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一篇题为《五部门在京联合召开<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宣贯会》的文章出现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的官方网站上,随后各大媒体网站及行业协会纷纷转载了这篇通稿。
的确,“双积分管理办法”可谓是当下汽车圈中最引人关注的焦点,然而这场由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联合举办的双积分宣贯会(以下简称双积分宣贯会)却显得十分“神秘”。据记者了解,这次会议并没有邀请相关媒体进行报道,因此虽然工信部的网站中已经对此次会议的宏观精神进行了整体阐释,但会上的诸多细节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对此,《中国汽车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当天参会的代表之一——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副总监周祺,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当天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值得重点关注的细节。
工信部:踏实落实政策 企业勿钻空子
周祺告诉记者,客观来讲,双积分宣贯会并未传递出过多关于政策以外的信息,基本上五部委都是围绕着双积分管理办法推出的背景及制定过程中的思考进行的宏观阐述。在他看来,此次会议更像是五部委在政策制定后面向公众和企业的一次集体亮相。
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提到,双积分管理办法的提出并不是一定要抑制企业做什么,督促企业做什么,而是希望为企业指引一个节能减排的大方向。他表示,虽然我国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绩很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而双积分管理办法则恰好促进传统汽车节能水平提升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
“通过在会上的交流,我发现面对这个政策,多数企业是存在实际困难的”,周祺告诉记者,因此不少企业是希望从政策的本文和条款中找到一些对自己利好的关键点,在会上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细节问题。
比如,按照双积分管理办法中第十七条的规定:对传统能源乘用车年度生产量或者进口量不满3万辆的乘用车企业,不设定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有企业提出,这是否意味着如果将旗下的两家企业的产量都控制在3万辆以下,就可以免受双积分管理办法的影响。
对此,工信部明确表示,希望企业能够正视节能减排的实际意义,加大力度投入新能源汽车,不希望企业钻条款空子。而且未来工信部还将不断推出相关的配套政策。
周祺告诉记者,整体上五部委的态度很明确,即中央会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希望企业认真对待,实际贯彻政策。
不过,针对传统能源乘用车年度生产量或者进口量不满3万辆的乘用车企业,工信部还特别强调道,如果这些企业生产了新能源车型,会按照0起点核算,生产一辆即可积分,且不抵扣。这意味着诸如此类的企业可以通过获得正积分进行交易。
周祺认为,虽然我国对于这种生产规模比较小的企业或者进口企业有所放宽,但依然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鼓励支持他们生产新能源汽车。
财政部:财政支持不会断档,但方式会更多元化
对于双积分管理办法,很多业内专家都认为这是一个长期代替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政策,它将与补贴的减少形成一个对冲关系。双积分政策公布后,汽车圈内对于财政部的后续动向也十分关注。
在双积分宣贯会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表示,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更多的是依赖政府和补贴来推动发展的,面向刚刚诞生的新市场,这种方式不得不采取。
但是,她也特别强调道,在政府主导扶持产业的过程中,会出现类似于骗补等问题。因此财政部希望通过双积分管理办法来推动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过渡到由市场为主导的层面。
不过,宋秋玲表示,即使未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完成了这种过渡,财政也不会完全退出新能源领域,依然会提供相关的支持,但这种支持不会是普惠性的政策,很可能会针对研发投入比较大的企业,进行差异性的补贴,未来财政的支持会更加多元化。
低速电动车不能“拿”积分 新能源客车相关政策也在研究中
自双积分管理办法公布后,尚未获得“合法身份”的低速电动车行业已经跃跃欲试开始讨论申请新能源积分的可能性。不过,在双积分宣贯会上,再次对新能源积分的适用车型范围做了明确说明,能获得新能源积分的车型仅限于规定中的车型,低速电动车还无法“拿”积分。
此外,周祺向记者透露道,在会上,有商用车企业代表提出,随着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退坡,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乘用车企业已经拥有了双积分管理办法的进一步支持,那么针对商用车领域是否也会有相关政策跟进?
对此,工信部表示,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与新能源客车相关的政策。
合资持股需达到25%的红线不可逾越
“在宣贯会中,工信部对于双积分管理办法中的每一条条款都进行了梳理和详解,重点强调了,在持股比例方面,25%的比例是条红线”,周祺表示,这再次提醒了企业,对于那些入股某新能源合资公司且持股比例小于25%的企业而言,尽管入了股,也无法从入股的新能源公司中分得新能源积分。
事实上,针对25%比例红线,此前各企业在合资之时也都有注意,如江淮大众、福特众泰,其均按50%:50%的股比进行合资。
此外,周祺告诉记者,在会上,企业对于双积分管理办法都很支持,但其顾虑主要源于终端层面,即生产的产品一旦过剩怎么办。对此,工信部表示,目前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还心存疑虑,主要是因为产品本身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技术的提升改进,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认可度会越来越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