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和《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简称为《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受锂电池重磅政策刺激,5月9日新能源板块飙涨,个股掀起涨停潮,Wind锂电池指数单日大涨超4%。
《征求意见稿》对锂电池行业发展有何指导意义?锂电行业发展空间多大?哪些细分领域值得看好?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六位基金经理,这些基金经理表示,此次《征求意见稿》虽然只是引导性文件,不具有行政审批的前置性和强制性,但对行业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经过过去两年市场调整,锂电板块估值已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库存周期、需求新场景,以及供给端边际变化等因素,不少人士认为行业反转的契机已经具备,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各环节龙头企业更具投资价值。
一、助力推动我国锂电池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基金报:《征求意见稿》是对原有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及公告管理办法进行修订,重点突出了加强锂电池行业规范管理。对锂电池行业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邹慧:《征求意见稿》从政策层面保证了锂电行业的有序发展。该版本对生产企业的研发费用率、产能利用率、工艺控制能力和控制精度继续保持高标准。在此基础上,规范对企业产品性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如三元能量型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上一版提高了10%,负极的硅碳比容量要求提高了14%等。
规范的要求也更贴合实际,如电池方面,由原来打包式的动力型电池大类细分至大小动力型电池,再根据能量型、功率型、单体和电池组等分别提出了要求,细致的要求划分有助于自上而下地指导行业良性发展。另外,规范还强调了绿色经济,对于企业的能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上一版锂电池企业综合能耗限制的基础上,新增了对四大主材的能耗要求,并要求企业开展碳足迹核算。
此规范虽然只是引导性文件,不具有行政审批的前置性和强制性,但对行业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各环节龙头企业有望获益。
王阳:国内的新能源行业虽然需求保持旺盛,但供给端在地方政府、一二级资本等助力下,出现重复上马大量同质化产能的情况。因此从行业来看,锂电池及其上游材料的价格在两年前陆续进入下行通道,且在近期出现部分环节全行业亏损等非正常情况。这次《征求意见稿》旨在对落后同质产能扩张的劝阻,提高高质量先进产能的占比。
熊昱洲:仅考虑动力和储能两大场景,锂电池终端需求从2021年的300GWh扩张至2024年预期的1.2TWh,但在终端需求扩张4倍的情况下出现产业链的盈利下行,主因是产能建设与下游需求存在的阶段性不匹配。
《征求意见稿》的具体措施如果能顺利落实,将会极大地缓解产业链的产能压力,进而为盈利的逐步稳定以及上行创造有利条件。中国的锂电池及其产业链具备世界级竞争力,在各个环节上都是全球产能的主要供应方,在优势产业上的供给优化措施也将有利于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莫艽:该《征求意见稿》主要是为了加强锂电池行业规范管理,引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我国锂电池产业健康发展。本次2024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高了对锂电池多项核心性能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引领全球锂电池高质量发展路线上的严格要求。
寸思敏:锂电产业目前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有利于对行业尾部无序扩张的落后产能予以约束,中期看有利于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罗怡达:《征求意见稿》在这个时间推出,对于规范和引导锂电池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仔细分析可以看出,2024征求意见稿是在2021年版本的基础上做了相关修改而来,延续了对于研发费用占比不低于30%和产能利用率不低于50%的要求。修改的细节主要集中在电池生产工艺和电池产品性能要求上,例如对电池和材料的能量密度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参数要求。在当前锂电池行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行业规范要求企业提高研发水平,不盲目扩产,通过技术解决电池行业安全性和续航两大痛点,逐渐淘汰落后产能,引导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锂电池板块处于历史最底部区间
中国基金报:近两年锂电板块持续调整,从2022年高点持续下探,如何看待锂电板块近几年的表现?目前整体估值情况如何?
