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来也没有抱有想法,让新能源汽车隔离、屏蔽国际竞争,甚至在一开始,我们就是以参与全球竞争为目标打造未来核心能力的。我们有思想准备。”10月9日,在北汽新能源创新发展成果汇报会上,当记者提及跨国公司加码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问题时,北汽新能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郑刚如是说。
郑刚表示,汽车产业从诞生之初,天然地就是一个全球化产业,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向来是在家门口迎接全球经济。从过去几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来看,在跨国公司政策、产品、技术、市场多方面准备不足的时候,中国政府超前筹划进行战略布局,给予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宝贵的发展时机,赢得了大约7、8年的发展窗口期。
如今,跨国车企认识到了电动化的趋势势不可挡,且发力中国市场。中国车企如何应对?郑刚说,应以平常心来看待国际竞争,全球化的浪潮谁也阻挡不了,跨国公司的新能源汽车进入中国是早晚的事情。具体措施上,第一,学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国际先进的资源来提升自身能力。第二,集中精力和优势资源,打造和积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传统汽车巨头与我们一样都缺乏先发优势,我们几乎在相距不远的起跑线上起跑,另外新能源汽车的外部化特征也让我们看到,未来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核心技术不再是为传统汽车公司内部所专有。如今,德国ABB三大汽车公司和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都要跑到硅谷去进行全面技术合作、去挖人才。为什么?新能源汽车的一些核心技术是在体系外。
郑刚建议,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重要的是用更加敏锐的视角和快捷的身手,去世界科技创新的高地,关注、挖掘,甚至是抢占一些关键的未来先导性的前瞻技术,同时与全球各个专业领域的专业公司和技术人才进行技术合作。
未来只有集成全球先进技术、集合全球先进人才,才有可能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郑刚强调,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工业40年发展历史说明了,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资源的产业是走不远的,缺乏可持续竞争能力。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有机会在核心技术上与跨国公司赛跑。北汽新能源有坚持长期持续投入的决心和自信心,打赢这场家门口的国际“战争”。
在当天举行的汇报会上,北汽新能源对外披露了一些数据:
在市场推广方面,其每年推向市场的纯电动汽车,从2012年的698辆上升到2016年的52187辆,5年间增幅接近74倍。截至2017年8月,北汽新能源总保有量已达12.4万辆,所有车型总行驶里程已超12.1亿公里。
在研发方面,截至2017年7月底,北汽新能源共申请专利221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53件。自2009年以来,累计承担国家级、北京市级科技项目51项,参与国标、行标、地标制定42项。2013年至2017年,其研发费用累计投入达36.2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平均为20.35%。研发团队占全体管理人员的45.1%,其中包括36名外籍专家。
在人才方面,公司总人数从2014年的483人增加到2017年7月的3229人,外籍高管从起初的2人增加到目前的12人。
在混改方面,2017年7月,北汽新能源引入央企、京津冀企业、地方企业、产业链伙伴四方投资,认购超过20亿股股份,募集资金111.18亿元,完成B轮增资。目前共计有33家股东,其中北汽集团等8家国有及国有控股股东合计持有67.55%股份,员工持股平台持有公司0.41%股份,23家社会资本股份合计持有32.04%股份。按照北汽新能源的计划,有望在2018年实现上市,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股。
在战略层面,北汽新能源梳理了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企业的2020战略目标,计划到2020年,产销量达65万辆,营业收入达600亿元,市值突破1000亿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