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狂奔的新能源汽车 蓝海即将变“血海”
时间:2017-05-24 11:49 作者:综合报道
上帝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这句话形容当下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未为不可。
公开数据显示,全国新注册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超过200家,仅2016年至今,中国新能源汽车新增的项目就已不下120个。这种惊人的发展势头,还在不断加码中。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资本的裹挟中,如脱缰野马般一路狂奔。华夏能源网记者统计发现,今后三年新能源汽车投资额近3000亿、规划产能超过660万辆。
一场新能源汽车的“盛宴”,在不切实际的贪婪下变为“剩宴”的风险正在急剧增加。当蓝海变“血海”,谁又能全身而退呢?
繁荣之景:大跃进式发展
自2009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在政策红利下,投资活动异常活跃,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2016年,我国插电式混动车和纯电动车销量50.7万辆,增长幅度达53%,这使得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不只是传统车企加大力度布局,新晋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拿出真金白银,一脚踏进这片蓝海,各方势力竞相涌入。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批复文件,目前已有14家车企获得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华夏能源网以2020年为节点统计发现,届时这14家新建企业将提供81万辆新能源车的产能,总投资达到277亿元。
在这14家拿到“准生证”的企业中,有像北汽、奇瑞、江铃这样的老玩家,也不乏名称陌生的新力量。造车,这本是传统车企的地盘,面对来势汹汹的新车企,传统车企岂能把地盘拱手让人?
依靠原有技术设备、市场优势和深厚财力,传统车企出手是更为“阔绰”。华夏能源网(微信号sinoergy_com)统计了10家传统车企的生产规划,预计到2020年,这些传统车企将增加380万辆的产能,投资金额高达1705亿元。
在这两方力量之外,以颠覆者姿态闯荡江湖的互联网企业,也在颠覆着造车生态圈。尽管互联网车企还未有拿到新能源“准生证”的,但显然互联网企业可等不及拿到生产资质再造车,先造车后“买票”,成为了他们的共识选择。
华夏能源网梳理了8家互联网车企对外公布的规划信息,可以发现,到2020年他们将贡献200万辆的产能,预计投入的资金规模近千亿。
虽然大量的互联网汽车还在概念阶段,离拿到“准生证”还很遥远。但手握资金和先进科技,且人车互联已是大势所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便会有互联网新车呱呱坠地,市场蛋糕会被重新切分。
严重过剩:产能何处安放?
仅仅计算已经获得生产资质的14家车企和10家传统车企的规划产能,到2020年,它们高达461万辆。如果再加上等候审批的8家互联网新势力的产能,那这32家企业就将达到661万辆的产能。
这还不是全部,据统计,全国新注册的高速新能源车企已超过200家。假如这200家企业有类似于拿到牌照的14家车企的产能,那未来产能将远超1000万辆!
根据国家颁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设计,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将达到200万辆。而规划新增的产能已经远远超过此目标,如此庞大的产能,市场能消化得了吗?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16年,我国汽车产量为2811.9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为51.7万辆,比例仅为1.8%,这还是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1.7%。
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预计我国汽车产量2020年将达到3000万辆左右,单单以32家车企约660万辆的产能,比例就达到了22%!四年的时间,从1.8%到22%,就算传统汽车行业和新能源汽车行业此消彼长,企业和消费者恐怕短期也无法适应如此“大跃进式”的发展,市场严重饱和、产能过剩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根本没有建设完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并不够。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份额,很大一部分在于补贴刺激。随着补贴退坡,真实的市场需求就会显现出来,新能源车企将面临着市场的严峻考验。
此外,国外汽车巨头早已虎视眈眈。国外汽车制造巨头也在涌入国内新能源汽车这片蓝海,更为激烈的战争已然打响。不仅有通用、大众等传统豪强,还有特斯拉这种崛起的新贵。他们不仅科技领先,还将带来价格上的冲击,尤有优势来取得消费者的青睐,原本饱和的国内市场必然再遭受一番挤压。
面对这片已经在从“蓝海”变为“血海”的市场,依然有新的投资者、冒险家和大量资本不断涌入。在需求达到饱和后,市场会作出抉择,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终将会被清除出局,优胜劣汰是不变的法则。
新能源汽车需要回归理性发展,让市场说话,而不是政策主导。只是不切实际的画大饼,也将把自己置于危险之境。车企画的蛋糕再大,市场需求是不会变的,消费者吃不下的时候,必然营养过剩,洗牌必将上演、潮水终将退去。
裸泳者们,你们准备好了怎么出丑没?
来源:华夏能源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