邹慧:锂电板块近两年的表现差强人意,申万锂电池行业指数从2022年7月的高点到今年2月的最低点回调了将近70%。
综合全球的情况,板块长时间深调原因概括为两个:首先,由于政策的刺激,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在几年内已快速增长至30%以上,渗透率继续提高的速度相对较慢,行业增速进入一个相对低但稳定的状态,这刺破了此前的估值泡沫;其次,由于行业早年的无序扩张,各个环节新增了很多产能,竞争的加剧导致价格持续下探,致使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在以上两个原因共同作用下,板块遭遇业绩和估值双杀而大幅回调。
经过两年的调整,今年一季度企业的盈利能力基本已经触底,处于头部企业微利、二三线企业盈亏平衡甚至亏损的状态,目前看,头部企业的估值普遍位于20倍上下。
王阳:近几年锂电池调整较大,但从新能源车和储能的终端增速来看仍然是一个中位数增长,核心还是供给过大且同质化导致的竞争恶化。但目前无论从股价绝对跌幅,还是业绩表现,边际上很难进一步恶化,从PB估值来看大部分公司都来到了历史的低位。
熊昱洲:无论是从PE、PB、PS等角度,锂电池板块均处于自身历史最底部的区间,主因是产能建设与下游需求的阶段性不匹配叠加库存周期扰动的影响,使得单位盈利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根据我们经历过的几轮产业周期,往往是“阶段性产能过剩——价格下降——性价比出现驱动需求突然爆发——产能再次不足——加快产能建设”的几个阶段,其中,性价比出现驱动需求爆发是关键拐点,目前已经看到了动力电池需求回暖、储能订单加速、电动重卡需求放量等情况出现。
锂电行业随着全产业链库存调整到极低水平后,需求端、供给端和政策端均出现了边际改善迹象。4月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落地,行业观望情绪缓解后需求开始回暖;此次《征求意见稿》意味着行业供给侧收紧有望拉开序幕,将加快落后产能出清,防止低价无序竞争,有利于拥有技术优势和优质产能的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和盈利修复。
近期,美国财政部和国税局发布了《减少通货膨胀法案》(IRA)中清洁能源汽车条款的最终规则,其中新增了“不可追溯的电池材料”的定义并针对其设置缓冲期,某种程度上变相放宽了对电池材料产地的限制,事实上再次证明中国锂电池供应链的全球竞争优势。
寸思敏:锂电板块是典型的周期成长行业。目前情况来看,行业整体依旧产能过剩,但锂电各个环节是有差异性的。源于车规的安全性的要求极高,对技术进步、安全、品质、响应度、供应链安全的要求复杂而精细。没有差异化的环节,2022年以来的周期调整是永久性的盈利下杀,目前处于EPS、PB寻找中枢的过程;但有差异化的环节,已经体现出盈利的差异化,PE在整体制造业中处于合理估值。对于部分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优质制造业,估值仍有一定空间,当单位盈利的稳定性持续验证,这类企业具备中周期持有的价值。
罗怡达:锂电板块最近几年的发展符合新兴行业的Gartner曲线发展规律,演绎了一个行业从萌芽到爆发到产能扩张再到过剩的周期。2020年1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突破10%,随后迎来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期,截至2023年12月,渗透率已突破40%。过去几年随着渗透率的提升,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提升直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景气;另一方面,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都开启了产能的大规模扩张。
由于产业链上很多环节的壁垒不够高,大量同质化的产能在2022年之后快速释放,同时叠加2023年海外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速放缓,导致产业链进入了较长时间的降价通道。由于前期的高景气和高成长,锂电板块的股票估值都比较高,经过两年时间的调整,目前估值水平趋于合理,特别是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估值已经具备吸引力。
莫艽:目前整体的估值位置处于相对合理但并不算低的水平。
三、锂电板块进入磨底阶段,是否反转有待观察
中国基金报:政策助力下,5月首周锂电板块出现大涨,行业反转还是反弹?对后市怎么看?
熊昱洲:基于目前的节点,从库存周期、需求新场景,以及供给端边际变化等因素结合下来,行业反转的契机已经具备,产业链开始逐步出现部分品种价格上涨和恢复也是一个侧面的验证。根据我们对历史数据的一些分析,市场往往在周期低点给予低估值,周期高点给予高估值,在周期成长属性的行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目前,锂电无疑是处在周期低点低估值(主要以PB、PS等衡量)的状态,随着基本面改善和盈利上行的信号逐步增强,我们依然期待板块的后市表现。
王阳:本周在多个催化下锂电池板块大涨,背后是板块在底部对利空钝化、对利多敏感。锂电池里商业模式好、竞争格局清晰,盈利处在底部的环节龙头处在股价底部,会最先反转;其他环节以及板块整体贝塔,或需要进一步甚至是偏强制性的政策来推动。
邹慧:新能源是一个稳定发展的行业,规则的出台劝阻了劣质产能的进入,加速了尾部产能的出清。后续随着需求的稳定增加,企业稼动率恢复,环比看一个季度会比一个季度好,因此我们长期看好锂电的投资机会。
莫艽:《征求意见稿》规范条件是鼓励和引导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的引导性文件,不具有行政审批的前置性和强制性。往后看还是要更多关注产业链的供需变化情况,同时衡量板块估值水平,方能判断是否可能出现大反转。
罗怡达:锂电板块进入磨底阶段,优秀的龙头企业能率先穿越周期。行业规范政策的推出更多是给产业一个指引,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强制性约束政策,对于资本市场而言,锂电板块的悲观情绪得以部分修复。
基本面上,供给端扩产趋缓,尾部产能的淘汰或退出才是行业见底的标志信号。需求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到较高水平,增速已有所下降,后续需要观察海外的新能源汽车能否有较好的增长。我们谨慎乐观看待未来锂电板块的发展,在这一轮的下行周期中,已经有穿越周期的企业走出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成本快速下降叠加智能化的应用,产品力越来越强,需求会被不断激发,而优秀的龙头企业更能从下一轮的上行周期中受益。
寸思敏:锂电板块已经度过普涨阶段,且各个环节的差异性较大,普涨是基于板块供需结构步入中期良性健康的修复。但在修复后,仍需要对每一个细分行业做差异化研究,持续看好具备差异化、成本优势、具备竞争力等领域的细分机会。
四、看好电池、整车环节、碳酸锂等
中国基金报:锂电行业发展空间多大?哪些细分领域值得看好?
