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瑞沃能(300116.SZ)花费巨资并购的子公司沃特玛正把公司拖入深渊。
8月26日晚间,坚瑞沃能披露的半年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3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6.62%,实现营业利润-18.36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349.7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6.70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399.03%。
不仅如此,公司还称,当前战略投资者引进、债务解决方案等并无实质性进展,若公司恢复生产工作无法得以有效推进,经营情况将进一步恶化,公司各项资产将面临继续计提大额减值准备的可能,亏损持续增大。公司预计第三季度亏损将进一步放大至18.8亿元至21亿元,料前三季度亏损额将高达35.5亿元至37.7亿元。
而导致公司巨亏的“导火索”正是沃特玛。
2018年上半年,由于沃特玛自身战略决策失误,扩张速度过快,内部管理失控加上新能源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调整等不利变化,陷入债务危机。后续又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公司大多数银行账户被冻结、大量经营性资产被查封,从而导致生产经营受到重大影响,沃特玛整体开工率严重不足,业务量也进一步降低。
公司员工回应称“被绑架”
“公司已经被沃特玛‘绑架了’。如果今年年底前债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话,公司会被拖垮的。”8月27日,针对半年报曝出巨亏的现状,坚瑞沃能证券部一位工作人员颇为无奈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还是会继续努力尝试内部债务重整。截至目前,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进程仍在继续推进,已经接触了一些潜在的投资者,正在商谈当中,但还没有进入到签署构架协议这一步。”
公开资料表明,早在2016年7月20日,坚瑞沃能曾斥资52亿巨资向包括李瑶、李金林、耿德先等13 名自然人股东以及长园盈佳、德联恒丰、京道天枫和天瑞达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上述股东持有的沃特玛100%股权。彼时,较沃特玛91968.05万元的账面净资产相比,其评估增值额高达431897.95万元,增值率高达469.62%。
作为沃特玛的原实际控制人,李瑶拿到了坚瑞沃能支付的丰厚对价,分别包括市值为142539.00万元的股份对价和120000.00万元的现金对价,合计达262539.00万元。
对此,上述交易约定李瑶作为业绩补偿义务人,对沃特玛的业绩做出了承诺:沃特玛2016年-2018年三年实现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0350 万元、90900 万元、151800 万元。
然而,业绩承诺仅在2016年一年顺利完成了。2017年度沃特玛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累计实现的净利润88076.37万元,沃特玛未完成2017年度业绩承诺。
进入2018年,沃特玛经营更是急转直下,迅速恶化。今年中期,沃特玛实现营业收入31.58亿元,实现净利润-17.25亿元。
“主要是其金融链条断了,引发连锁负反应。”上述坚瑞沃能证券部工作人员称。“截至目前,由于运营资金严重馈乏,沃特玛现在经营已经基本停摆。”
另据坚瑞沃能当天披露的中报显示,截至6月底,公司及子公司沃特玛名下累计被冻结银行账户50个,涉及冻结金额共计8409.89万元。此外,坚瑞沃能还在报告期为沃特玛的担保实际发生额共计高达54.22亿元, 其中银行贷款的担保金额为42.58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的担保金额为11.64亿元。
沃特玛押错新能源风口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在沃特玛深陷亏损泥潭背后,除了公司扩张速度过快,内部管理失控等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公司决策方向失误,押错了宝。
随着国家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能耗要求,鼓励低能耗产品推广,燃料
电池汽车技术门槛也在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三元锂
电池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按照2018年2月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115Wh/kg成为电池包的入门标准。新政旨在引导新能源汽车向高续航里程、高能量密度等高端方向发展。最新补贴政策更倾向于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产品。因此,具有较高能力密度的三元锂电池市场占比有所提高。
据GGII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电池装机量中,三元锂电池占比已达76%。
但截至报告期末,沃特玛并无量产三元锂电池产品。
至于公司之前为何没有上马三元锂电的原因,前述坚瑞沃能证券部工作人员解释道,“公司经营管理层一直觉得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应该始终放到第一位,其次,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次数三元锂电池无法比拟,再加上沃特玛一直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深耕,在一定的应用场景下也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公司此前也进行了三元技术储备,原计划今年上线三元锂电生产线,但现在情况发生巨大变化,已经不可能了。
“公司最大的战略失误是技术没有及时上三元锂电,锂电池产能布局缺乏战略眼光,未能准确把握行业三元趋势,及时将产品结构完成从磷酸铁锂到三元的过渡。可以说,如今在动力电池领域,沃特玛已基本出局。”对此,8月27日,一位行业机构负责人直言,“随着新补贴政策对电池需求进一步高端化以及补贴退补预期愈发明确,行业尾部企业将加速出清,同时对二三梯队公司能否及时布局新技术路线和新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