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池联盟网 > 闻说 > 政策 >

欠发达地区如何发展新能源汽车 利用资源优势

时间:2017-08-22 14:40来源:中国汽车报 作者:万仁美
点击:

  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全国上百个城市或开发区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主攻目标,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发达地区有地理位置、产业基础、人才等优势,自然容易吸引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加盟。那么欠发达地区该如何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8月10日,笔者参加了遵义汽车产业环境及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对此深有感触。
 
  大多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资源优势和广阔的汽车消费空间。
 
  先看资源优势。锂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元素,目前的电池技术路线大多围绕锂做文章,磷酸铁锂、锰酸锂、钛酸锂等莫不如此。我国锂资源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如青海、西藏都是我国锂资源富集区。这些地区依托锂资源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有较广阔的前景。
 
  新能源汽车本身不排放污染物,但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看,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使用的还是“脏电”,电的来源主要是煤电。我国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有大量的风力、水力资源,可以产生大量的风电、水电,这些电力资源是真正的清洁能源,能够让新能源汽车成为真正的清洁能源汽车。
 
  再看汽车消费空间。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机动车保有量普遍比较低,有较大的汽车消费潜力。以贵州省为例,截至2016年底,汽车保有量为630.56万辆,虽比北京市的548万辆高,但贵州的土地面积是北京的近11倍,人口也比北京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此外,欠发达地区普遍旅游资源丰富,有些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更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新能源汽车既适合接送游客往返于风景区,也适合开展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不会给景区造成污染,市场前景可期。
 
  尽管有一定优势,但受制于各方面条件,欠发达地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劣势也很明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长,需要一定的产业基础支撑,并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方便企业间配套供应,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恰恰是短板。比如,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虽然欠发达地区人工成本较低,当地政府也愿意给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但企业生产出来的电机需要运往发达地区配套,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是瓶颈。此外,新能源汽车是资金与技术密集的产业,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欠发达地区不具有人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发展。
 
  不过,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往往市场在哪里生产线就建在哪里,就近提供产品是车企的主要考虑。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不具有全方位的竞争优势,但可以发挥自身独特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吸引汽车企业在当地设立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既搞活当地经济,又提供就业机会,也能契合汽车企业抢占市场的需求。
 
  欠发达地区可根据地区特点,整合本地资源,积极制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和企业落户提供政策、资金等各方面保障。同时,可以借新能源汽车为载体,适时启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应用工作,促进以汽车产品为网络入口的信息交互、大数据应用、智能服务的生态链发展。此外,以整车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引领,加大对核心技术和关键系统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培育孵化,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支持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要真正成为合格的示范基地,还需营造相应的人文环境,可通过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本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接受度。在此基础上,可统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建设,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对于交通不发达地区,在选择招商引资企业上,可重点吸引轻资产企业落户,因为重资产的车企往往会顾虑产品运输问题。如今,新能源汽车与自动驾驶、车联网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大数据运用亦成为潮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时空距离不再成为障碍。不少欠发达地区空气清新、生活环境较为宜居、没有“大城市病”,对轻资产企业的高技术研发人才有一定吸引力。
 
  此外,欠发达地区也需加强对自身的推广,避免“养在深闺人未识”。目前,大多数汽车企业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了解不多,这也很难让企业下决心在当地投资。建议这些地区可以让新能源汽车文化先行,多举办推介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关的峰会和论坛等,借机全面介绍本地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政商环境,找到企业与地区的结合点。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3100736
在线投稿
企业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