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数说 > 电池 >

国轩高科 G 垣准固态电池发布:技术跃迁与产业破局的双重奏

  • 撤销
  • 重做
  • 加粗
  • 斜体
  • 标题一
  • 标题二
  • 引用
  • 有序列表
  • 无序列表
  • 左对齐
  • 居中
  • 右对齐
  • 分割线
  • 清除格式
 
按住Ctrl或command键可一次选择多张照片并上传
添加视频
文件导


国轩高科准固态电池发布G 垣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 300Wh/kg,续航超 1000 公里,突破安全与续航平衡难题,计划 2026 年量产。市场动态: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 1.07 亿元,全球市占率 2.6%(同比 + 0.9%),排名第十。

编辑

宁德时代三项专利授权

- 01 -技术突破:重构安全与续航的黄金三角

在动力电池技术迭代的关键节点,国轩高科推出的 G 垣准固态电池以300Wh/kg 的能量密度和超 1000 公里续航,重新定义了安全与性能的平衡点。这一突破并非单一技术的改良,而是通过材料体系革新、结构设计优化、工艺集成创新三位一体实现的系统性突破。

材料体系的颠覆性创新
G 垣准固态电池采用复合电解质体系,将传统液态电解液含量从 30% 降至 10% 以下,同时引入闭孔固态电解质层。这种设计通过纳米级自修复技术,在电芯遭遇 3mm 钢针穿刺时,固态电解质层会迅速形成物理隔离屏障,阻断热失控链式反应。测试数据显示,穿刺后电芯表面温度仅升高至 120℃,远低于液态电池的 500℃以上,且可在带针状态下保持 96.8% 的放电能力。此外,硅基限域技术通过原子级晶格调控,将硅负极膨胀率从 300% 压缩至 80%,循环寿命提升至 2000 次以上,解决了硅基材料商业化的核心难题。

结构设计的系统性优化
电池采用全域离子导网络设计,在正极、隔膜、负极间构建三维锂离子传输通道。通过在三元正极材料中引入高熵掺杂技术,锂离子扩散系数提升 40%,使电池在 - 20℃环境下仍能保持 85% 的放电容量。同时,电池模组采用蜂窝式抗冲击结构,在 60km/h 正面碰撞测试中,模组形变程度较传统设计降低 65%,有效保护电芯安全。这种结构创新使 G 垣准固态电池的体积利用率提升至 720Wh/L,较同级别液态电池提高 15%。

工艺集成的革命性突破
国轩高科自主研发的原位固化工艺,通过分步调控温度场和压力场,实现了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界面的纳米级贴合。该工艺将电芯直通率从行业平均 60% 提升至 90% 以上,同时将生产周期缩短至 48 小时,较传统固态电池工艺效率提升 3 倍。在量产层面,国轩已建成12GWh 准固态电池产线,并向 5 家以上客户送测,其中 4 家客户车型已进入装车测试阶段,001 号测试车累计行驶里程超 1 万公里,验证了技术的可靠性。

- 02 -市场博弈:技术领先与资本疑虑的角力场

尽管 G 垣准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备受关注,但其发布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 1.07 亿元,全球市占率仅 2.6%(同比 + 0.9%)的市场表现,折射出资本市场对新技术商业化落地的谨慎态度。这种矛盾现象背后,是技术领先性与产业现实的复杂博弈。

技术领先性的市场验证
从行业对比看,G 垣准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300Wh/kg)和安全性(穿刺不起火)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与宁德时代神行 2.0 电池(10 分钟快充 600km)相比,G 垣在续航里程上更具优势;对比比亚迪刀片电池 2.0(续航 1000 公里 + 8C 超充),其安全性能更胜一筹。在国际市场,丰田计划 2027 年量产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为 400Wh/kg,但 G 垣作为准固态电池,在成本和量产时间上更具竞争力。国轩高科已与大众、华为等国际客户达成合作意向,2025 年海外营收占比预计提升至 35%。

资本疑虑的深层逻辑
资金净流出反映出市场对技术成熟度和量产风险的担忧。尽管国轩已建成 12GWh 产线,但准固态电池对现有液态电池产线的改造幅度仍达 40%,设备投资强度较传统产线增加 20%。此外,硫化物电解质的量产成本(当前约 5 元 / Wh)仍是液态电池的 3 倍以上,需依赖规模化生产实现降本。更关键的是,竞争对手的技术迭代速度不容小觑:宁德时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已突破 500Wh/kg,计划 2027 年量产;比亚迪则通过 “刀片电池 + 固态电解质” 的过渡方案,有望在 2026 年推出续航 1200 公里的车型。

产能布局的战略考量
国轩高科采取 “双线并行” 策略:一方面加速准固态电池量产,另一方面推进全固态电池研发。其全固态电池 “金石电池” 已实现 350Wh/kg 能量密度,通过针刺、热箱等严苛测试,并启动装车路测。这种技术储备为其应对未来竞争提供了弹性空间。在产能布局上,国轩高科在越南、斯洛伐克、摩洛哥等地建设海外基地,2027 年全球总产能目标 300GWh,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抢占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

- 03 -产业影响:重塑动力电池格局的催化剂

G 垣准固态电池的发布,不仅是国轩高科技术实力的彰显,更将对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推动行业从 “液态主导” 向 “固态崛起” 的转型。

技术路线的重构效应
准固态电池作为液态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的关键形态,其商业化将加速行业技术路径分化。国轩高科的复合电解质路线(硫化物 + 氧化物)与宁德时代的硫化物路线、比亚迪的聚合物路线形成差异化竞争。这种多元化格局有利于降低技术风险,推动行业整体进步。据预测,2025-2028 年将形成半固态 / 准固态电池商业化窗口期,到 2030 年全球准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有望达 200GWh,占动力电池市场的 15%。

供应链的变革机遇
准固态电池的量产将带动上游材料体系升级。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例,其核心原料硫化锂的需求量将从 2025 年的 2 万吨增至 2030 年的 20 万吨,催生新的材料供应商。国轩高科通过与国内材料企业合作,已实现硫化锂纯度 99.99% 的规模化生产,并规划 2026 年建成 5GWh 配套产能。同时,设备端的改造需求(如卷对卷涂布设备)将推动锂电设备企业技术升级,先导智能、赢合科技等已推出适配准固态电池的生产线解决方案。

市场格局的重塑压力
国轩高科凭借准固态电池技术,有望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实现弯道超车。其全球市占率从 2023 年的 1.7% 提升至 2025 年的 2.6%,排名从第十一位跃居第十位,显示出强劲增长势头。随着准固态电池量产,预计 2026 年其市占率将突破 4%,进入全球前八。这将对宁德时代(37.9%)、比亚迪(26.5%)等头部企业形成竞争压力,迫使行业加速技术迭代。与此同时,国轩高科在储能领域的布局(2024 年储能营收 78.32 亿元)也将受益于准固态电池的高安全性,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

G 垣准固态电池的发布,标志着国轩高科从 “跟随者” 向 “引领者” 的战略转型。其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液态电池的安全瓶颈,更以可量产的解决方案推动行业向固态化迈进。尽管面临资本疑虑和竞争压力,国轩高科凭借 “准固态过渡 + 全固态领先” 的双路线策略,有望在 2026 年成为全球准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先锋。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准固态电池或将成为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关键推手,而国轩高科的探索,正是打开这一新时代的钥匙。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