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被视为没有“天花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近年来,江苏张家港市积极布局氢能产业,构建氢能全链条产业生态,完善多层次创新体系,实现多场景示范应用,不断从“张家港制造”向“张家港创造”转变。
发挥集聚优势
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
张家港市“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统筹考虑氢能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系统推进氢能产业集聚发展。
2023年,张家港集聚优势,氢能产业发展不断提速:4月,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10TPD氢液化工厂核心设备,光束汽车、信义基地等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10月,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氢能装备产业基地(三期)项目竣工,标志着国富氢能成为全国最大的智能化氢能装备生产基地;12月,由张家港中集圣达因低温装备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民用液氢罐车成功下线,填补了国内在商用液氢储运装备领域的空白……
氢能产业领域,张家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得益于钢铁、化工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这里氢气资源丰富,还建有华昌化工、东华能源等氢气制备企业。同时,作为氢燃料电池系统中的辅助电池及电源驱动关键材料,锂电产业在港城蓬勃发展,天齐锂业、国泰华荣、长园华盛、天鹏电源等标杆性企业先后落地,为氢能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不仅如此,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氢气储运装备企业中集圣达因、创新能力较强的氢燃料电池企业江苏清能、骥翀氢能等30余家涉氢企业在张家港集聚,形成了完整的“制、储、运、加、用以及氢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未来,张家港将聚焦全产业链,做大体量规模,力争到2025年集聚氢能企业超50家,年产值超200亿元。
突破核心技术
研发平台“拔地而起”
为推动氢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张家港市“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实施核心技术突破工程,集中优势力量力争突破氢能储运、氢燃料电池和氢冶金等领域的核心技术。
作为核心部件之一,氢燃料电池电堆是提供动力的“心脏”,技术门槛极高。以往国内企业做电堆时,关键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不仅技术上被“卡脖子”,价格还非常贵。
对此,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同成立氢能联合研究院,并组建氢能源产业控股子公司——苏州市华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不仅生产供应氢源,还涉足氢燃料电池领域以及研制生产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全面进军氢能源产业。在技术创新突破中,华昌能源已具备燃料电池催化剂—膜电极—电堆—发动机—测试设备全产业链自主研发与快速迭代的能力,产品性能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走进华昌氢能研发中心,测试系统平台上实时显示着电堆功率、氢气回路等数据。据悉,华昌能源最新自主研发生产的120kw氢燃料发动机,具有高集成度、高效率、高智能化、动态响应快等优势,系统效率高达60%,具备高性能的同时,兼具可靠性和稳定性,系统寿命长达20000小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放眼张家港,各类氢能创新研发平台“拔地而起”。苏州市氢能产业创新中心落户港城;中国科学院大化所张家港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在积极推进氢能燃料电池中试检测平台及产业基地项目建设等……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的研发创新平台为主导、政府积极参与服务的创新体系。
探索多元化
造就丰富应用场景
张家港市“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的发展定位包括“示范应用多元化”,指的是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以氢能多元化应用为方向,围绕“氢能经济”,推动在各类交通、分布式能源、工业等多方面的示范应用,探索适合氢能发展的商业模式,逐步构建形式多样、可持续应用推广的氢能应用生态。
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更具活力,也造就了丰富的应用场景。2024年2月4日,由张家港港务集团联合华昌能源、安徽合力研制的全国首批氢燃料港口专用牵引车交付启用,这标志着张家港市在氢能港口布局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些牵引车搭载了苏州华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80KW氢燃料电池系统,为车辆的持续稳定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绿色动力支持。
图为启动仪式。
在张家港港务集团港埠分公司仓库内,5台氢燃料港口专用牵引车一字排开,整齐壮观。这些牵引车长3.8米、宽2米、高3米,属于非道路移动机械,主要用于港区内件杂货水平运输作业。它们的最大牵引载重量可达60吨,在氢瓶充满的情况下可至少连续运行8小时,还拥有噪音低、操作舒适等特点,其排放物为纯净水并采用一键自动排水设计。
探路“双碳”,张家港氢能产业的多场景示范应用比比皆是。
中石化张家港朝阳综合加能站作为苏州首座对外商用油氢电综合加能站,站内不仅可以加油、充电,每日还能满足40辆氢能源公交车或80辆物流车的加氢需求。
此外,作为苏州市乃至整个华东地区首个氢能公交示范应用县级市,张家港氢能公交在配套设施建设上,建成了1000KG级国标三级固定加氢站,公交车加氢时长缩短至6—8分钟;在节能减排上,7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行驶累计达到500万公里,减排约4000余吨。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