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丽:着力构建清洁低碳能源消费体系

时间:2017-06-12 15:21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综合报道
点击:
 
        6月7日,第八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和第二届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新华社报道,张高丽表示,中国高度重视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发展清洁能源,是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对发展清洁能源提出明确要求。
 
        据了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也是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地。中国的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149GW,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77GW,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50万辆,占全球50%左右。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超过4200亿,成为全球最大的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和应用市场,实现年节电超过1000亿度。
 
         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直接就业人口已经达到380万。据测算,未来五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量有68%以上将来自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总的投资规模将达到2.5万亿,带动就业人口将超过1300万人。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到2020年,清洁能源将成为能源增量主题,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5%;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超过一半。
 
        张高丽强调,中国将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方针,着力构建清洁低碳能源消费体系,加快高效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培育节能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活习惯;着力推动清洁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搞好煤炭清洁利用,健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制度;着力推动清洁能源技术进步,培育清洁能源产业新的增长点,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完善清洁能源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形成清洁能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推动清洁能源国际合作,构筑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清洁能源合作网络平台。
 
         国研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清洁低碳能源消费体系有两个亮点:节能减排,实施总量强度“双控”行动;增加终端消费的电能供应,不断增加天然气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供应,形成“电、汽、热、冷”多能供应体系。
 
        根据《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我国将形成多轮驱动、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光伏、风电、地热能等能源。根据研究,到2020年,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不到一半,石油占18%,天然气占10%。
 
        郭焦锋表示,在需求侧形成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需要建立能源互联网,把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提高效率。建立分布式能源和集中式能源相结合的能源系统,比如可以在开发区、小城区等地区建立分布式能源供应为主的多能互补供应体系,再加上大电网或者气网。
 
        “这样的组合需要能源体制革命:能源软件体制机制变革及能源硬件体系的创新改造有机结合,形成清洁低碳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郭焦锋说。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阿德南阿明(Adnan Z. Amin)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在这一领域创造了最多的就业机会。对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投资和技术研发,助推这些清洁能源技术成本下降。这种惠及全球的努力,能促进全球向低碳绿色发展转型,也表明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张高丽提出,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围绕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完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共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加强清洁能源需求领域创新合作,建立健全用能制度,促进能源消费更加绿色高效。深入推进清洁能源生产领域创新合作,推动清洁能源成为能源增量主体,构建低碳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开展全社会共同行动,充分调动各类企业在清洁能源创新发展中的积极性,形成清洁能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清洁能源发展成果共享,落实联合国“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倡议,更好惠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人民。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标签: 清洁低碳能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