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形之手”,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并且多数情况下是立竿见影的。对于正变得越来越敏感的车市而言,政策的“有形”作用尤其明显。这从刚步入2018年就正式实施或即将实施的一些新政策可以清晰看出来。
先看一个虽只具有局部影响力,但影响极快、民间反响极大的例子。编号为GB7258-2017的新版《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关于“所有车必须随车带一件反光背心,路边停车或下车检查车辆时,需穿上反光背心”的规定,受关注最多。不少人在微信上看到这条缺少背景详情的信息后非常惊讶,一炒即热,很快成为了2017年年底的热点事件。不过,车管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称,人们对该标准存在误读:网传该规定内容没错,但适用对象没有明确——只适用于2018年1月1日起新出厂的汽车,要求汽车生产厂家在新车出厂时配备反光背心,而不需要车主或者驾驶人自行购买。
同样是这一标准中的新规定,“皮卡车不需要像传统货车一样在车身上喷字、贴反光条”“所有座位都要配三点式安全带,包括后排中间安全带”“
电动车窗必须具备防夹功能”这3条,笔者倒觉得更有必要炒一下,结果却没怎么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实,就车市而言,关于皮卡的这条规定明显是放宽了要求,那些喜欢该类车型的人应该会拍手称快,其销量或多或少都会增长的吧。
政策最有力的“有形”影响,当然不在作为驾驶者的消费者的反应,而在作为购买者的消费者的反应,其量化表现,就是销量。从2017年后半年起就一直有传言,称有关部门将于2018年起调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虽然到现在仍未见到官方正式文件出来,但从一个内部会议上流出的补贴方案手稿看,这事似乎已经定了。这一明显是“再退坡”的补贴方案,再次提高了补贴门槛。仅以里程划分的标准看,就由2017年的100公里提升至150公里,补贴标准也将由2017年的3档调整为5档。而让车企们反应最为强烈的一条补贴新政是:运营车辆的运营里程达到3万公里后才能申领补贴。虽说这是为了预防和打击骗补投机行为,但也累及那些财力并不雄厚的守规车企,因为这意味着它们要先垫钱生产运营。
补贴标准提高,补贴数额减少,补贴退坡提前……这些对于此前靠补贴过活的新能源车企来说,都是坏消息,而极其敏感的资本市场闻此必会有所反应,股市下跌就是直接表现;与资本的“离”不同,消费市场则表现为“进”:由于担心补贴退坡之后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必然导致车价上涨,一些有购车计划的消费者就提前下手,将短期销量迅速推升,却严重透支了未来购买力。如果补贴政策真的划出了退坡时间节点,那么在这个时间点到来之前,新能源汽车仍会保持热销势头,加重对未来的透支,这几乎可以肯定。
与补贴政策类似,对销量会产生直接影响的,还有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消费者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购置税恢复至10%的税率”政策。而在此之前的一两个月,小排量车销量出现了一波相比以往同期较大幅度的增长,即拜该政策所赐。而今年初,小排量车销量会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也是可以意料的。再往前捯,2015年10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国家将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由10%下调至5%,那个时候政策推涨销量的作用更是显著。尤其到了2016年下半年,即购置税“减半”政策进入倒计时之际,小排量车型销售迎来一次罕见的销量高峰期。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4.9%,远超年初预期,其中与小排量车型的发力不无关系。有业内专家分析,2017年年底小排量车购车热潮应该是最后的疯狂,随着购置税减免政策退出,以后恐怕再难出现这样的购车热了。
车市随车政变化,本属于正常的市场现象,但在国内车市跟车政太紧,而车政又太善变,则极易产生负面后果。不管是针对传统燃油车的抑,还是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扬,“有形之手”用力过猛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教训已经汲取了不少,政府方面现在似乎也看出了问题,开始有所转变了。据悉,更注重市场调节作用的积分制将成为主流政策,这表明政府方面已经意识到此前补贴政策本身的负面效应,开始纠偏。这时候企业就要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发展战略,而不能唯政策马首是瞻了。其实,患有政策依赖症的车企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早晚会被淘汰掉,而要活得长久,企业必须更多靠技术实力,让产品说话。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