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承良:能让你的敌手比你还难受的政策就是好政策
时间:2017-08-15 09:27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作者:涂彦平
点击:
次
8月初,就业内备受关注的“双积分”政策(即尚未正式发布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汽车商业评论》记者涂彦平采访了上海交大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
他的主要观点是,双积分政策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未来三年黄金发展期的好政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坚决实施,一年都不能拖,否则形势将变得非常严峻,我国新能源汽车积累的前期优势将不复存在。
以下为采访内容节录。
《汽车商业评论》:此前双积分政策先后推出了两个版本的征求意见稿,这在产业政策中算是比较少见的。双积分政策落地后,会给汽车行业和汽车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殷承良(上海交大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这个双积分政策和前一段时间国家出台的各种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政策,综合起来看,总体上是能够给现在的汽车工业带来好的契机的这么一套政策。我个人觉得可以把这个发展契机称为未来三年黄金期。
在我国销量最大、赚钱最多的是大型车,那种大排量SUV。计算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这些车辆产生的负积分较多。但是跟新能源积分挂钩以后,新能源汽车产生的正积分较多,这样可以两相抵消。
为什么说双积分政策对中国汽车工业影响深远,特别是对自主品牌会有好的正面的作用?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了这么长时间,国家给补贴,还有三年,到2020年补贴结束。但在此之前,相对于国外的整车厂,我们在这一点上仍然具有比较明显的压倒性优势。
在成本上,由于补贴还存在,国外的车企跟我们肯定是没法比的,而且双积分可以两相对冲。这样一做,也完全有利于后补贴时代,我国汽车企业尽快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要求。
最终这两个积分政策合到一起能促成什么效果呢?客观上,既能促进新能源汽车逐渐摆脱吃奶政策,新能源车能够对冲碳的负积分,而且对普通车的碳排放也会产生一个积极作用。
有一种说法,积分不达标企业会面临限产、停产、罚款等局面,甚至车最后就不允许卖了。这就是为什么国外的汽车厂商纷纷做政府公关。
打蛇打七寸。我国历年的汽车产业政策中,让所有的外国汽车企业痛入骨髓的,就是目前这个双积分政策,可以打击到他们最赚钱的部分。
有的合资企业压根没有正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可以抵消碳排放负积分,如果积分清不了零,必然最赚钱的这部分会压缩市场份额,同时利润往下降。
但这个政策对中国的车企确实没有这么大的压力。北汽、长安、江淮、奇瑞、比亚迪、上汽、广汽等都有新能源车,而且为了应对双积分政策,产能都在加大。现在还有新能源汽车补贴,客观上他们不太担心双积分带来的压力。
这样我们的民族车企在最赚钱的这一部分市场上也会收复失地。综合起来,对国内的民族汽车品牌有好处。
外国施压的最大底牌
《汽车商业评论》:欧美日韩全球四大汽车协会代表车企已经联合向我国工信部致信,要求中国延迟或放宽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的配额计划。您怎么看外国车企的这些行为?双积分政策最终会严格实施吗?
殷承良:我个人认为这个政策本身是个非常好的,但是有可能最后会跑调,打折扣。
事实上,在汽车行业,重大的产业政策或者标准出台了以后,几乎从来没有一个是顺顺利利进行而不跑调的。不光中国人这么认为,外国人也这么看。
今年6月2日,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的时候,德国总理默克尔明确要求中国积分政策至少暂缓一年。马上彭博社就发文称中方已经就电动汽车碳配额问题向德方作出让步,进行舆论造势。而事实上,6月13日工信部发布的那版征求意见稿根本没有这一条。
根据有关报道,7月初,20国集团首脑会议在德国汉堡召开,德方再次向中国领导人提出相关请求。甚至后面这四个国家一起施压,这就是把中国人琢磨透了。
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政策不是今天才有,是从“十五”规划开始,然后是“十一五”规划,那个时候不光要求中国车企,连外国车企也都鼓励在中国建厂。但外国企业不把中国政府的要求当回事,总认为做新能源汽车还早,将来肯定会有对策。
以前不把中国当回事,但现在确实是急眼了。美国人跟中国贸易和谈,蛮横霸道。德国人是表面请求,背地里利益和威胁相结合。压着中国政府对双积分政策让步,这些国家最大的底牌还是中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地位这件事。
但这次双积分政策,如果中国让步了,又能怎么样,欧美就会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吗?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涂彦平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bcu.com.cn/kashuo/lzc/2017081516020.html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也是同行业需要发布您的新闻报道,请
戳这里 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