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9年的一次技术研讨会上,94岁高龄的丰田章一郎曾步履蹒跚,亲自到爱知县拜访了锂离子电池创始人、后来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吉野彰。
丰田章一郎是丰田汽车现任社长丰田章男的父亲,也是丰田1982年 “工销合并” (丰田汽车工业和丰田汽车销售合并)后的首任掌门人。退居幕后多年,他早已把公司的经营托付给长子,但面对关乎企业生死的 “新四化” 拐点,他依旧对未来感到不安。
吉野彰则生于1858年,是锂离子电池的开发者,不仅如此,他还是继2010年根岸英一、铃木章之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第八位日本人,第二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企业研究人员。正是在行业危机感的驱使下,丰田章一郎才决定冒着年事已高的危险与吉野彰交流见面。
现如今,锂离子电池已经与汽车新四化的转型息息相关,甚至还决定着未来产业演进的方向,而锂离子电池搭载于笔记本电脑等数码产品上,其竞争也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但是在吉野彰投身锂离子电池研发的十几年前,连他本人,都未曾料到相关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能如此广阔。
最早采用锂离子电池的是摄像机,吉野彰团队曾设想过,只要抓住摄像机市场,就能收获预期的盈利目标,但是十年后,锂离子电池竟能成为撬动多个行业转型的杠杆。在他看来,当下锂离子电池的市场潜力已是当初预想的500倍之高。
从研发襁褓到“达尔文之海”
在吉野彰看来,锂离子电池早期的研发之路,远比自己设想的更为艰难。最初的研究是从1981年开始的,不过,他那时候聚焦的领域并不是锂离子电池。在日本,白川英树教授发明了聚乙炔导电塑料,并因此拿下二十世纪最后一个诺贝尔化学奖,在学界名噪一时,该事件给了同属化学研究阵营的吉野彰极大的影响。
吉野彰曾向日本杂志回忆说,由于离子在电化学领域有流动的特性,因此他认为,离子或许能用于电池的负极材料,但是,刚开始却很难找到适合这种负极材料的正极材料。一直到后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了钴酸锂正极相结合的新发现,业界才研发出比镍氢电池轻三分之一的新型电池。
“当时,我的想法和很多学者不一样。”
从市场的实际需求来看,那时候大部分人都在强调电池的轻量化,但吉野彰却一直相信,未来的电池,小型化一定是刚需。“遗憾的是,聚乙炔是塑料制成,体积和之前的电池没什么不同。在各种材料的反复试验中,我发现旭化成研究的特殊晶体结构的新碳纤维,就试着用碳纤维代替聚乙炔,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馈,这就是锂离子电池的前身。”
锂离子电池的研发,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础研究,正如上文介绍的研发细节;第二阶段是商业化探讨,让技术适应市场的需求,如安全性和成本;第三阶段,则是大规模生产后的落地销售。
但是,所有的创新技术到商业化量产之间,有隔着一个巨大的鸿沟,科研界把它称之为“达尔文之海”(Darwinian Sea),所有的技术和市场风险,都会在大规模产业化之前成为平静海面下潜涌的涡流。
锂离子电池也曾遭遇同样的困境。
吉野彰讲述说,锂离子电池的正式商业化,始于1991年,但是这一类型的电池在推向市场的初期并不受欢迎。
“旭化成开发的锂电池产品,刚开始一度无人问津,但真正的转机来自1995年。这一年对于我们太重要了,因为从那时起,全球进入了移动智能时代,整个世界走向了移动互联,手机和平板电脑等都需要使用大量锂电池,锂电子电池也呈现了几何级增长。”
划时代的拐点,让吉野彰终生难忘。
他曾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表示,1995年,微软发布了具有拐点意义的Windows95操作系统,带着IE浏览器等一系列新应用一路狂奔,可谓所向披靡,让全球科技界对新系统的横空出世充满尖叫。也是在那年的分水岭之后,锂电池引领了全球的抢购风潮,吉野彰等一众科学家的最新成果,也获得了世界学界和专家的认同和共鸣。
平地一声雷。
那几年,真是颇具戏剧性的变革。
1995年以后,吉野彰的研究课题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关于锂离子电池的方向,如容量的极限、成本、发热风险等层出不穷。“尽管很多科研方向被周围人嘲笑,他们偏执地认为不可能实现,但是我依然相信自己,继续研发,因为我相信,社会爆发式的要求终将倒逼着锂离子电池的技术革新。”
吉野彰回忆说,在微软划时代变革的同时,高速通信技术、GPS等也带动了市场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微软还是一家位于郊区的初创公司,他自己也刚开始研究电池,事后想想,这十五年的时间,对于锂电池来说是孕育和成长的关键阶段。
2025年将是关键拐点
“电池产业,正在向中国和韩国转移。”
在吉野彰看来,这是日本业界不得不面对的最大现实。“领先的日本电池产业日渐衰退,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明了,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日本曾经称霸世界,但制造却转移到了韩国和中国等国家。相比在日本生产,电池在中韩两国本地化生产会更好。”
当然,在电池使用的材料方面,日本依旧有巨大优势。吉野彰近日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只要技术革新持续下去,电池材料的革新也会持续下去,只要日本汽车产业在世界上拥有优势地位,电池的竞争力也能一直维持下去,这和半导体和液晶显示器等领域的发展有相似的逻辑。
日本电池产业完全溃败,只会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日本的汽车产业全军覆没。当然,这样的概率几乎不可能发生。
决定胜负的拐点,将何时到来?
