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数说 > 电池 >

3亿融资加持!星辰新能以混合储能技术破局,12GWh产能剑指百亿市场

2025年11月4日,浙江星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星辰新能”)官宣完成超3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投资方阵容豪华,包括中信建投资本、四川省绿色低碳产业基金、长石投资及绍兴星辉基金等知名机构。在储能行业融资规模环比下滑、资本向头部集中的背景下,成立仅四年的星辰新能逆势获得大额融资,不仅彰显了资本市场对其技术路线的认可,更预示着其 “混合储能+全价值链布局” 的战略正在加速落地。作为依托中南大学科研积淀的储能新锐,星辰新能正以创新技术打破行业瓶颈,凭借规模化产能布局,向百亿级储能市场发起冲击。

编辑

融资背后:行业洗牌期的技术价值认同

此次3亿元A轮融资的落地,恰逢储能行业融资格局深度调整的关键节点。据行业统计,2025年第三季度储能领域融资数量达34起,但融资金额环比下滑11%,资本市场已从早期的“赛马”阶段进入“抚优”周期,资本更倾向于投向技术壁垒清晰、商业模式成熟的头部企业。星辰新能能够脱颖而出,核心在于其差异化的技术路线与全链条布局能力,恰好契合当前资本对“硬科技+规模化”的双重诉求。

从投资方构成来看,本轮融资兼具产业资本与财务投资的双重属性:四川省绿色低碳产业基金的入局,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储能核心装备制造的政策支持;中信建投资本等市场化机构的参与,则印证了其商业价值与成长潜力。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迭代、产能建设提速及市场渠道拓展,为公司后续规模化交付与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在行业内卷加剧、项目经济效益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这笔融资将成为星辰新能巩固技术优势、扩大产能规模的关键推力。

技术突围:混合储能方案破解行业痛点

星辰新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创新性推出的“全钒液流电池+磷酸铁锂”混合储能方案,这一技术组合精准破解了单一储能技术的性能短板,成为其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抓手。依托中南大学在钒电池材料与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深厚科研积淀,公司构建了覆盖 “储存电 — 管理电 — 交易电”的全价值链平台,实现了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高效转化。

该混合系统的协同优势在实测中得到充分验证:磷酸铁锂电池具备低于100毫秒的快速响应能力,可精准匹配电网调频、备用容量等高频辅助服务需求;全钒液流电池则凭借4小时以上的长时放电能力、超过25000次的循环寿命(是传统锂电池的3-5倍)及零热失控风险的安全特性,为电网提供稳定的长时储能支撑。两者结合后,系统容量利用率较单一锂电池方案提升15%以上,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降低超过20%,完美适配新能源电站消纳、电网调峰、用户侧储能等多元应用场景。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储能项目的经济性,更解决了长时储能与短时响应难以兼顾的行业痛点,为大规模新能源消纳提供了可行路径。

产能布局:12GWh超级工厂构建产业生态

在获得资本加持的同时,星辰新能的产能扩张已进入快车道,形成了“多基地协同、全链条覆盖”的产能布局。核心项目落地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 ——2025年4月15 日,公司与当地政府签署总投资3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合作协议,打造全球首个“双技术路线+智慧混储+电力交易“全链条储能生态集群。

该项目将建设4G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生产基地与4GWh全钒液流储能系统生产基地,采用行业领先的智能化生产设备,严格遵循国家能耗与环保标准。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储能装备超级工厂,年产值预计达120亿元,相当于在 “西电东送”战略通道上崛起一座百亿级“绿电航母”。此外,公司在常州、绍兴等地布局GW级超级工厂,综合规划产能达 12GWh,可满足国内外大规模储能项目的交付需求;同时在新疆哈密建设电解液超级工厂,规划总产能30万立方米,实现全钒液流电池核心材料的自主供应,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值得关注的是,星辰新能的产能布局并非单纯的规模扩张,而是与商业模式创新深度绑定。在鄂尔多斯项目中,公司将同步建设交易型智能混储电站及电力综合管理交易平台,构建“物理储能-数字孪生-金融衍生”三位一体运营范式,通过AI预测与策略优化算法,在电力现货及辅助服务市场中实现收益最大化。这种“装备制造+电站运营+电力交易”的全链条布局,不仅提升了项目盈利能力,更构建了难以复制的产业壁垒。

行业机遇:新型储能迎来规模化发展窗口期

星辰新能的快速崛起,离不开新型储能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机遇。随着“双碳”目标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量持续攀升,长时储能作为解决新能源消纳的关键装备,市场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而当前储能市场仍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长时储能领域存在明显供给缺口,全钒液流电池等新型技术路线迎来替代机遇。

从行业趋势来看,2025年第三季度储能融资中,液流储能、钠电等新型技术路线被投企业占比超30%,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星辰新能的混合储能方案,既保留了磷酸铁锂电池的短时响应优势,又发挥了全钒液流电池的长时储能特性,恰好契合电网对储能系统 “多功能、高安全、低成本”的核心诉求。同时,公司深度融合“西电东送”战略通道优势,将产能布局与新能源资源集中区精准对接,能够快速响应西北、华北等地区的大规模储能项目需求,抢占市场先机。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