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总结:中国动力电池5年翻10倍多,全球市场超六成

时间:2025-10-27 11:08来源:未知 作者:子蕊
点击:

产量增长十倍,全球市场份额超60%,五年时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完成了一场惊艳的跨越。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在10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系列数据: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从2020年的83.4GWh增长至2024年的超过1000GWh,在全球装车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企业稳占六席。

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从技术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十四五”期间书写了一部产业升级的教科书式案例。这个跨越式发展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成功密码?

产业规模倍增,中国动力电池的全球崛起

五年前,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还处于“跟跑”阶段;五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领跑者。数据表明,中国动力电池产量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数量级的飞跃。

中国动力电池不仅满足国内需求,更走向全球市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动力电池出口量达约130GWh,同比增长32.7%。通过投资建厂、建立研发中心等方式,中国企业积极布局欧洲、东南亚、非洲等海外市场。

中国已构建起完备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体系,向全球供应了约70%的电池材料、超60%的动力电池。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难以撼动的供应优势。

产业集中度与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强企业中,六家中国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达到67.5%,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品牌已成为全球绿色能源领域的重要力量。

区域集群效应也更加明显。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2024年该市动力电池产量占全国的16%以上、全球10%,即全世界每生产10块动力电池,就有1块是“宜宾造”。这样的产业集中度彰显了中国动力电池制造的规模优势。

技术创新突破,从追赶到引领的核心动力

技术创新是中国动力电池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核心驱动力。“十四五”期间,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关键材料研发、单体电池设计与系统集成等环节取得突破,综合性能迈上新台阶。

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半固态电池逐步实现装车应用。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也在加快推进。这些技术突破直接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大幅提升。

充电效率的显著提高是另一大亮点。我国动力电池充电效率提升了四倍以上,实现了“充电五分钟,续航超过500公里”的重大突破。这种充电体验的革命性改善,极大缓解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

在系统集成技术方面,无模组动力电池包技术(CTP)、电芯到底盘技术(CTC)等创新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大幅提升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和空间利用率。钠离子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也取得重要进展,已有多家企业实现钠离子电池量产装车。

中国动力电池技术已达先进水平。单体能量密度从2012年的150Wh/kg提升到300Wh/kg,成本下降85%左右,支持车辆续航里程最高超1000km。这种性能提升与成本下降的“双螺旋”上升,是中国动力电池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技术创新离不开研发投入。“十四五”期间,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为动力电池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

产业生态完善,产业链协同优势明显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能够迅速崛起,离不开完善的产业链生态。我国已建立起涵盖关键材料、电池制造、系统集成、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完整产业体系。

从产业链完整度来看,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四大关键材料已完全实现国产化供应,产品性能与成本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数据表明,中国企业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达到很高比例,其中负极材料全球装载量中,中国企业占比高达95%。

产业链协同优势明显。由政府牵头,行业组织联合汽车企业和电池企业,共同制定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图,明确阶段性目标和任务。这种协同机制有效避免了各自为战,形成了发展合力。

产业集群效应也十分突出。以四川省为例,近年来汇集能源、产业、人才优势,聚力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动力电池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串珠成链、集链成群的跨越式发展。今年1-9月,四川省动力电池产量达168.1GWh、同比增长49.2%,全年有望突破200GWh,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产业生态的完善还体现在标准化建设上。“十四五”期间,我国先后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等产业政策措施70余项,推出超过10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这些标准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保证了产品质量与安全。

政策支持体系,科学引导产业有序发展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科学的政策支持体系密不可分。“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新能源汽车明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要突破高安全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等关键技术。

国家层面先后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同时,通过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免征车辆购置税等产业政策,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

政策支持不仅体现在资金层面,更体现在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上。打造“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等行业关键共性问题协同攻关平台,指导成立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面向行业共性问题促使建立产学研联合攻关机制。

政策实施还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在产业发展早期,补贴政策通过提高能量密度指标有效激励续航里程提升;根据市场发展形势与企业反馈意见,2020年起补贴政策不再提高能量密度指标要求,鼓励电池技术多元化发展。

针对要素保障能力提升,政府开展了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活动;针对智能网联技术前沿布局,成立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实验室。这些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隐患与挑战,产业持续发展的拦路虎

尽管成就显著,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仍面临诸多隐患与挑战。产能过剩问题不容忽视。随着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扩增过快,导致动力电池产业累积大量过剩产能。

尽管动力电池目前产能巨大,但其仍存在着“技术水平偏低”的硬伤,“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是当前困扰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回收利用体系不健全是另一大短板。随着早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入报废期,回收压力不断增大。一般来说,运营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报废周期为3至5年,私人乘用车报废周期为5至8年。

据统计,2015年,我国报废动力电池总量累计为2万至4万吨,对应的回收率仅为2%。2016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总量不足1万吨,回收率不到20%。未来,如果不能有效处理这些日渐增多的废旧动力电池,将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核心技术专利不足也是潜在风险。在全固态电池专利布局方面,日韩全球领先,排名前十的机构均为日韩企业,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全固态电池专利布局,但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知识产权风险正在加剧。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副司长陈仕品指出,我国企业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专利布局仍然不足,一旦产业出海将可能面临巨大知识产权风险。

