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工程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杨续来就动力
电池企业核心竞争力话题进行了现场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原先给咱们主委会报的名字是动源电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什么开始想做这样一个名字?因为这个问题经常被人问到。经常有人会问,国轩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或者你和其它企业的差别到底在哪里。所以,我们也总结一下,这之间的一些差别或自己的一些优劣势。
我从行业前景、市场竞争、国家发展三个方面给各位领导做一个分享。
首先行业前景这一块,从这六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其实这一块和上午行业里面很多领导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产业空间、行业利好、企业集中度,包括市场新进入者,还有技术的调整,还有行业监管这几块,做一个阐述。
从产业空间这一块来说,其实发布纯电动车技术路线图。2030年大于80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这个量其实已经达到了我们国内车辆保有量三分之一,这个市场空间是非常大的。从2015年、2016年、2017年这三年新能源汽车里面来说,这是一个爆发式增长。因为去年50.7万多的销售量,到目前预测是70万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9.8吧,然后从产量这一块来说,有40多万台。到年底70万台的量来说,还是有希望的。因为每年年底,后面四季度这一块,30万台应该是比较有希望的。反正65-70万台这个空间应该是有的。当然在论坛这一块,也传递出很多的利好,包括行业监管,启动中国进入燃油车的时间表等等这一系列。这个对行业来说,利好还是非常多的。同时从企业本身来说的话,国内动力能源的企业,我们应该说集中度非常高的。不管是从2015年的销售排名,2016年的销售排名,或者是到2017年(还没有结束这一年)。从前面来说,市场总的份额可以说有80%的市场份额,在前十名。那说明我们国内动力能源企业行业集中度是很高的,年突破量超过1G瓦时的,目前国内也只有五家企业。比亚迪、塞特、山萧、博轩、沃特码。尽管行业集中度非常高,但是这里面也体现出一点,国内新进入者也非常多,基本上是各行各业都开始说我可以做动力电池。目前从动力电池这个量来说的话,这几年可以制造动力电池的,说自己可以做动力电池的企业是非常多的。但是统计到2013-2017年,电池企业的数量,当然在2013年、2014年、2015年,不是公告的数量,而是行业统计的。2016年、2017年,应该是跟公告相关的,车进入公告这一块,是可以算的。
但是2017年到目前为止,前两天也跟刘秘书长也沟通了一下,大概不到80家动力电池企业,目前是在公告里面的。当然从整个市场的总量来说,肯定是超过80家的,应该在100多家,那这里面只有70几家在公告里面。但是从总的动力电池新进入者这一块来说,动力电池企业整个扩张是传统这一块企业的扩张。第二块消费类电池的转型,第三铅矾电池企业的转型。然后整车企业投资新建了电池企业,还有一些新型财团也来投入建动力电池。同时还有一些高管,尤其像传统电池企业的高管,他也出来做了一些动力电池企业。这样几类基本上把中国目前动力电池的行业做到现在一两百家的规模。现在有一些媒体,据统计来说,2017年我们全国动力电池,说未来产能规划超过10G的企业,这里面已经有三家企业说规模超过10G了。从总的规划产能,2017年初的时候,已经总的额度超过了700G瓦时。其实就算到2020年,销售额这一块来说的话,其实动力电池总量应该也只在120G左右的规模。为什么行业现在一直在说动力电池已经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从几个数据来看,确实有这样的问题。但是目前和各地方政府的投资,包括政绩是相关的。所以,对整个企业来说,挑战还是比较大的。这里面也存在一些将来大家也在担心劣币逐良币的可能,但是到后面来看,我们也会有一些总结吧。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鱼龙混杂的大环境。目前很多企业里面,很多技术人员要给领导不停的解释,充电10分钟跑1000公里的电池有没有,石墨烯电池到底是不是真的,经常需要解释这样的问题。其实这样的行业问题,已经出现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后面不需要更多解释这样的问题。这是纯属资本炒作的东西,可以忽略。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讲,石墨烯本身有它的优势,可以在电池里面用的。作为添加剂使用,对电池本身性能各方面是有利的,这是从新技术。
