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三大龙头供应链梳理

时间:2021-03-27 15:38来源:乐晴智库 作者:综合报道
点击:
       电动化时代,汽车核心零部件成为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在新能源车造价成本中占50%以上,其中动力电池成本接近90%。
 
       动力电池行业具备高壁垒,技术体系不断演进升级。随着锂电池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动力电池全球份额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2020年CR3市场份额为65.7%,行业寡头格局稳固。
 
       宁德时代、LG化学和松下牢牢占据全球市场前三位,且遥遥领先于其他二线企业。
 
       2020年宁德时代、LG化学、松下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分别为34GWh、31 GWh、25GWh,占比24.8%、22.6%、18.2%。比亚迪、三星SDI、SKI、AESC、中航锂电和国轩高科依次位居其后。
 
       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结构:
资料来源:GGII,国信证券
 
       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从2017年到2019年凭借着超强的产品竞争力和白名单加持,市占率稳步提升至51%,成为国内的绝对龙头。
 
       宁德时代为国内大多数一线车企供货。2020年宁德时代前五大客户占比为35%,前十大客户占比为51%,分散度提升。
 
       2020年宁德时代前十大客户分别为蔚来、宇通、小鹏、特斯拉、吉利、长城、广汽、理想、东风和北汽。
 
       特斯拉、五菱宏光Mini EV等出货有显著增量贡献,海外尤其欧洲市场也有大幅放量。
 
       乘用车方面,宁德时代和国内绝大部分车企都有合作,包括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等新势力和吉利、长城、广汽、北汽、上汽等头部自主品牌。
 
       客车方面,宁德时代和宇通、中通、金龙、安凯等均保持合作关系。
 
       宁德时代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基本实现100%国产化,并且供应商多元化,具备一定的议价能力。其供应商较为分散,几乎包括国内全部主流企业,前5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长期维持在20%左右,低于行业水平。2020年海外竞争对手入局加上车企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也在积极寻求第二供应商。
 
       宁德时代供应商100%国产化,原材料成本相对较低:
资料来源:高工锂电/鑫椤锂电/开源证券
 
       LG化学、松下、三星则主要依赖于国外供应商,原材料采购成本偏高。
 
       LG化学
 
       LG供货雷诺Zoe、奥迪e-tron等热销车型,同时随着国产特斯拉Model 3放量,带动LG动力电池出货量大幅提升。
 
       LG化学与通用汽车在美国成立合资公司在俄亥俄州打造30GWh动力电池超级工厂,后者在2017年计划在2023年前发布不少于20款纯电动车型。LG化学还将成为通用、Lucid、Rivian等车企的独家供应商。
 
       供应链方面来看,LG化学以日系为主,中国供应商加速渗透,电解液、负极环节率先国产替代。
 
       LG化学对供应商审核较为严格,目前电解液和负极环节国产比例占比较高。
 
       在LG化学三元正极材料的采购中,有40%来自自产,50%来自于GS加德士(主产阳极材料和前驱体),而GS加德士正极业务在2016年9月被LG化学收购。部分储能三元正极材料来自当升科技。
 
       负极方面,LG化学近两年中国供应商数量和比重均明显增多。主供应商是浦项、贝特瑞;人造石墨方面,主供应商是日立,近两年江西紫宸(璞泰来)、上海杉杉等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电解液环节,中国供应商成本普遍低于韩国本土企业,因此中国高端电解液企业(新宙邦和国泰华荣)率先进入LG化学供应链,并成长为最大供货商。
 
       隔膜是个技术壁垒较高的行业,LG化学和旭化成拥有核心技术,授予工厂专利使用权,隔膜厂提供代加工服务。湿法基膜主供应商为东丽东燃,恩捷股份湿法隔膜签订了为期5年6.17亿美元的大订单,星源材质干法基本独家供应,湿法实现小批量供货。
 
       LG化学供应链体系:
资料来源:B3,东吴证券
 
       松下
 
       松下深度绑定特斯拉,与丰田成立合资公司泰星能源,美国市场持续领先。
 
       此外松下和丰田于2020年4月1日成立合资公司——泰星能源,就车载大容量高输出功率方型锂离子电池、车载全固态电池、车载下一代电池等领域的开发、制造与销售。
 
       短期松下仍将保持美国市场领先地位,长期客户结构较为单一。
 
       松下NCA住友化学主供,NCM由日亚化学主供;隔膜由旭化成和恩捷股份供应;电解液供应商有宇部工业,三菱化学和新宙邦等;负极材料供应商由贝特瑞和日立化学主供。
 
       松下供应链企业: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广发证券
 
       动力电池行业具备高壁垒,供应商头部集中降低了整车品牌由于搭载电池差异导致的续航里程等技术指标的差异。随着技术体系不断演进升级,头部企业有能力持续创新(材料、结构、制造、模式)、延伸能力边界、进一步丰富产品的应用场景。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动力电池 电池产业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