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池联盟网 > 闻说 > 市场 >

氢能产业热启动:央企转型动力与行业发展前瞻

时间:2023-09-08 08:41来源:国资报告 作者:原诗萌
点击:
       得益于广阔的应用场景和较高的产业链价值,氢能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成为了多个经济体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路径,而且演化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政策,还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氢能政策正在筹备中。据国际氢能源委员会预测,2050年全球氢能源需求将增至目前的10倍,届时,全球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
 
       中国的氢能产业也已初具规模。一方面,氢气产量不断提高。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氢气总产量超过3781万吨,同比增长14.5%,是全球最大氢气生产国。另一方面,我国氢能行业的技术研发不断加快,制氢、储运和应用技术都在快速突破。
 
       在氢能产业“热启动”背后,央企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央企勇担“国之大者”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推动中国氢能产业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不过也应注意到,随着氢能产业提速,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的苗头有所显现,对于缺少核心技术、缺少产业优势的入局者来说,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全产业链布局示范工程引路
 
       氢能产业链包括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主要技术和工艺。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牵引和能源转型变革推动下,央企加快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成果,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不断增添新动力。
 
       中咨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建红告诉《国资报告》记者,当前,在相关部门的指导推动下,已有超过40家央企布局氢能产业链。
 
       在制氢方面,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等在化石能源制氢及应用方面优势突出,中国石化、国家电投等主导或参与了国内多个万吨级绿氢项目,三峡集团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1万吨/年光伏制氢产业示范项目于6月29日顺利产氢,中国石化新疆库车2万吨/年光伏制绿氢示范项目于6月30日顺利产氢。
 
          在储运方面,东方电气集团、中国建材等央企的部分车用储氢容器材料、技术、装备处于示范阶段,中国石化纯氢管道输送技术趋于成熟,中国石化乌兰察布到燕山石化全长400公里“西氢东送”纯氢管道示范工程已纳入《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中国石油宁东天然气掺氢管道示范项目掺氢比例达到24%,且运行安全稳定。
 
       在加氢站建设方面,中国石化累计发展加氢站98座,国内网络占有率近30%,成为全球拥有、运营加氢站数量最多的企业。此外,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国机集团均已完成压缩机、加氢机等关键设备研发。
 
       在氢能应用方面,东方电气集团、中国一汽、东风公司等布局燃料电池商用车及乘用车和发电装备制造,中国宝武、鞍钢集团、中国钢研等在氢冶金方面进行了相关布局。
 
       “中央企业的氢能相关业务和布局主要分布在氢能关键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综合应用领域,逐步成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国氢能联盟秘书长刘玮说。
 
       示范工程是技术研发成果的综合体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相关央企通过探索和实践,已经建设了一批氢能产业示范工程,在氢能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2023年1月,由中国化学工程主导的“常温常压有机液体储氢加注一体化示范项目”在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成功开车。中国化学工程告诉《国资报告》记者,该项目能实现常温常压高密度氢气储运,有效解决目前氢气储运环节存在的高风险以及高成本的“卡脖子”问题,突破了氢气储运技术瓶颈,让“运氢像运水一样便捷、储氢像储水一样安全”。
        2022年10月26日,国家电投吉电股份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启动,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绿氢合成绿氨创新示范项目。
 
        国家电投所属吉电股份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于2023年5月获得施工许可,年制氢量达到2.7万吨,绿氢制合成氨产量15.3万吨。国家电投向《国资报告》记者表示,大安项目采用“绿氢消纳绿电,绿氨消纳绿氢、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技术路线,率先实现国产化、自主化PEM制氢设备大规模应用,同时,开展了规模化直流离网制氢示范,建设全球规模领先的固态储氢系统,并同步开发了新能源制氢与化工工艺耦合优化技术,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央企还在综合示范场景方面进行了探索。三峡集团在内蒙古乌兰察布打造国内首个涵盖绿氢全技术链示范园——三峡现代能源示范园,包括1座500标方/小时PEM制氢站,1座35兆帕、加氢能力500公斤/小时的固定式加氢站,1个70兆帕加氢测试平台,1座300公斤/小时氢气液化站和1座200千瓦氢燃料电池综合利用示范站,围绕绿氢大规模生产、储运、应用技术研发、工程试验和示范验证需求,搭建具有前沿性、系统性的综合示范场景。
 