邹慧:作为一个消费者,拥有充电更快、续航能力更长、体积更小,且安全性更好的电池是永恒的诉求,这个需求上限现在还远没有满足,因此锂电行业的持续性能力是无需担忧的。从行业的壁垒分析,原材料和电芯格局相对较好。新技术上看,固态电池的技术革命值得期待。
熊昱洲:据国际能源署(IEA)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3年全球销量的3倍多,是2023年中国产量的近5倍;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是2023年中国产量的5倍多。锂电池行业未来依然存在较大的远期空间,特别是动力电池成本已经低于经验油电平价的100美元/kWh,光伏储能成本快速下降使得光储一体平价已经实现之后,需求的增长可能在某个节点呈现非线性的变化。
目前产能虽然有一些适度的超前建设,但考虑到全球远期需求依然存在缺口,如果因为价格变化驱动需求快速增长,则短周期供需也有望看到动态的平衡。
王阳:目前从全球看,
电动车的渗透率不足20%,除欧美中以外的新兴市场仍然处在开荒早期,电动化趋势不可逆,未来电动化率有望到70%~80%甚至更高;储能则是解决电网消纳和用电稳定的重要手段,目前仍保持几十到翻倍的增速。我们相对看好电池、结构件、大型逆变器环节的龙头公司。
莫艽:新能源是长期发展方向,新能源车有很大的可能性实现对燃油车的全替代。目前,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仅达20%左右的水平,加上风电光伏在电力结构中占比提升,锂电储能行业也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因此锂电行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竞争格局较好的细分领域相对都值得关注。
寸思敏:全球汽车销量近1亿台,电动化空间还很大。锂电行业除了动力电池之外,储能、消费电子、通信、机器人、飞行汽车等都具备较大空间。目前,我们看好电池和整车环节,因其具备技术、成本的差异和竞争力。
罗怡达:锂电行业是万亿元级别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需求一方面来自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来自储能以及其他应用的锂电化需求,这些每个都是万亿元级别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广阔。细分领域里面要寻找有竞争壁垒、成本曲线陡峭的环节,例如电池、结构件、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等。
五、关注供给格局的不确定性、地缘政治等风险点
中国基金报:锂电行业有哪些不确定性和风险点需要关注?
邹慧:一方面,原材料占成本的比重较大,成本的价格波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的增速变缓,车企对于性能更优但价格更低的电池诉求变强,各个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是保证盈利持续转好的关键。因此,各个环节价格和供需变化需重点关注。
熊昱洲:主要的风险点来自地缘政治,但考虑到2012年至2013年欧洲双反也无法阻止中国光伏产业链,同时IRA法案细则重新放宽对中国产业链的限制,我们认为即使发生限制因素也不会对产业链的长期竞争力带来影响。
王阳:目前最需要关注的是地缘政治风险。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国内汽车出口数据近两年高速增长,但也面临和当地企业竞争的问题。目前,以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为代表的当地企业多次游说政府出台相关税率政策。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整体出海难度提高,但可能对龙头反而是利好。未来出海不是简单的国内生产卖到海外,而是需要全球化的生产、渠道、品牌、管理能力,龙头企业可能是长期受益。
莫艽:今年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升好于预期,但是否能在未来几年继续获得不错的渗透率增长仍存不确定性。另外,美国、欧洲对于锂电行业贸易壁垒的持续设立仍是潜在风险。
寸思敏:目前行业仍旧处于供大于求阶段,通过减缓投入和需求增长来逐步消化,需要密切关注未来供需平衡点会否延后。
罗怡达:锂电板块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包括供给格局的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的风险。锂电行业过剩的产能不轻易退出,同时由于碳中和的广阔前景,一些跨界企业在不断进入,给供给格局带来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