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氢燃料电池有了“中国芯”

时间:2024-06-28 08:29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汪洋
点击:
打开“楚天一号”轿车引擎盖,潘牧介绍氢燃料电池情况。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由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潘牧教授领衔的“低铂、高效燃料电池膜电极组件工程化成套制备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能够拿到国家最高级奖励,说明国家对氢能领域技术的高度重视。”潘牧告诉长江日报记者,24年来,他见过无数的研发机构和企业起起伏伏,很多消失不见了,他和团队走到今天实属不易。
 
        目前,潘牧正带领团队研发膜电极下一代技术,保持我国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
 
0到1的突破
研制中国首片氢燃料电池“芯片”
 
         膜电极是燃料电池的核心组件,被称为氢燃料电池的“芯片”。2000年,武汉理工大学将一间1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改造成实验室,36岁的潘牧临危受命,担任燃料电池技术带头人,在这里研制出我国第一片CCM膜电极。从这里起步,武汉氢能从无到有、开枝散叶。
 
         当时,国内外研制的膜电极均采用GDE技术制备,催化剂需用到大量贵金属材料铂,成本高昂、发电量很低。潘牧曾见过采用这种技术生产的燃料电池巴士,车上除了司机和售票员,就只容得下一位乘客,其余空间全部被燃料电池占据。
 
       “这种技术当然不可能商业化。”潘牧团队决定另辟蹊径,钻研CCM技术制备,将铂载量降低了75%。技术发展到如今,膜电极的功能密度也提高了5倍以上。
 
        潘牧团队成员李赏告诉记者,20余年来,他们历尽艰辛。2004年,团队研制出的第一批膜电极进行实验时全部失败,投入的近30万元打了水漂。
 
        随着锂电池的起步发展,同时受市场大环境影响,相比而言,氢燃料电池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当时,很多机构和企业放弃了燃料电池的研发,潘牧团队的研发人员也走了大半。
 
        李赏至今记得当时的情景。“潘牧教授情绪很低落,氢能确实太冷了,经费也很少,他很理解大家寻找新的方向。”李赏则选择留了下来并坚持至今,“我和潘教授一样,认为氢能解决的是人类能源的终极问题,人类未来一定要往这个方向走。”
 
打破国际垄断
产品实现反向输出
 
        记者从武汉理工大学了解到,潘牧领衔的这项技术能够荣获国家级奖励,关键在于这项技术实现了我国CCM型膜电极零的突破,并成功进行了成果转化,摆脱了对国外膜电极产品的依赖,还实现对国际垄断国家的反向输出,推动了我国燃料电池产业化进程。
 
         2006年,潘牧的膜电极技术成型,学校成立武汉理工氢电公司,将产品从实验室推向市场。潘牧拿着公司生产的膜电极四处奔走,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推介,产品送出去了却不再有下文。当时国内根本找不到应用市场。
 
         处处碰壁,潘牧很是沮丧,转机却也在此时出现。2007年,在美国瑞莱昂公司做技术顾问的一位姓白的博士回母校武汉大学,偶然听说了潘牧正在做膜电极,便跑到武汉理工大学,想试试他的产品。当时潘牧还未从失落的情绪中走出来,不相信有人会对膜电极感兴趣,拒绝了白博士提供样品的请求。
 
         但白博士很坚持,最终还是从潘牧那里拿到了几片膜电极。回到美国后,瑞莱昂公司将其与国际上两家同行生产的膜电极测试作对比,认为潘牧的膜电极性能还不错,但是安装破损率要高一些。
 
        “说我们的产品不好,我是不服气的。”潘牧当即买了一张机票飞到美国,现场只看了一眼便断定是瑞莱昂公司提供的图纸尺寸出了问题。瑞莱昂公司的技术人员一开始并不相信,但当他们重复校验后发现,果然存在0.5毫米的误差。调整后再对比,潘牧的膜电极产品完全优于另外两家公司。
 
         潘牧独到的眼光令瑞莱昂公司惊叹不已,公司上下都对他刮目相看,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首期签下5000片的订单。产品经测试无一片出问题,瑞莱昂公司又追加订单,从3万片、9万片再到后来的10万片以上。
 
         2008年,武汉理工氢电公司依靠出口,已将营收做到了千万元以上。2018年,武汉理工氢电公司引入民营资本成立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大幅扩大产能。
 
任重而道远
年逾六旬仍在为氢奔走
 
         距离武汉理工大学28公里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此,该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6000余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多台大型车床正在繁忙作业。2019年,公司自动化膜电极生产线建成投产,产能提高了5倍以上,即便当时美国加收20%的关税,膜电极的销售额却只增不减。
 
          潘牧教授领衔的项目获国家最高级奖励,公司总经理田明星难掩兴奋之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喜悦,“20余年换得此刻荣誉!”
 
          公司副总经理陈娟告诉记者,公司根据客户需要,进行定制化生产,严格交货时间,基本上没有库存。公司膜电极产品应用到商用车、船舶、飞机、高铁等,并为三峡工程、航天工程等相关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其中30%的产品远销美国、英国等国家。
 
          虽然已年逾60岁,但潘牧仍不辞辛劳,为氢奔走。作为我国氢能领域专家、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以及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他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出差、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公司。
 
         “我国发展氢能任重而道远,需要产业链上各环节共同努力。”潘牧说,真正要干好一件事情,得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至少在思想上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他坚信中国氢能产业的春天就快到来。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氢燃料电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