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组件成本来说,未来还有50%的降低空间。而企业也可以进一步优化光伏系统、提升组件的转换效率。”8月24日,隆基股份(601012.SH)总裁李振国在2015年第十届Asiasolar亚洲太阳能光伏会议上表示,无论是从技术还是政策上,中国的光伏产业人士都可做更多的思考。再加上各方推动,电池产品的成本降低将会在短期内实现。而其他与会者也表示,光伏行业的商业模式和政策都可再做突破,国内实现平价上网指日可待。
政策及产业需要创新
李振国在谈及国家政策的创新时认为,“在这方面,德国也走在了前列,今年德国30%的电力供应来自光伏发电。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到50%。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的很多引导性政策都支持了光伏行业的发展,前段时间出台的微网试点,就是很重要的一项创新政策。”他表示,“领跑者计划”也有效促进了产业升级。
光伏行业研究专家王斯成则说道,政府与光伏企业应各自做好本职工作。比如在“弃光”、“弃风”问题上,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对应措施;而“领跑者”计划也是政府的另一个创新思路。但从政府层面看,也不能直接干预。而且,有些部门可能希望增加补贴和减少限电,但实际上管不到这么多领域,“这还需要多个部门的不断协调沟通才能达成。而且大家也需要注意的是,整个光伏和新能源市场就这么大,大家如果一味都挤进来,肯定会出现电力过剩的问题,企业的风险自然也比较高。”
不久前,德国当地就出现了光伏电力无处可发的现象。有报道称,过去十年,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了将近五倍,但与之配套的输电和储电设施却未建设到位。
不得已之下,德国过剩的电量输往相邻的波兰和捷克,这两个国家为输入德国电力投入了将近1.8亿美元用于改善电网。奥地利的交易商也曾向其他国家销售德国电力赚取溢价,不过随着欧洲监管机构对这一市场监管的加强,他们的这种行为已被阻止。
企业自主创新最为关键
“作为制造企业,最为重要的是朝着降低度电成本的方向努力,这离不开创新。”李振国认为,未来有四个方法可降低成本:首先是制造成本的降低。从组件角度来讲,未来还会有50%降成本空间。其次,企业需要提升转换效率,降低系统成本。同时,也要注重产品的可靠性。80年代初的欧美兆瓦级光伏电站运营到现在,衰减仅仅10%左右。而我们现在的电站,是不是在寻求低成本的同时牺牲了可靠性?所以作为制造型企业来说,我们要注重提升电站的可靠性。”李振国还表示,系统优化也需引起重视。通过增加10%的成本使用双轴追日系统,可使电力输出增加约30%。而上述四个方法使用得当的话,3-5年后系统单瓦造价将大幅度下降,可靠性和电力输出也会得以提高,最终电力的度电成本很有可能是目前的一半。此外,利率的下行趋势,也将加快这个速度,5年后,不是用电侧的平价,而是发电侧的平价。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总裁熊海波认为,企业高层也应该着眼于“管理创新”。他表示,此前运营状况不错的尚德电力,之所以经历了低潮甚至破产重组,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管理的松懈。
“之前的尚德电力里面,集团、事业部和子公司都有采购权利,大家都各管一摊。公司大了以后,这种管理难免会出现灰色地带,也就会出各种问题,这是管理的漏洞。长期以往,本来有好习惯的(同事),都会被改变,最后你自己都无法选择。虽然企业给了你机会,但市场竞争的残酷最终会被复杂而无节制的管理所影响。”
他说,自己在尚德工作了多年,对于尚德的过去较了解,所以在近半年来着重对企业的管理作了重新梳理和改革,“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肯定是利好的。”
协鑫集成执行总裁邹西原则从产业创新的多个维度做了分析。“创新分为商业模式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上,协鑫集成希望涉及整个发电系统的设计优化、产品集成、融资保险以及运维服务的一体化、差异化,并基于前人的努力,再做一些改进。”在产品上,国内光伏企业不少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做的更新,但拥有真正专利的不算多。“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在IT行业中,有人发明了3G网络,依靠这一个发明,个别公司就可有十年的专利付费收益。再比如说,京瓷公司有一种电池专利,谁要使用,都要给京瓷公司专利费。”其所说的京瓷电池专利,即“三栅电极”技术,该公司于2012年3月在日本国内取得技术专利权,这种技术通过优化电极的数量、宽度和配置以减少电阻,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
“一家公司只要对于未来的方向和技术把握得当,并做更多探索与革新,必然会获得应有的回报。”邹西原表示。
(责任编辑:admin)
茹彩忠:充电技术多样化分析 充电桩并非不二之选2016-08-10 14:40
|
李玉军:对动力电池材料发展的建议2016-08-08 14:46
|
李万里:新能源汽车应持续为先导型产业撑腰2016-08-04 10:17
|
墨柯:电动汽车市场发展已基本摆脱油价掣肘2016-04-29 08:38
|
贾跃亭:要颠覆特斯拉电动汽车主导地位2016-04-26 09:42
|
广汽吴松:传祺新能源汽车要后来居上 明年开启大规模推广2016-04-26 09:21
|
发改委姜克隽:10年后国企电动汽车产能会过剩2016-04-25 09:22
|
专访科力远张彤:2018年将迎来混合动力汽车大规模推广2016-04-25 09:17
|
张志勇:影响汽车品牌未来胜负的七项关键因素2016-04-25 09:03
|
何仑:日本丰田电动车比我们领先几步?电池困境何处?2016-04-25 0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