央企新兴产业的重要培育方向
 
       5月24日,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会强调,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在能源革命的加速演进和“双碳”目标牵引下,氢能产业成为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培育方向。
 
       当前,氢能技术创新核心环节是燃料电池/电解装置,央企在这方面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国家电投自主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系统装备,并将在示范工程中进行应用,实现了膜电极到中试电解槽再到200标方/小时商业化产品开发突破。同时,国家电投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部件(催化剂、质子膜、双极板、膜电极、碳纸等)已实现自主化,形成了“氢腾”系列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产品。
 
       中国一汽与丰田等6家公司合资,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业务涵盖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生产、销售,与东风、长安、南京江宁区成立中汽创智公司,注册资金160亿元,氢燃料动力作为核心研发业务之一,目前已成功开发120千瓦级电堆。                                                                                                                                                                                                 
  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前瞻研究中心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及公司级氢能技术研究重点课题。2018年联合15家单位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动力系统平台及整车开发》,开发国内首款全功率燃料电池汽车。2022年,《全功率燃料电池整车及系统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中国汽车行业最高级别的科学技术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具备基础材料、关键部件、电堆、系统研发与测试能力,开发燃料电池系统平台功率覆盖20~300kW,满足全系列乘用车和商用车需求。
 
       在氢能源生产和应用方面,能源央企底蕴丰厚,经验丰富。近年来,央企围绕氢能国家重点项目、重要基础设施、产业链强链补链重点领域,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加快推动培育壮大氢能产业。
 
       中国石化全链条布局氢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打通了氢气的制备、提纯、储运、终端加注全产业链,年产氢气约占全国的12%,建设和运营加氢站的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加氢示范站,氢能源沪甬城际物流干线在此加氢
 
       中国化学工程探索建立了由企业内部科研院、设计院和投资公司组成的产业投资协同模式,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提前布局,进行示范项目的建设与推广,以期在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把握先发优势。
 
       东方电气集团深耕氢获取、氢储存、氢加注、氢应用四大领域,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发展,与国内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一道,打造自主可控的氢能全产业链生态。
 
       标准对于氢能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发起设立中国氢能联盟,开展氢能领跑者行动,发挥标准治理效能与创新迭代协同;所属国华投资(氢能公司)牵头或参与修订和制定国标8项,参与国际标准制定1项,引领了国内加氢站标准体系建设,立项和发布30余项氢能行业和团体技术标准,牵头发布全球首个《低碳氢、清洁氢及可再生氢标准及评价》,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实现氢能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在这方面,相关央企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些央企在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方面进行了探索。
 
      中国化学工程有关负责人向《国资报告》记者表示,他们和相关机构合作研发的常温常压有机液体储氢技术,通过无毒、无味、化学性质稳定的储油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储存和运输氢气,解决了氢气在储存和运输方面的难题,可以实现在常温常压下利用管道、槽车等方式运输,不仅解决了安全运输的问题,而且实现了氢能储运稳定性和经济性的提升。
 
       国家能源集团树立数字化平台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打造了“氢瞰”氢能产业监管平台与“氢佳”数字化运维系统,连通氢能“制-储-输-用”产业链数据,实现氢能产业信息可视化管理、流向跟踪管控、实时监测预警、要素数据融合、科学研判未来发展,利用数字化赋能氢能安全发展。
 
       相关的安全管理规范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中国华电加快氢能等新业态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内容简明、运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三峡集团所属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和三峡集团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中心充分发挥专业化平台的支撑作用,编写集团《氢能项目监督检查大纲》,开展了氢能项目建设期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查,规范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行为,排查质量安全风险,及时发现并督促排除隐患,保证氢能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氢能产业热仍需规范有序发展
 
