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工信部网站发布《关于2016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初步审核情况的公示》。从公示可发现,50款共涉及8978辆新能源汽车因多种原因将取消补贴或削减补贴,涉及资金约5.5亿元,其中包括上汽、东风、比亚迪、江淮、奇瑞、沃尔沃等车企。
对此,部分企业表示主要是由于提交申报材料时出现失误,包括参数与格式填写错误等,而非产品质量问题。尽管如此,从公示透露的信息中不难察觉出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发放的严肃和慎重。补贴新政实施已近半年,政府对发放补贴的审核与监督力度始终没有松懈。
几天之后,一份来自财政部的《对于报送2015年度新能源汽车闲置车辆情形的通知》流出,通知要求各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牵头部门抓紧组织对认定为闲置情况的车辆运行情况进行核查确认,于5月31日前把申请材料报送至四部委。
接连两份文件,不仅对2016年度补贴申报工作进行严格审核,而且还追溯至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2015年,专门针对闲置车辆问题进行核查,因为在很大程度上闲置车辆意味着存在骗补嫌疑。种种迹象表明,如今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想领取补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公示中归纳未获得补贴的原因,主要有:申报车辆的零部件参数(包括
电池型号、
电池单体、电池成箱型号、电池组总能量、电机额定功率、电机型号等)与公告参数不一致;申报车辆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如电池、电池组、电机生产企业)与公告参数不一致;申报车辆未入推广目录;非私人购买运输类车型累计行驶里程未达到3万公里;纯电动乘用车充电一次能够行驶的里程不符合国家补贴的要求。
如果说申报车辆未纳入推广目录这一原因,或许与申报时间等客观因素有关系,那么申报车辆零部件参数与公告参数不一致,从本质上讲涉及到技术层面,事关汽车产品本身的质量好坏。此番公示出不符合公告参数的相关车型,实乃是对去年不合格产品进行的又一次清理。同样,零部件生产企业与公告参数不一致,也暗藏猫腻。而对纯电动乘用车续驶里程的最低要求,也是基于产品质量的一个硬性要求。
除此之外,累计行驶里程未达到3万公里这一指标,近段时间在业内引起诸多议论。支持者认为,惟有达到3万公里行驶里程,才能够证明车辆没有“闲置”嫌疑;反对者认为,在充电设施尚未普及、新能源汽车使用率低的情况下,3万公里指标要求过于严苛,同时由于是事后才提供补贴,这就给企业带来了无形的资金周转压力。
笔者以为,在“3万公里”指标已成定论的形势下,车企要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趟出一条“血路”,就必须重视公示内容,从中分析错失补贴的原因,按照要求对电池能量密度、续驶里程、性能水平等参数进行严格把关,生产出既符合安全条件又满足补贴标准的合格产品。
不仅如此,车企还需打消蒙混过关的念头。尽管四部委已经对2015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补助资金基本进行了清算,但对出售企业是关联单位而非终端用户且闲置的车辆并未清算,此外,对出售企业是非关联单位而非终端用户且闲置的车辆按补贴额度的50%清算。近日,广东省发改委还成为了地方排查闲置车辆工作的急先锋,此前试图通过自产自销、“左手倒右手”等方式领取补贴的行为,或将在不久之后以“违规谋补”的“罪名”失去补贴资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