壳,形成电池包。技术趋势是「CTP(无模组)」和「CTC(电芯到车身)」:CTP 省去模组外壳,空间利用率提升10%(宁德时代 CTP3.0);CTC将电芯嵌入车身底盘,空间利用率再提升 5%(特斯拉4680电池包)。
中游的中国话语权极强:全球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产能中,中国占比分别达 80%、90%、75%、65%;电芯产能占全球70%(宁德时代、比亚迪合计市占超 50%)。
中游制造的电池包,最终流向下游应用市场,而退役电池通过回收重新进入产业链 —— 这形成了「生产 - 使用 - 回收」的完整闭环。下游市场的需求,直接拉动上游和中游的产能扩张。
下游市场分「动力电池、储能、消费电子」,其中动力电池是最大需求端(2025年占比 65%)。
动力电池:最大需求引擎(占下游65%)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需求特点是「高能量密度、长循环、高安全」:
储能领域:最快增长市场(年增 50%+)主要用于电化学储能电站、户用储能、通信基站,需求特点是「长循环、低成本、耐高低温」:
消费电子:传统需求市场(占下游20%)主要用于手机、TWS 耳机、笔记本电脑,需求特点是「小体积、高能量、快充」:
随着2014年首批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回收成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分「梯次利用」和「材料回收」:
梯次利用:退役动力电池(容量剩70%-80%)经检测、修复后,用于储能或低速车(如退役电动车电池→储能电站)。优势是成本低(仅为新电池的50%),代表企业:格林美、邦普循环(宁德时代子公司)。
材料回收:容量低于70%的电池,拆解后提取锂、镍、钴等金属,重新用于正极材料制造。技术路线分三种:
从上游的「加工主导」,到中游的「技术垄断」,再到下游的「市场拉动」,中国已掌控锂电产业链的核心话语权:全球70%的电芯产能、80%的正极产能、90%的负极产能集中在中国,2025年中国锂电产业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占全球60%以上。
挑战:上游锂、镍资源依赖进口(中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60%),中游固态电解质、高端隔膜设备仍需突破,下游回收体系尚未完全成熟。未来,产业链的竞争将聚焦「资源安全」(海外布局资源基地)、「技术升级」(固态电池、无钴电池)、「循环利用」(提升回收效率)三大方向。
200GWh十年盟约!宁德时代携手海博思创,储能产业链协同再升级2025-11-18 10:38
|
锂电知识:化学势、电势、电化学势的区别与联系2025-10-27 15:48
|
锂电池的SOH(健康状态)指标有哪些?2025-10-10 15:21
|
中机中联: 全力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工程设计能力 , 持续为客户提供精品工程、 创造价值2025-08-20 16:42
|
固态电池工艺革新!张贵萍博士亲授固态电池制造技术,抢占锂电赛道先机2025-06-12 15:12
|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粉物理修复工艺技术要求》团体标准讨论会顺利召开2025-05-29 14:26
|
“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数字孪生与锂电池故障检测预警技术研讨会”签到篇2025-04-26 00:03
|
致3人死亡!“电驴”引发大火原因查明,5名公职人员被处理→锂电池故障诊断预警技术亟待解决2025-04-16 08:46
|
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数字孪生与锂电池故障检测预警技术研讨会演讲专家——黄昊2025-04-07 14:02
|
锂电池会议——4月26日锂电池故障检测预警技术研讨会演讲专家【严晓】简介2025-03-31 10:31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