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布会透露,罗马仕、安克创新和小米三家企业共召回135万余件存在安全隐患的充电宝产品。其中罗马仕召回34.1%(16.7万件),安克创新召回78.7%(56.5万件),小米召回12%(1.7万件),退款总额高达1.11亿元。
这些知名品牌曾代表着质量和信誉,如今却集体陷入安全危机。究竟为何大牌充电宝也难逃质量陷阱?消费者又该如何保障自身安全?
行业地震,大品牌集体陷入质量危机
这场充电宝行业的信任危机始于2025年6月,当时知名充电宝品牌罗马仕、安克创新相继发布公告,在国内分别召回49万余个和71万余个存在安全隐患的充电宝。这是国内有史以来召回缺陷充电宝产品数量最多的一次。
召回原因直指充电宝的核心部件——电芯存在过热起火风险。随后,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数据显示,2025年已发生15起旅客携带的充电宝在空中起火冒烟事件,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安全隐患已经从潜在风险演变成真实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召回涉及的多家知名品牌,其电芯供应商都指向同一家公司——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充电宝软包电池的行业巨头,安普瑞斯的电芯供应范围几乎覆盖市面上所有主流移动电源品牌。
成本内卷,质量安全被妥协
“在充电宝生产环节,电芯成本占据总成本约85%,其质量直接决定产品安全与性能!”深圳一家储能企业董事长在接受央广财经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行业痛点。
充电宝行业问题频发的核心在于成本内卷导致的安全问题。行业内激烈的价格竞争,让部分厂商为降低成本不惜使用拆解回收电芯或质量较差的电池。
一款“罗马仕20000mAh 22.5W快充充电宝”在2021时日常售价为129至149元,到了2024年底,在部分渠道售价降至69元。价格腰斩的背后,是品牌方对成本极限压缩的诉求。
“品牌方要求降本,供应商自己也要赚钱,利润从哪里挤出来?要么偷工减料,要么外包给一些中小厂。”多位供应链人士道出了其中的无奈。电芯是充电宝最主要的硬件成本支出,成本占比一般在50%以上,是品牌方压缩成本的首选。
市场监管总局对网售充电宝的历年抽检结果触目惊心:不合格率从2020年的19.8%,一路攀升至2021年的25.0%、2022年的35.4%,并在2023年达到了惊人的44.4%。这些数据反映出严重的行业供应链安全治理危机。
供应链失控,认证监管存漏洞
充电宝厂家通常将电芯生产外包给专业电池厂家,通过细化分工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体系。然而,对外采购不是当甩手掌柜,也需要对产品质量进行评测。
问题在于,部分厂商即便获得认证,在实际生产中还是会使用廉价材料,致使产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一位检验检测行业的人士指出,欧盟的CE认证和我国的3C认证都是一种安全合格标志,而非质量合格标志。
安普瑞斯公司作为国内充电宝软包电池的第一大供应商,为何要私自更换原料?记者查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现,安普瑞斯的70余项相关认证被标识为“暂停”“撤销”。
这些认证多数涉及“可充电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等核心产品。 认证被暂停或撤销,表明其在质量控制环节存在严重问题。
此次事件暴露出行业三大风险:一是供应链管理薄弱,充电宝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监管缺位;二是质量监管存在缺陷,未能及时排查潜在安全风险;三是成本压力下的安全妥协,部分厂商为降低成本忽视电芯质量。
监管重拳,全国整治在行动
面对充电宝行业日益严重的安全问题,市场监管总局于2025年7月印发通知,部署于7月至9月在全国开展充电宝质量安全集中整治。
此次集中整治明确5个方面的重点举措:强化CCC认证监管、加强质量监督抽查、全面加强监管执法、加大召回工作力度、压实平台主体责任。
2023年8月1日起,我国已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按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充电宝,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2025年8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又开始实施新的强制性产品认证规则,新版规则对生产企业的关键工序提出明确要求,涵盖了从正、负极等关键原材料筛选到成品组装的20多个环节。
监管的加强意味着充电宝行业将面临更严格的安全约束。那些依靠低价竞争、忽视产品质量的企业将难以在市场中生存。
安全使用,消费者需掌握这些要点
除了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充电宝时增强安全意识同样重要。以下是专业人士提供的安全指南:
在选购环节,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认准有3C认证标志的产品,避免购买“三无产品”。查看产品参数,根据自身设备需求选择合适容量和输出功率的充电宝,注意外观质量,选择外壳无破损、接口无松动的产品。
在使用过程中,要远离高温环境,避免将充电宝置于阳光直射的密闭汽车内(夏季车内温度可达60-70℃)、暖气旁等高温场所。高温会加速电池老化,增加热失控和起火爆炸风险。
充电宝充满电后应及时断开电源,避免长时间持续充电。尤其要杜绝“边充边放”的使用方式(即一边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同时又给充电宝本身充电),这是最危险的操作,会产生大量热量积聚。
当充电宝出现外壳明显鼓包变形、异常发热、电量显示混乱、性能明显下降(如输出容量不足标称值70%)等情况时,应立即停用并妥善回收。
此外,还要警惕充电宝的信息安全风险。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狸猫换太子”的方式恶意篡改充电宝,植入“木马”窃取手机隐私数据。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使用共享充电宝或随意借用陌生人的充电宝。
从监管层面看,安全底线正在逐步筑牢。市场监管总局已于7月至9月在全国开展充电宝质量安全集中整治,从CCC认证监管、质量监督抽查、监管执法、召回工作和平台责任五个方面全面加强监管。
未来,只有那些将安全置于首位的企业才能赢得市场。正如安克创新所表示的,他们会“源头把控电芯设计安全,组建电芯安全专家团队,严控电芯供应商选择,并联合供应商共同审核每款电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设计方案”。
科技赋予人便利,但安全意识才守护每一步安稳。让每一度电都在规范中流淌,正是对现代生活最好的致敬。
当前,安全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从企业到个人,都应当主动提升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电池制造工程师培训不仅是职业进阶的跳板,更是筑牢锂电池安全生产的重要防线。只有将安全管理融入每个生产环节,才能确保产业健康发展,避免悲剧重演。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