第二块政府的补贴政策,也是倒逼了动力电池能源密度大幅度提升。从原来大概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在客车这一块,能源密度是90瓦时每公斤左右的系统,今年一下子飚到130。乘用车从原来的80几瓦时每公斤,今年一下子最高的,当然最高的已经有D2这款车,能源密度已经干到150瓦时每公斤,效率干到75%。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些东西已经颠覆了大家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这一块的理解。当然出现了几个倾向,商用车系统要做到130,或者是以上,必须要走大型的,也就是说甚至100-200瓦时大型的。如果不走这条路线,是走不到这样的密度。这样就逼着小容量的电芯在商用车这一块做,就越来越难。这种政策的导向到底对不对,还得靠后面市场的检验。当然这里面能源密度的提升,使用大量的新辅材,同时对于客体、箱体这一块,长度肯定是减弱的。同时,乘用车的附件,那这一块的安全性,现在还没有整体显现出来。乘用车也是一样的问题,尤其说到现在的140瓦时每公斤,150瓦时每公斤的系统,那这样的系统,它的安全性,正常情况下报告各方面是可以的,到后面的性能怎么样,也有待市场整体方面的检验。那这里面,我想说技术本身它是有一定的壁垒,也是有一定的这种,也不能说叫天花板吧。那这里面不能完全一味追求的高能力密度往上冲,这种导向对与不对,整体来说有待市场检验。本身技术这一块的挑战也是越来越严峻。那同时行业监管这一块来说,也是越来越严。在今年9月25号和26号,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这一块,联盟也成立了。其实上午也提了,这里面提到动力电池五大任务这一块,不管从安全、技术、产业链、电池回收、行业监管都提了。
这里面想突出讲的,后面肯定是加强和突出动力电池的事中和事后监管。也就是说你只要是可以做动力电池,那都可以的。报公告,你只要进来。那后面,从整车的监管,或者从行业的监管来说,从安全、一致性核查这一块能过,那都可以做,那也没有问题。所以,就是放管结合,肯定是优化服务。这是从整个行业来说几个趋势。
那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这么大电池企业都在做,那市场竞争应该怎么做?那我这里也简单总结了两条。
第一:优化外部环境。
第二:提升自身的水平。
那这里面就涉及到我想说的核心竞争力,当然这个对与不对,也是仅供各位参考。优化外部环境,大家其实每个企业做下来都想生存,都想盈利。很多时候在比较的时候,面临的四个竞争者都不会少的。
1、同行业之间的竞争。
2、替代行业的竞争。
3、议价能力。
4、潜在的竞争者。
从同行的竞争来说,大家肯定会遇到。补贴,有的能做到,有的不能做到。那对整车企业肯定会优先选择,我做最高补贴的,冲着补贴这种方向来走。那做不到的,肯定从市场的选择或者市场的空间来说,就会比较少。替代行业的竞争,就像现在经常也会问到某某家电池也开始装车了,你们这种锂离子电池有没有生存空间,那这样一些问题经常会被问到。
议价能力,国内有的电池厂已经开始降价。这种打价格战来说,目前来说还不是最佳的时机。同时,最近几批公告已经有国外电池出现了。也就说明逐渐放开了对国外电池的限制,当然此前的时候,像日韩的这些电池1块钱1瓦时。那有些车厂就会直接问,日韩都有这样的价格,或者人家性能比你还好,你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高的价,那这个经常会被挑战的。同时还有一些潜在的竞争者,此前的车厂也提到了这个,尤其上午的长安也在提,目前很多整车厂也开始自建电池厂,或者和电池厂合作做相关的工作。那这个对于以前电池厂的企业,或者是相关的电池厂有没有生存的空间,或者又该怎么做,这也是大家都得考虑的。所以,前面两个一般总结来说应该是产品和质量相关的问题,后面两个属于商业模式的问题。不管是产品、质量,还是商业模式,可能是每家都要问到这样的问题。那外部是这样的环境,那我们要对外部的优化的话,本身产品是要提升的,对于外部的环境和商业模式这一块需要优化。那对于自身来说,这也是引用一下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张老师对核心竞争能力,他所总结的五条。1、偷不走。2、买不来。3、拆不开。4:带不走。5:溜不掉。