在被问及日本电池产业与中韩两国交锋的“决定性一战”时,吉野彰认为2025年是一特殊转折点,不仅关乎国家之间的角逐,亦关乎电动车电池的产业剧变。
“我曾多次强调过,IT领域的革命在昔日有15年的准备时间,而ET(Energy & Environment Technology)革命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在我看来,电动车驱动电池的启动时间,是从2010年日产聆风Leaf上市的时候开始的,考虑到接下来15年的过渡时间,2025年将非常关键。”
按照吉野彰的预测,行业剧变距今只有4年时间,但他同时也分析说,每家汽车制造商都在秣马厉兵,身处技术研发的最前沿,他们已经提前嗅到了机会。
另一个契机,是自动驾驶的发展。
“2025年以后,自动驾驶等转型将更彻底,这样一来,行业又会出现新的课题,特别是谷歌、安卓等研发的一系列操作系统。当下的汽车业态,本质上还需要人类操控车辆,一旦进入更高阶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将主导更多。”吉野彰表态称,业界现阶段都在追求电池的续航距离,但未来,耐用性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他特意提到了美国的竞争对手。
来自谷歌的自动驾驶将在2025年后更加成熟,苹果这样的科技公司也即将跨界造车,根据当下的资料,苹果将使用磷酸铁阴极材料,虽然能量密度算高,但耐久性出众——这也意味着,苹果着眼于未来无人驾驶领域所需要的东西,他们已经提前关注到这一趋势,我们必须要警惕。
2025年以后的行业,会变成什么样呢?
吉野彰较为关注的,是电池再回收业务。
当下,已有不少中国企业收购跨国的钴采矿厂,有试图从资源上对竞争对手进行包围的动向。“行业里总会出现部分投机性行为,资源从绝对的体量来说没有问题,但资源的价格还是会上涨。因此,即使市场规模达到2025年的拐点,我个人认为,在那之后,资源的再利用将是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关于再利用技术,哪里的研究进展最快?
吉野彰的答案,是矿山公司。
“对于这些上游企业,再利用的技术已经掌握了,问题是,谁来收集用完的锂离子电池?放眼全球,废旧电池收集的成本已经非常高了。也有人认为,再回收的钴和镍,成本过高,很难作为商业化再利用的关键一环,但现在最棘手的问题,还是由谁来负责高效回收电池,我相信,如果能在回收上建立健全的机制,未来也能起到抑制资源价格投机性波动的效果。”
常年身居研发一线,吉野彰深谙电池产品的演化路径,也深知新四化拐点的汽车行业,试错成本日渐高昂。
当然,与焦虑的丰田章一郎一样,吉野彰也在探索究竟该如何拥抱充满变数的未来,这是丰田的困惑,是行业的难题,也是吉野彰最为关心的下一个课题。
诺奖得主斯坦利:应尽早布局锂电池循环再利用2021-11-03 12:32
|
诺奖得主:这种物质将成为能源革命核心2019-12-10 22:20
|
对中国锂电池崛起,诺奖得主吉野彰这样看2019-10-14 13:21
|
“锂电池先驱”吉野彰: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加剧电池挑战2017-12-28 15:19
|
吉野彰:车载锂电池和固态电解质将有作为2017-05-18 23: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