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数说 > 电池 >

12亿落子惠州:金龙羽固态电池材料项目破局,500Wh/kg 电芯抢先商用

2025年10月27日,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项目受理公示,将传统电缆龙头金龙羽的新能源转型推向新阶段。其全资子公司金龙羽新能源(惠东)有限公司斥资12.01亿元打造的固态电池材料项目正式进入环评阶段,选址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的产能布局与此前无人机电芯订单形成呼应,标志着这家跨界企业已完成“研发-样品-量产”的关键闭环。

 

产能落子:12亿布局材料全链条,锚定湾区产业枢纽

 

此次公示的固态电池材料项目,是金龙羽新能源产业化的核心载体。项目规划建设3个丙类厂房、3个甲类厂房及配套仓储设施,聚焦四大关键材料生产:年产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10000吨、硅碳负极材料1000吨、锂离子电池涂覆隔膜1550吨,以及固态电解质3000吨——其中90%对外供应,10%留作自用。这一产能结构既瞄准外部材料市场需求,又为自身电芯生产预留供应链保障,凸显全链条布局思路。

 

选址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的决策,暗藏产业协同深意。该园区距大亚湾石化区仅8公里,作为后者的后加工拓展区,可依托全国最大炼化一体化基地获取石化初级原料,且已吸引恒力集团、万华化学等龙头入驻。园区规划的管廊、集中供热等公用工程,能为高耗能的电池材料生产降低成本,而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意向入驻,更可为技术迭代提供支撑。金龙羽新能源负责人表示,此地“100公里半径内可覆盖深圳、香港等市场,物流成本较内地降低12%”。

 

研发筑基:3亿中心+25项专利,攻克核心材料难题

 

产能落地的背后,是四年磨一剑的技术积累。早在2021年8月,金龙羽便斥资近3亿元在重庆成立研发中心,主攻固态电池及关键材料,目前已手握23项发明专利与2项实用新型专利,覆盖电解质、正负极全链条核心技术。其自主研发的氧化物固态电解质采用低成本干法工艺,无需溶剂回收环节,能耗较传统湿法降低30%以上,且已完成客户送样评测。硅碳负极材料通过十公斤级合成验证,搭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使电芯循环寿命突破2000次,能量密度较三元材料提升30%。

 

硬件配置同样对标国际水准。重庆研发中心配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先进设备,可实现从基础材料研发到电芯Pack系统测试的全流程验证。更关键的是,技术安全性已通过严苛验证:半固态电池顺利通过新国标5mm和8mm针刺测试,无明火、无热失控,解决了传统液态锂电池的安全痛点。这种“材料-电芯-系统”的协同研发能力,成为其抢占市场的核心壁垒。

 

市场破局:500Wh/kg电芯获订单,无人机赛道抢先卡位

 

今年5月的无人机电芯订单,成为技术商业化的首个里程碑。金龙羽与客户签订协议,一年内供应10万支EC01系列超能固态电芯,其500Wh/kg的能量密度远超行业主流水平——目前格瑞普等同行的半固态电芯能量密度最高仅350Wh/kg,传统液态锂电池更局限于250-300Wh/kg。这一性能突破可使工业无人机续航提升60%以上,满足森林消防、货物运输等长航时场景需求。

 

“订单是技术实力的直接证明。”金龙羽集团在公告中强调,此次合作不仅为研发注入资金动力,更助力其在定制化锂电池市场建立品牌认知。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比亚迪的电缆供应商,金龙羽未来有望借助客户协同,将固态电池材料切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形成“无人机+乘用车”的双市场格局。

 

战略意义:传统企业转型范本,湾区产业补链强链

 

对金龙羽而言,该项目标志着“电缆+新能源”双主业格局的成型。其电缆业务年营收超30亿元,为新能源板块提供稳定现金流,而固态电池材料项目达产后预计年营收突破5亿元,成为第二增长曲线。这种“传统业务护航新兴产业”的转型模式,为制造业企业跨界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从区域视角看,项目填补了惠州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空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惠州已聚集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企业,金龙羽的3000吨固态电解质产能将完善产业链上游布局,助力打造万亿级石化能源新材料集群。

 

在行业层面,金龙羽的突破加速了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当前全行业仍处于技术迭代期,其500Wh/kg电芯的量产交付与材料对外供应,将倒逼上下游企业适配新技术,推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这家跨界企业的破局,让固态电池商业化的时间表提前了至少1-2年。”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