其实对于每家来说也是一样的,偷不走的可能是文化和品牌。那买不来,一般更多强调的是团队而不是个人。很多人认为买不来是人才,一个人不能撑起来一个公司或者是一个团队,更多是团队的力量会更大一点。拆不开这里讲的更多是资源,然后带不走是一个平台,溜不掉是一个创新或者是思维相关的东西。这样的总结对于每家来说都可以考虑,从整体或者自身发展这一块来说做一些总结。
那讲了这些,对于国轩这一块来说到底做了什么,我们这里也给诸位做一个报告。从国轩来说,其实准确来说,从先试先行。因为国内这一块来说,最早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行业,因为我们和安凯,后面也会说和安凯、江淮。2009年、2010年就和江淮在合肥的市场推广新能源汽车,这是国内最早一批做新能源汽车的。我们技术这一块,也是从技术驱动做了一些创新。产品是多元化的,同时我们重视制造,理念是合作共赢。
第一块是先行先试这一块,刚才也提到。我们在2010年的时候和安凯、江淮做了纯电动公交,所有的文献里可以查的,最早一批做新能源汽车商业化示范运营的单位,当时科技部的曹建林部长到合肥去剪彩的。同时,有了我们这些成绩之后,当时我们也是第一批试行城市,也是第一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当时也做了很多的工作。
当然在前年加拿大举行的EVS29,世界纯电动汽车的大会上,合肥是中国唯一一个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动汽车城市大奖。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大会也充分肯定了国轩、江淮、安凯在合肥这一块做的工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所做的贡献。同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我们只做动力电池。当然动力电池后面涉及的就是全产业链的,也就是说我们不涉及消费类电子的,或者是相关的这种产品。
在技术驱动这一块,目前拥有全球化的团队。目前研究院,合肥这个是最大的,总部也在这里,目前是有1000多人的研发团队。在上海有产品设计中心,在硅谷是电池管理系统。在美国的克利夫兰是一个电击液研发中心,同时在日本筑波建了一个阔台电池等等相关这一块的电池研发中心。在欧洲这一块,正在选址。所以目前整个研发团队有1000多人,在合肥这边有100多名博士和海归人员。目前,这几个国家级的研发平台,同时专利这一块也在700、800项吧。这个总量在国内的电池厂这一块还算可以的,同时我们还收了美国的一些专利,所以国外的专利已经超过100项了。
从创新这一块,我们是目前国内电池企业这一块,唯一一个承担两项新能源汽车国家重大专项的企业。第一个是310瓦时每公斤单体的电池企业,第二是唯一一个承担200瓦时每公斤,电池系统的企业。同时,电池这一块来说,310瓦时每公斤的单体,从0.1%到100%的区间,目前循环接近了500周。
从产品多元这一块,我们已经是积极在做零和三元整个体系在往前推的,从材料生产到我们的电池设计,到电池的仿真和整个单体的这种生产。同时在三元这一块,我们是软包和VDI,还有最小的48起钉这一块,在三元这一块都会有所涉及。同时,我们目前也有项目积极对接大众的MEB平台,这一块将来的空间应该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们在三元这一块整体的推进,在这几年来说应该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同时,我们在制造这一块,也是非常重视的。我们想说动力电池本身是制造业,不属于可以把电池做出来的,它是制造业。所以离开了制造,电池什么也不是。我们从自动化、信息化这一块,这几年在稳步和提升。同时,在规划这一块来说,我们从人员规划这一块也是非常清晰的。从2014年早期1G瓦时在600、700人的规模,目前已经逐步到2017年现在就是200人,到2018年我们逐步会建几条新的生产线,1G瓦时从人员这一块来说,会降到100人以下。从这个数据来说,我们从制造本身的一致性和产品性能提升这一块,在接下来几年的提升应该会是非常明显。
最后,在生态圈这一块来说,国轩这几年,尤其在上市之后,我们从生态圈这一块的搭建相对也是比较明显的。从前端材料这一块和山景、台宿等等这一块的合作,到电芯,然后到整车和北汽这方面的一些合作。再到后面的储能系统,和上海电气,包括和金泰集团在电池回收等等这一系列方面,我们总体是共建、共赢、共享、共生这样的模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