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70亿固态电池项目冲刺投产:清陶能源65GWh 产能矩阵加速产业化落地
时间:2025-10-24 10:20 作者:子蕊
2025年10月,据“活力海勃湾”消息,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固态电池项目PACK产线已完成全部设备安装,进入联调联试关键阶段,预计10月底即可具备生产交付条件。这一进展标志着清陶能源在华北地区的固态电池产业支点即将成型,而其遍布全国的五大生产基地布局也正逐步转化为规模化产能,推动中国固态电池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化深耕。 乌海基地:70亿“零碳产业园”的投产冲刺作为清陶能源布局华北的核心载体,乌海固态电池项目自2023年启动以来便备受行业关注。该项目由清陶能源全资子公司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导建设,总投资达70亿元,规划构建“材料-电池-储能-绿电”的全链条产业生态,涵盖年产5万吨固态电池专用材料、10GWh固态电池及储能系统的生产能力,并配套建设风光新能源与储能电站,形成闭环式零碳生产体系。 当前项目建设已进入收官阶段。除PACK产线即将具备交付条件外,一期锰酸锂产线已率先达到投产标准,首批试生产样品已送达清陶能源总部进行全面性能测试验证。据乌海清陶生产总监赵强军介绍,一期项目规划的3条固态电池专用锰系正极材料生产线,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逐步实现全面投产,2026年完成产能爬坡。值得注意的是,乌海基地并非孤立存在,其与中国绿发投资集团合作打造的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固态电池储能电站已于2025年6月开工,计划年底同步投入运营,形成“生产-应用”的本地化示范闭环。 从产业布局逻辑看,乌海基地精准依托当地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作为内蒙古重要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乌海在风光绿电供应、锂电材料配套等方面的优势,与清陶能源打造零碳产业园的需求高度契合,可有效降低固态电池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成本与碳排放强度。 全国产能组网:五大基地构建65GWh产业版图乌海项目的推进是清陶能源全国产能布局的缩影。目前,这家由中科院院士南策文团队领衔创办的企业,已在江苏昆山、四川成都、江西宜春、浙江台州及内蒙古乌海完成五大生产基地布局,总规划产能高达65GWh,形成覆盖华东、西南、华南、华北的立体化产能网络。 各基地功能定位各有侧重:江苏昆山作为总部基地,10GWh产能已部分投产,承担技术转化与标杆示范功能;浙江台州基地以20GWh规划产能成为规模最大的生产枢纽,聚焦动力电池规模化供应;成都郫都15GWh项目已启动环评,重点服务西南新能源汽车市场;江西宜春基地依托当地锂资源优势,规划10GWh产能专注材料与电池一体化生产;而乌海基地则侧重北方市场覆盖与储能场景落地。这种差异化布局既贴近资源产地与下游需求市场,又能通过产能协同分散风险,为技术迭代提供规模化验证场景。 产能扩张的背后是扎实的订单支撑。清陶能源已与上汽集团形成深度绑定,上汽不仅是其第一大产业投资人,更通过华域汽车斥资2.06亿元收购上汽清陶49%股权,将合作延伸至生产制造环节。庞大的产能储备与车企深度合作相结合,为清陶能源实现“2025年十万辆级装车规模”目标奠定了基础。 技术迭代与市场落地:从10万级车型到500Wh/kg目标清陶能源的产能布局始终与技术迭代节奏同频共振。公司构建了清晰的三代技术演进路径:第一代半固态电池采用氧化物+聚合物复合电解质路线,能量密度已达368Wh/kg,通过严苛的单电芯针刺实验,实现“系统级零热失控”安全标准,目前已稳定量产;第二代产品升级为氧化物+卤化物+聚合物三重复合体系,计划2025年完成开发,进一步降低液态电解液占比,提升能量密度与成本优势;第三代全固态电池瞄准2027年量产节点,目标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成本较磷酸铁锂或三元电池降低40%,届时将实现电动车“续航翻倍、价格减半”的产业突破。 在技术落地层面,清陶能源已实现多场景商业化突破。乘用车领域,智己L6搭载的100kWh半固态电池实现CLTC续航超1000公里,支持12分钟快充400公里,预售首日订单破万;上汽MG4半固态安芯版更将技术下沉至10万元级市场,搭载的锰基半固态电池通过360度针刺测试不起火,续航达537公里,让固态电池技术走进普通消费者。商用车与物流车领域,福田乐福系列、北汽福田祥菱U7等车型也已完成配套,形成全品类覆盖格局。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高端车型到家用市场,清陶能源正以“技术迭代+产能落地+场景渗透”的三重逻辑,推动固态电池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乌海基地的即将投产与全国产能矩阵的成型,不仅夯实了其行业领军地位,更将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突破传统锂电技术瓶颈提供关键支撑,加速汽车与储能领域的绿色转型进程。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子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