同时,国内产业“内耗”严重。不少国内竞争企业在技术上搞“拿来主义”,抢占中低端技术领域市场份额,降低应有的技术门槛,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

碳足迹管理也是产业国际化的薄弱环节。我国是动力电池产销大国,但国内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尚无专门针对电池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标准规范及可靠数据库。这对产品出口构成潜在障碍。

发展建议,从电池大国迈向电池强国的路径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需多措并举,才能实现从电池大国向电池强国的转变。构建全生命周期生态体系是当务之急。要强化动力电池溯源体系数字化建设,建立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体系,加快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

 
编辑

针对回收体系不健全问题,可借鉴代表委员们的建议:以省为单位试点一批规范化回收企业;加快出台鼓励“区域化回收+中心仓+就近处置配套”的引导性政策;要求废电池回收必须做到实物流、转移联单流、发票流三流合一,可追溯精准化管理。

加强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是关键举措。需共建高效的产学研协作体系,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大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机制,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高价值专利资源。

尤其是在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领域,应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在新一代电池技术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这样的技术前瞻性布局值得鼓励。

优化产业政策环境也至关重要。要研究编制动力电池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动力电池产业技术水平和标准化,避免由于盲目发展引发低端产品产能过剩。

政府可优化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技术门槛,由普惠补贴转变为奖优扶强,鼓励动力电池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等方式做大做强。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同样不可忽视。应尽快制定我国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方法论和数据库,并与国际接轨;同时积极参与制定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国际标准,推动标准规范国际合作互认。这将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全球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从四川宜宾的工厂车间到德国宝马的生产线,从宁德时代的研发中心到欧洲的电池工厂,中国动力电池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随着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下月在宜宾举办,世界将再次聚焦中国动力电池的创新成果。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但机遇更大。到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在技术创新、绿色低碳和全球布局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企业与国家。

中国动力电池的故事,是一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产业升级教科书,更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这场绿色能源革命,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 为什么锂电池的电压是3.7V?揭秘背后的科学原理

    锂电池的电压看似普通,实则隐藏着复杂的电化学原理和材料科学设计。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无人机、电动汽车中的锂电池,标称电压大多为3.7V。这一数值并非随意设定,而是由电池材料特性、能量效率和安全需求共同决定的。 一、电压的本质:电极材料的性格差异
    2025-10-16 16:07
  •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 (EIS) 是什么?有什么用?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是一种通过施加小幅度交流电信号来研究电化学系统动态响应的分析技术。它类似于电化学系统的频率扫描,能够揭示电极界面反应、材料导电性、扩散过程等关键信息,广泛应用于电池、腐蚀防护、
    2025-10-16 09:44
  • 废旧电池回收行业 2025 年全景资讯: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协同进化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规模化退役周期,废旧电池回收已从环保议题升级为关乎资源安全与产业可持续的核心命题。2025 年,在政策加码、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容的多重驱动下,我国废旧电池回收行业正经历从粗放生长向规范高效的关键转型,以下从行业现状、政策体系
    2025-10-15 11:28
  • 尽管叠片工艺很有优势,但卷绕工艺仍然被广泛应用

    1.成本与设备投资的权衡 叠片工艺:需要高精度的叠片设备和复杂的控制系统,这些设备的初期投资巨大,且维护和技术支持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对于大规模生产的电池制造商来说,这种高昂的成本可能会成为采用叠片工艺的一大障碍。 卷绕工艺:则依托成熟的设备和
    2025-10-14 14:32
  • 深度放电和完全放电有什么区别,电车最佳充电电量区间

    深度放电和完全放电是电池放电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状态,它们在定义、对电池的影响以及应用场景上都有所不同。 一、定义 1.深度放电: 深度放电是指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放出其大部分电量,但并未完全放尽的状态。 在深度放电过程中,电池会释放出其内部存储的大部
    2025-10-14 14:40
  • 乌海70亿固态电池项目冲刺投产:清陶能源65GWh 产能矩阵加速产业化落地

    2025年10月,据活力海勃湾消息,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固态电池项目PACK产线已完成全部设备安装,进入联调联试关键阶段,预计10月底即可具备生产交付条件。这一进展标志着清陶能源在华北地区的固态电池产业支点即将成型,而其遍布全国的五大生产基地
    2025-10-24 10:20
  • 全球单机规模最大光热发电项目在青海格尔木开工建设

    今天(10月16日),在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光伏光热园区,格尔木350MW塔式光热发电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也是目前全球单机规模最大的光热发电项目。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约54.35亿元,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发电核心技术,由三座吸热塔
    2025-10-16 15:49
  • 预充是在充电吗?电动车预充是怎么回事,有何意义?

    电动车的预充确实与充电相关,但并非直接对电池进行能量补充,而是充电前的一个关键准备步骤。 一、什么是预充? 预充(Pre-charge)是电动车高压系统上电或充电前的一个关键步骤,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小电流缓慢充电,避免高压电路瞬间接通时产生过大电流冲击
    2025-10-22 15:51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