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期间,CNEV中国新能源汽车网针对新能源产业协同关系、近期热点话题“双积分政策”等问题采访了吴志新教授。
前新能源产业协同关系不太正常
吴志新教授谈到:“总体感觉目前新能源产业协同关系不是太正常,一个是原材料的供应,碳酸锂价格一下飙那么高。有材料专家认为,碳酸锂合理价格应该在3-5万元每吨,但是现在价格已经超过10万元每吨,其它的相关原材料也在企图涨价,原材料这种供应也不是一个常态;
第二个是
电池厂家和整车企业的关系,现在整车企业和
电池厂家没有达成互信联盟。整车企业大部分以电池价格作为选型的首要因素,整车企业未来到底要做什么样的车?是拿完三年的补贴不干了?还是计划长远干下去?大部分企业思路并不是很清晰坚定。大部分企业都希望把眼前的钱先挣着,到都没有补贴的时候再说。
这样的前提下电池产品鱼目混杂的情况就会比较多,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供应关系。七八年前上海通用汽车就组建了强大的动力电池研发部门,但他们并不是要自己做电池,是要做聪明的卖家,要跟电池供应商共同研发适合自己车型的电池,甚至在技术上帮助电池企业进步,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把电池做好,这才是正常的协同关系;无独有偶,宝马不是近期才关注CATL(宁德时代)的,而是几年前就和CATL共同在产线上改进质量。
现在很多整车企业,看谁的价格低、谁的财务政策好,就选谁的,这根本不是奔着长期合作去的,这样质量不是特别好的电池企业反倒暂时发展了。
未来如果我国电池企业不超过10家,产品相对集中,规格尺寸变得很少,那规模化效应就会显现出来,上游原材料企业与电池企业有序合作,那电池成本也就会快速降下来,这样才是良好的产业协作关系。”
传统燃油汽车油耗压力会越来越大
双积分政策总体来看是非常好的,刚刚开始推行燃油汽车积分办法,马上又要推行新能源汽车积分,时间相对稍微短了一点,至于是否延迟执行,议论传闻已有半年了。国外企业和合资企业压力相对会大一点,也有些提案写到工信部,甚至反应给国家副总理那里。政府也在讨论延迟,或者第一年积分不足,后面如有多的积分可以抵消,都提过相应的方案,具体如何执行还是要以相关部委政策为准。
双积分会给没有新能源产品的企业多少带来些影响,毕竟一款车从研发到上市周期非常长,甚至是三五年的时间。在国内很多企业产品研发周期没有这么长,胆子比较大,步子迈的比较快。相比外资企业还是比较谨慎,车辆没这么快就会随着政策推出来。当然积分政策还需要很多执行细则,积分交易平台还是要政府统筹引导比较好,也希望有多余积分的企业积极去交易,不要给自己留那么多后路,减轻了积分压力,就缺乏产品研发的动力。
目前虽然有新能源积分压力,但是传统燃油汽车油耗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从百公里油耗5升到4升,还有人传言要到3升,单纯从技术上提升有很大难度,还有就是提倡多生产小排量汽车,但是消费者又不认可,都喜欢开SUV油耗怎样降得下去?相信企业会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去应对,提早规划自己的产品,哪些车做插电的、哪些车做纯电动的、哪些车做纯燃油的。
我们的整车生产企业太多了
目前整车企业一千三四百家,专用车企业八九百家,我们的整车生产企业太多了。每一个企业除了靠合资以外,自己核心的东西都不强,未来一定会慢慢去整合,有的可能就会破产退出,减少整车企业数量。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误解,以为美国就三大汽车公司,其实美国的专用车企业很多,每家规模也不大,就是做特种专用车,每年几百台车就够了,只是国外没有统计罢了。
在中国专用车不是太多,而是不精,研发能力不强。在国外,中国的专用车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不高,卖的很贵,这也是比亚迪
电动车在国外能卖七八十万欧元的原因。只要我们用心做好专用车,一定能把外资企业PK下去,我们的人工相比欧美还是便宜很多。
另外我国汽车资质的管理也是有问题的,大家拿到资质是很光荣的事情,并且还很值钱,有点像以前各城市的出租车运营指标。如果有一天资质不值钱,再投入到汽车的企业就要好好计划了,现在很多有资质的僵尸企业,只要挂牌五六个亿都有人抢,未来希望企业准入管理能跟着产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