       当前,氢能产业方兴未艾。为促进氢能产业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2023年5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在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透露,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加大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加快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加强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培育多元氢能应用生态。通过创新驱动、基础支撑、示范引领、需求牵引,支撑构建完整的氢能供应链和产业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在政策助力和国资委推动下,相关央企进一步明确了氢能产业的发展规划,助力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一汽表示,以燃料电池乘用车和商用车为业务主线,布局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电堆、氢燃料内燃机三大技术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到2030年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东风公司表示,“十四五”期间,东风公司将持续加大在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化方面投入力度,实现平台化、模块化产品开发,突破关键材料技术、制备工艺技术,构建自主掌控的氢能产业链,实现燃料电池技术行业领先与整车规模化示范运营,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做好准备,为我国早日达成“双碳”目标贡献央企力量。
 
       国家电投表示,氢能装备方面,将进一步加快技术攻关、产业化布局和氢能基地建设,争取到2025年底,氢能装备实现100%国产化和自主化,燃料电池产品线产能达到10000套/年以上,并实现产品成本的大幅度下降,PEM电解水制氢装备产能达到1吉瓦,满足国家电投绿电转化产业对于制氢装备的需求。绿电转化产业方面,国家电投将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合作,形成绿色油气的技术创新、生产制备及产品交付联合体,依托国家电投新能源优势,并通过绿氢进一步向下游转化,快速形成基于大基地新能源开发的规模化绿色油气供给能力。
       东方电气在燃料电池系统产品研发方面,形成了40至270千瓦的燃料电池系列产品,可覆盖全系客车及轻型、中型以及重型卡车,系统寿命实际测试达1万小时,衰减仅4.7%。
 
       目前,氢能全产业链仍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制约了氢能在相关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多数项目落地仍需依赖政府补贴。对此,下一步,东方电气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产品性能提升、国产化替代、规模化制造等方式加快降本步伐,逐步摆脱补贴依赖,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规模化前夜须警惕无序竞争和产能过剩
 
       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等问题和挑战。
 
       围绕氢能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问题,张建红建议,大力支持氢能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组建氢能产业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链开展科技攻关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此基础上依托大型能源企业成立联合研发和推广应用平台。同时,发挥氢能产业链链长作用,整合央企资源并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协同攻关,聚焦核心技术,加快突破薄弱环节,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提供成熟的产业依托和试用平台。
 
       开展交流合作可以进一步拓宽氢能产业发展的格局和视野。刘玮建议,加快推动氢能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先行国家和经济体开展氢能政策、技术和项目交流,推动氢能国际供应链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在氢能产业倍受关注的同时,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的苗头有所显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省份、60多个地级市发布氢能规划,规划的产业规模达上万亿元,并已建成了30多个氢能产业园区。当前,各地争相大规模发展氢能,规划的燃料电池、车、站的数量远超市场容量,产业趋同、产能过剩的风险有所加大。
 
       针对上述问题,张建红建议,应做好顶层设计,瞄准“双碳”目标,规范引导和有序推动中央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战略加大氢能产业布局力度。
 
       为避免一哄而上,加强战略引领是题中之义。国资委规划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国资委正在部署推进行动方案,充分发挥链接宏观经济和微观市场主体的优势作用,指导中央企业科学有序布局发展氢能产业,打通产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研究形成一揽子支持政策,筹设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拿出实干有效的“国资央企解决方案”。
 
       相关专家分析,中央企业氢能等有关产业发展指导文件的出台,将首次从央企层面对于某一产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是国资央企牢记“国之大者”,主动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的重要体现。可以预见,将规范引导、有序推动中央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战略加大产业布局力度,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氢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 工信部: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表示,新型储能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兴领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环节。
    2023-09-06 15:51
  • “双碳”转型提速 氢能有望挑大梁

