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高层声音 > 专家视角 >

林培峰:动力电池化测试设备发展趋势浅析

         
 
          我分四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第一个方面是动力电池测试设备市场情况,大家都非常了解,根据最新的统计,1到11月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7.92万辆,进行了突破。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重点,因为前面一直被认为小众,后面随着产量的增加,慢慢的和传统汽车的产量可以做对比。刚才是电动汽车整个行业的发展,其实电池测试设备主要是来源于两种,一个是新上线的,一个是更新。10月22日三星在西安成立和12月27日LG化在南京成立。
 
          另外,几乎所有的大厂商都有新的消息发布。尤其是2015、2016年两年整个电池产能规模非常大。2015年的产能将近是2014年产能的两倍,随着电动汽车生产的产能增加,相应的设备产能也是大幅度增长,这个是整个电池设备的市场环境,确实给我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市场环境,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
 
          现在我们市场的前景很好,但是我们现在的基础状态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在这里简单的做一下对比。国外Arbin、Digatron、pne为代表,国内浙江杭可、深圳新威尔、星云电子。我们看了他们的测试设备技术情况,产品和电压范围、电流范围以及电压精度、电流精度都做了对比,国内和国外和相当的。动态响应时间国外10毫秒以下,国内也是。
 
          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目前国内的测试水平和国外是相当的,根据用户的反馈,我们行业内自己的人知道并不是这样。首先对国外的指标是环境的信任,国内的指标是要打一个问号的。我们发现上面是两个是国外的,下面的是国内的。这里有一个测试的电流的分级的问题,我们有意和无意的在回避这个问题,但是都有这样的指标。分为电流四档,100%、10%、1%和千分之一。这个到底会有多大影响呢?假设说这是一千安时的设备,一百安时的时候达到正负0.1安时,假设到了1安时的时候,国内设备还是正负。对于我们的设备来说,可以达到100%的精度,相当的大。
 
          所以从表面上看,我们的差距是非常小的,如果真正去挖掘,我们还有很大的可以前进的机会和可以发展的空间。比较难以实现的还有动态性能方面,我们可以看一下前面,指标标本动态响应是10毫秒,但是它上升的时间是2.8,下降是3.2。如果这是一台设备,要保证10毫秒是否跟所有的设备达到这个性能,由于我们国内行业竞争异常竞争,如果你标的10毫秒,指标都达不到。目前我们能够某一台设备达到,我们把这个指标恨不得标到5毫秒,这个是我们需要努力去超越和努力下功夫去做的。
 
          根据上面所说的给我们一些错觉,表面上和国外相同,但是差距还是很大。其实我很认同有的同行说国内设备不一定不好,国外设备也不一定好。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赶超国外的设备,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性能,跟它多年的经验积累有一定的关系。其实这个设备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是试验型设备,第二个是生产型设备,第三个是售后型设备。他们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国外占有完全的地位,各种方面和性能、精度都是非常高的。但是在生产型和售后型设备当中,我们认为国内设备的优势比国外要显著的多,我们重点要发展生产型设备,重点关注售后型设备,因为售后市场现在还没有起来,等这两种设备进行了长期的积淀以后,才可以和他们比较高低。
 
           我大致列了一下不同的需求,以生产型设备为例,客户比较关注的几个指标当中,可靠性不如国外或者和国外相当的,但是自动化水平,定制化水平以及售后服务来看,自动化水平可能比国外高,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现在大家很多用过他们的设备,可靠性确实高,但是一旦出现了问题,你要想把它修好,它的费用和周期非常长,这个受限于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并不在中国。
 
          在中国有一个销售的分公司,这样就面临一个困境,中国的电子生产企业可能根据自己的生产线有一些需求,如果不能派你的研发人员进行长期的服务,你的设备性能再好也没法用。因为不能满足我的特殊需求,所以说这种设备万一出现问题,需要你完全的响应,对国外设备来说是非常困难,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费用和时间都很长。
 
          我以前用过一个风机换的话需要几万人民币,都是进口的,很难达到我们生产设备的需求,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可以在这个领域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我们的电压和电流发展趋势分布图大家可以看一下,大概在八百到五百的时候达到一个统计,电流有一些达到五百到一千安。而自动化和系统化的话,因为以前行业规模比较小,随着产业的发展现在模块的自动化发展都实现了,快速的识别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要想自动化转变的话,不再是设备,而是一套系统方案。
 
           如果说打到一张报表上,希望最终是能够把这些数据结合在一起,上传到数据库中,出来一个产品的完整报表。包括宝马等等的,提供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这个是我们现场提供的设备,需要能够结合各种各样的功能,有一个很好的客户体验。
 
           在这种发展的前提下以及我们需要努力去追赶的技术情况下,我们也做了一些新的技术应用的探讨,其实多是一些投资的技术,我们把它应用在我们这个行业内会有新的发现。但是这种电力系统特高压的设备和采集运算的中心距离非常远,在我们设置当中有一个特殊指标,精度非常高。这个时候我们采用数据采样,进行光纤的传输可以大幅度的提高。
 
           我们利用多重化技术提高电流精度,在每一个级别都能够达到它相应的精度。原来是三分之一,现在分成四档以后,对于一安的输出电流,它的精度是1%,但是原来的已经达到了30%。
 
          另外一个是提高动态响应方面,10毫秒的等级对于电子行业的人来说已经非常难以达到了,用户的传统控制方式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它受限于两个方面,电流一下子发生变化以后,变换器马上会做出响应。只有空间的电容和电压进行变化之后,控制是不可避免的,要承担很大的容量,控制不好的话会出现问题。所以说在传统的控制系统当中,把DCBC的部分引入到这里,马上可以得到反映。
 
          这是我们做的一些思考,谢谢大家!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