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行业内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打造一个电动车企业大概需要多少钱”。有一个声音是:“钱越多越好,最好有10亿美金”、“一定要自建工厂”。在这里我也想讲一下自己的几点认识,供大家讨论。
电动车代工是可行的
首先,我想说:“高品质”,的确是一辆肩负着出行使命的交通工具应该具备的最基本属性,而互联网行业的人进入汽车行业,首先要迈过的门槛也是这一点。但实现这一点,真的必须要自建工厂吗?我持保留意见。我认为电动汽车代工是可行的。
首先,电动汽车的风口让汽车行业的门槛大大降低。三电系统取代传统的内燃发动机,汽车所承载的零部件由几万个减少到几千个,从而,面对传统汽车行业掌握了近百年的技术核心,互联网企业都有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其次,戴了几十年“制造大国”帽子的中国拥有强健的制造“肌肉”,而创新研发“大脑”则能力低下,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愈加严峻。这一点,看看深圳迅速崛起的智能手机等一系列电子产品代工厂就可以感受到了。“只要你想的到,我就做得了。”汽车行业也是如此,先进的厂房和生产线一个又一个的拔地而起,但消费者喜闻乐见的自主产品却难寻其踪。中国缺的不是又一批新的汽车生产线,而是一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
最后,每个行业切入另一个行业时也必须认清自己的强项。在汽车这个领域,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都是稚嫩的,其强项还是在研发层面——即设计更人性化的产品,将车身生产委托给更具有机械工艺传承的传统车企,这样的结合才能发挥各自所长,更加有效地产生最终产品。在这一融合过程中,任意一方的盲目自信和不合理控制只会让短板愈加暴露,令自己裹足不前。
《中国制造2025》规划讲“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这里的融合既包括生产方式,也包括产品的研发及设计理念。融合的方式有很多种,再次踏上自建工厂的重资产路线,从主机厂挖来大批汽车工程人员是一种;而有效整合资源、利用好各自的平台优势、和主机厂共同进退也是一种。我的智车优行团队则选择后者。
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切记错位
“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但我们输了。”这句话已经被很多讨论行业转型的分析文章所引用。当诺基亚工程师还苦苦追寻品质如何细微提升时,用户已经开始发现并享受于手机拓展到生活圈中所带来的更多惊喜体验了。当用户对手机的定义不再只是一个通信工具时,诺基亚的核心能力和用户认可的核心价值就产生了错位。
汽车行业也是一样,近百年来,车企打破头竞争的动力性能因为新能源汽车产生了质的飞越。同时,对于整日困塞于街头巷尾的城市居民来说,澎湃的动力也早已不再是选择的首要选项。而时尚、好玩成为了更多年轻用户选车的首要考虑要素。特别是85后年轻人群,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让他们一日没有汽车是可以的,但是一日没有网络的确不行。
目前的大部分汽车,仍然只是承担了交通工具这一“唯一”属性,然后城市中就多了这样一幕幕既危险又无奈的画面:司机一手持手机,一手扶方向盘。从这一点而言,汽车,超越其交通工具这一“唯一”属性的时代已经到来,而与手机一样,智能终端——也将成为汽车另一个重要的属性,同时,像手机一样,逐渐成为用户认可的核心价值。
造电动车到底需要多少钱?
首先,对于微型车而言,2亿美元的预估足够让行业人呵呵。
同时,我从事智能硬件投资也有一些时间,秉承:“适合的时间需要适合的钱”这一理念。造车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正因如此,才需要分阶段融资,而不是一竿子路线。这样既不会辜负投资者的期望,又可以让公司最灵活高效地运转。
当然,就像文章一开始我说的一样,造一辆高品质、可靠的好车是每一个互联网团队进入汽车领域的敲门砖,面对这一门槛,智车优行团队选择尊重、高效融合传统汽车企业在机械工艺上的积淀,依靠代工的方式进行生产。同时,我们会在年轻用户所认可的核心价值上发力,在互联网移动体验的优化上进一步提升自我的核心实力。这也就是我常说的:敬畏传统、大胆创新的含义。
让每一次出行不仅只是出行。让每一次出行都变成美好的记忆。
这,是我们一个互联网造车团队的美好愿景。时间留不住,我们选择一步一步坚定的走。
以上观点仅是我对最近热门话题的一些想法,欢迎讨论交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