    节能减碳时间表已经敲定,寻找更好能源路径成为关键。9月4日,在2023服贸会“氢能碳中和论坛暨H2-Eco第三届国际氢生态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上,北京大兴区委书记王有国表示:“氢能作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在生态、交通、农业、医疗等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2023-09-06 08:46
  • 全国首笔氢能领域碳交易意向服贸会上签约

    9月4日,“氢能碳中和论坛暨H2-ECO第三届国际氢生态峰会”在2023年中国服贸会召开。论坛期间,中和新兴能源研究院与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氢能碳减排开发主体和消纳主体,完成了全国首笔氢能领域碳交易意向签约。此次交易意向的达成,是我国首个氢
    2023-09-05 09:38
  • 助力“成都氢谷”强链补链 又一氢能头部企业落户成都

    助力“成都氢谷”强链补链,又一氢能头部企业落户成都。记者9月2日从彭州市获悉,亚联氢能与华能氢能彭州水电解制氢站氢气销售及运维服务项目正式签约。此次合作中,亚联氢能负责华能彭州水电解制氢站的氢气销售,同时提供制氢站运维服务,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2023-09-03 10:05
  • 氢能的“春天”,这次真的来了?

    我国石化耦合绿氢降碳具有很多有利条件,石化企业油气田矿区很多位于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与我国优质风光资源高度重合,具有获取风光资源优势。
    2023-09-01 08:41
  • 氢能的商业化道路如何才能走通?

    锂电池汽车产业的崛起路径,不太可能复制到氢能汽车产业。
    2023-08-31 08:41
  • 湖北宜昌加快建设国家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

    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周星亮 摄 规划设计产能40GWh的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一期28日正式投产,项目投产达效后预计实现年工业产值280亿元,助推三峡门户湖北宜昌加快建设国家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
    2023-08-28 21:08
  • 创新技术与模式,引动氢能“加、储、运、用”新发展格局

    8月26日,新氢动力完成了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经开区氢燃料电池生产基地建设,在投产仪式的活动上,新氢动力联合有研技术工程研究院、杭叉集团、中集安瑞科,共同发布了“精卫氢服:一体一链式绿氢储、运、加、用新模式”,此模式包含:绿电生产、绿氢制备(PEM制
    2023-08-28 10:07
  • 氢能成全球能源版图重塑者,到2050年氢能年贸易额或达2800亿美元!

    到2050年,由可再生能源制成的绿氢将占氢能产量的85%。
    2023-08-27 13:25
  • 氢能产业爆发,绿氢才是关键

    绿氢太贵,如何破局?
    2023-08-24 09:11
专题
相关新闻
  • 工信部: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表示,新型储能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兴领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环节。
    2023-09-06 15:51
  • “双碳”转型提速 氢能有望挑大梁

    节能减碳时间表已经敲定,寻找更好能源路径成为关键。9月4日,在2023服贸会“氢能碳中和论坛暨H2-Eco第三届国际氢生态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上,北京大兴区委书记王有国表示:“氢能作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在生态、交通、农业、医疗等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2023-09-06 08:46
  • 全国首笔氢能领域碳交易意向服贸会上签约

    9月4日,“氢能碳中和论坛暨H2-ECO第三届国际氢生态峰会”在2023年中国服贸会召开。论坛期间,中和新兴能源研究院与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氢能碳减排开发主体和消纳主体,完成了全国首笔氢能领域碳交易意向签约。此次交易意向的达成,是我国首个氢
    2023-09-05 09:38
  • 助力“成都氢谷”强链补链 又一氢能头部企业落户成都

    助力“成都氢谷”强链补链,又一氢能头部企业落户成都。记者9月2日从彭州市获悉,亚联氢能与华能氢能彭州水电解制氢站氢气销售及运维服务项目正式签约。此次合作中,亚联氢能负责华能彭州水电解制氢站的氢气销售,同时提供制氢站运维服务,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2023-09-03 10:05
  • 氢能的“春天”,这次真的来了?

