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都有一些年末爆款的文章横空出世,助兴大家年末的焦虑。果然,这两天一篇刷屏爆款《2018,为何如此艰难》出来了,用一贯的套路,罗列了几个行业的各种不容易,激起共鸣。随后“艰难体”盛行,“2018年,房地产为何如此艰难”,“2018年,医疗行业为何如此艰难”,“2018年,金融行业为何如此艰难”等文章刷屏。
的确,2018年,对于身处中国各个阶层的人们来言,都是不容易的一年。
新能源的2018有些黯淡,甚至无力
对于做钴锂新能源相关行业的人来说,今年整个下半年是一段艰难的日子。不管是钴,还是锂,在经历了去年一整年的爆炒之后,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落。
涨的有多高,跌的就有多惨。2017年电解钴涨幅超过100%,碳酸锂价格涨幅超过30%,部分种类的三元正极材料成本甚至出现了近50%的增长。受正极材料业务同比大幅上涨影响,锂
电池材料企业杉杉股份去年实现净利润8.96亿元,同比增长171.42%。当升科技锂电材料业务营收19.29亿元,实现净利润2.5亿元,同比增长151.79%。
或许2017年的答卷太完美,2018年显得有些黯淡,进入2018年以来......
锂的下跌更是一气呵成,没有任何抵抗. 目前已经快速跌到了外购矿石做锂加工企业的现金成本附近。而在年初的时候,即使是保守的朋友,认为锂价在10-12万左右较为可靠,但事实上也是迅速跌穿。
钴的价格在4月份“急刹车”后也跌下了神坛。钴供给端的集中度更高,嘉能可等巨头具有一定的控盘能力,但这种控盘能力也是在有限范围内的控盘能力,当需求基本稳定的时候是可以的,但需求大幅下滑的时候,也是控不住的,毕竟嘉能可也不是完全垄断,2008年钴的暴跌最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瑞士大宗商品贸易商嘉能可11月份宣布,其旗下一钴矿将暂停出口。但这也并没能阻止什么。
进入下半年以来,每天我们都以为价格已经跌倒了最低价,但总有更低的价格打破我们的期待,渐渐产生无力感。一时间,整个行业也陷入了一种迷茫和困惑,都说新能源车是未来的大趋势,前途还会一片光明,但面对价格的腰斩,很多人还是不由自主地想问:新能源的大旗,究竟还能扛多久?
可能短期的波动无法让我们找到答案,要回答这个问题,要想看清新能源的大势,我们必然要把目光放到一个更大的发展框架。
这不是哭惨,也不是比惨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还有很多人,他们在2018年过得也不容易。
这不是比惨,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在整个行业的下游,整车行业受补贴政策影响严重,大部分车企同比负增长;在整个行业的中游,目前竞争出现了强者恒强的现象,受政策影响较明显,国内的锂电池大多数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业绩增幅放缓甚至出现亏损;上游产业链总体受政策补贴退坡影响最弱,供应过剩的现象虽已出现,但未出现出现断崖式下滑的亏损。
1月,珠海银隆被曝拖欠供应商超10亿元货款,拉开了2018年动力电池产业追债潮的序幕。
3月,动力电池巨头沃特玛被大批供应商堵门讨债,原因沃特玛给供应商开具的商业承兑汇票无法承兑。
8月,猛狮科技(002684)发布公告称,公司募资账户出现异动,包括猛狮科技及子公司部分银行账户被冻结,合计被冻结金额达4.34亿元。
12月,成飞集成(002910)发布公告,控股公司中航锂电近日收到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两份《受理案件通知书》,涉及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与北京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两案涉案金额合计达1.5亿元。
反观!钴锂市场上半年灿烂,下半年惨淡。
2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交易时间”播出《钴价疯涨 生产企业不见货款不发货》彼时,寒锐钴业股价去年上涨逾12倍,生产线24小时满负荷运转。
3月,各大证券机构分析师仍坚定看好钴锂主升浪。
5月,天齐锂业股价大涨超3%。中国天齐锂业被爆出接近以43亿美元收购智利SQM的24%股权。
10月,赣锋锂业公布H股招股结果,然而当日收盘,赣锋锂业以跌停收盘,天齐锂业跌幅也将近8%。当日,碳酸锂价格已跌破8万。
此时,下游的不景气度开始传递到上游。
12月,氢氧化锂开始下跌,与碳酸锂价格之间的高溢价开始减少。
已至年末,2019年钴锂市场能否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们拭目以待!
电池技术升级,2019年钴锂市场能否破局?
有人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如此迅速,但是凉的太快了。这个我不赞同。
新能源产业链升级的本质在于“破”,补贴退坡是加速破局的推手,缺乏成本、技术优势的企业将面临淘汰,优势企业通过降成本、升技术获取溢价,并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最终重塑行业格局,先破后立是每个行业发展都会经历的过程。
应能量密度提升的要求,电池企业不断寻求技术升级,电池技术路线也从NCM523向NCM622以及NCM811/NCA迈进,以高镍811为正极材料的电池成为国内许多电池企业的必然选择。
比克电池宣布已量产NCM811圆柱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可以达到230Wh/kg,并称300Wh/kg的产品也即将面世。鹏辉能源也透露,公司使用NCM811材料的圆柱电池已经量产并供货给相关整车厂。目前当升科技、宁波金和与杉杉能源等企业的高镍811材料已实现量产,厦门钨业、天津巴莫、华友钴业等高镍811项目也在推进之中......
所以在追求能量密度提升的目标之下,如何降低成本是不少电池企业面临的问题。然而电池能量密度要进一步达到350wh/kg甚至是400wh/kg的目标,就必须寻找新一代的正极材料,其中富锂锰基被广泛看好。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