    我国石化耦合绿氢降碳具有很多有利条件,石化企业油气田矿区很多位于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与我国优质风光资源高度重合,具有获取风光资源优势。
    2023-09-01 08:41
  • 氢能的商业化道路如何才能走通?

    锂电池汽车产业的崛起路径,不太可能复制到氢能汽车产业。
    2023-08-31 08:41
  • 湖北宜昌加快建设国家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

    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周星亮 摄 规划设计产能40GWh的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一期28日正式投产,项目投产达效后预计实现年工业产值280亿元,助推三峡门户湖北宜昌加快建设国家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
    2023-08-28 21:08
  • 创新技术与模式,引动氢能“加、储、运、用”新发展格局

    8月26日,新氢动力完成了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经开区氢燃料电池生产基地建设,在投产仪式的活动上,新氢动力联合有研技术工程研究院、杭叉集团、中集安瑞科,共同发布了“精卫氢服:一体一链式绿氢储、运、加、用新模式”,此模式包含:绿电生产、绿氢制备(PEM制
    2023-08-28 10:07
本月热点
  • 700公里续航电动车来了!四款搭载磷酸锰铁锂电池车辆入公告

    近日,工信部网站对第374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拟发布内容予以公示,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奇瑞星纪元ES及奇瑞与华为智选合作的首款新车智界S73入围。据悉,智界S73纯电续航里程将超700km,能够实现快充5分钟,行驶150km。
    2023-08-18 22:37
  • 欧洲新电池法生效 动力电池回收迎新机遇

    8月17日,欧盟官方公示满20天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简称“《新电池法》”)将正式生效,该法规被认为是动力电池发展史上最严苛的碳管理政策。
    2023-08-17 18:03
  • 小米汽车来了!带大家一起看下小米车芯的选择

    据报道,有媒体从小米内部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今年小米汽车一级和二级的电池供应商已经敲定中创新航(原名中航锂电)和宁德时代作为现阶段的电池供应商。 去年有消息称,小米汽车的动力电池已经敲定了两家主力供应商,分别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
    2023-08-23 22:40
  • 退役电池焕发“新生命”!储能系统要求梯次电池安全升级

    据乘联会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今年1-7月份,国内汽车累计销量1129.9万辆,同比增长1.9%。其中,新能源车累计零售372.5万辆,同比增长36.3%。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爆发,如何废旧的动力电池成为市场关注的话题。 据悉,我国已进入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期,2
    2023-08-23 11:33
  • 超70亿元资金入场!资本助力国内外电池回收企业快速发展

    随着废旧动力电池退役潮的来临,各方加快了对于动力电池回收的布局,除了政策和企业的助力,资本也看好该产业,对相关企业进行投资。今天,就来盘点一下2023年以来的电池回收企业融资事件。 国内企业 瑞隆科技 2023年1月4日,瑞隆科技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
    2023-08-28 22:01
  • 新趋势?动力电池回收为何流行“抱团取暖”

    中泰证券研报指出,锂电回收目前仍是蓝海市场,但行业向头部集中的趋势正在显现,未来“车企-电池厂-回收企业”的回收产业闭环将成为行业趋势,回收能力不达标的中小企业将加速出局。
    2023-08-11 09:35
  • 零下40℃无损冷启动!氢燃料电池探索绿色未来

    氢燃料电池,是一种能高效利用氢能的发电装置,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辽宁大连的一家氢燃料电池生产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打造出具有零下40℃无损冷启动、集成化小体积等业内领先优势的新型产品,助力国家能源转型驶入绿
    2023-08-11 08:55
  • 日韩欧美固态电池之争,谁将胜出?

    近年来,凭借安全、能量密度高、成本低等优势,固态电池大火,国内外企业纷纷布局。在该领域,国外布局较早,但国内该产业发展正在提速。 之前,电池联盟已经盘点过国内固态电池产业,现状是半固态电池将快速产业化,全固态电池或将2030年前后产业化。 本期
    2023-08-25 21:34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企业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