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深度:固态电池产业链演进方向,及最新国内产业化进展

时间:2023-11-08 09:33来源:银创智库 作者:综合报道
点击:
导读:

面对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等的需求,市场迫切需要支持发展高安全性、长寿命和高比能量的化学储能技术,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工作温度范围广的优势在这些需求下尤为突出。

固态电池正负极和电解质材料技术迭代路线已较为明确。电解质短期从液态电解质转向固液混合电解质,长期向固态电解质发展。固态电解质又分为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三种技术路线。负极由石墨材料向理论比容量更高、工作电压更低的硅基材料发展,长期来看锂金属由于具有最低的电化学势更具发展潜力。正极短期内将沿用传统锂电池正极材料,长期为了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以及工作电位,高镍层状氧化物以及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将是发展方向。

各企业持续加码固态电池相关布局,推动产业化进程。在国家鼓励发展固态电池的背景下,各企业纷纷投入研发并布局相关产能。赣锋锂业 20 GWh 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项目于 2022 年开工;卫蓝新能源于2022 年 11 月完成了车规级固态动力电芯产业化工程项目厂房建设及产线投建;辉能科技计划在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新建一座电池工厂,预计 2026 年开始生产。

1 固态电池:产业链演进方向

固态电池相比液态电池的多种优点,为锂电池产业向其发展奠定基础。面对新能源储能和智能电网等的需求,市场迫切需要支持发展高安全性、长寿命和高比能量的化学储能技术。例如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可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高安全性可以消除消费者相关顾虑,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工作温度范围广的电池可以适应更复杂的气候条件从而扩展市场需求。固态电池可以充分满足这些需求,发展前景广阔。

图片

1.1 电解质 

固态电池从液态电解质先转向固液混合电解质,再向固态电解质发展。液态电池的液态电解质已经不能兼容更高能量密度的负极材料例如金属锂与更高电压的正极材料。因此短期内半固态电池/准固态电池的前景更加广阔,即采用固液混合形态的电解质。长期来看,为了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需采用固态电解质完全替代液态电解质,即向全固态电池发展。固态电解质可以满足诸多条件,包括高离子导率、宽电化学窗口、高锂离子选择性(即高锂离子迁移率)、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

图片

目前研发的固态电解质主要分为三种:氧化物电解质、硫化物电解质、聚合物电解质。氧化物电解质材料具有安全性能高、稳定性良好、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点,主要包括 NASICON 型结构氧化物电解质、石榴石结构氧化物电解质和钙钛矿结构氧化物电解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在室温下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范围从 10^-4 到 10^-2S/cm。同时,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具有可忽略的电子电导率和良好的力学性能,从而优化全固态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其中 Li2S-P2S5的主要原料为硫化锂与硫化磷。相较于无机固体电解质,溶解锂盐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具有柔韧性好、质量轻、成本低以及易于加工等优势。

1.2.负极 

锂电池负极中短期由石墨材料向硅基材料发展,长期转向锂金属。目前商业化应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采用石墨,其比容量仅有 372 mAh/g,与之相比,硅基材料具有目前最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 mAh/g),合适的工作电压(<0.4 V),分为硅碳与硅氧两 8 种技术路线;金属锂负极材料的比容量高达3860 mAh/g,其拥有最低的电化学势(-3.04V),对应正极材料的选择也更广泛。由于锂金属负极的安全性问题仍没有解决,目前的发展趋势以硅基材料为主,即硅基负极率先应用在半固态/准固态电池上,全固态电池向锂金属负极过渡。

图片

固态电解质与负极存在固-固界面问题。无论采用何种固体电解质,由此带来的界面问题对于电池性能的影响都至关重要。固态电池负极,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接触由固-液面接触变为固-固点接触,由于固相无润湿性,因此固-固界面将形成更高的界面电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不同的固态电解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氧化物电解质使用熔融锂配合湿磨法或泡沫铜处理固-固界面问题。一般情况下经过高温烧结之后的陶瓷片表面含有 Li2CO3杂质层,对熔融锂的浸润性较差。使用湿磨法将 Li2CO3杂质打磨掉,露出纯相 Li7La3Zr2O12(LLZO)电解质表面,用熔融锂接触角实验来说明金属锂与 LLZO 陶瓷片的相容性,其熔融锂接触角由原来的140°减小到 95°,明显改善了对锂的浸润性。此外,氧化后的泡沫铜具有浸润熔融锂的性质,将一片特定形状的泡沫铜氧化后置于陶瓷片上,熔融锂会沿着泡沫铜的形状浸润整个泡沫铜孔道和泡沫铜与 LLZO 电解质之间的界面,取下泡沫铜后熔融锂依旧浸润在陶瓷电解质表面。

对于硫化物电解质以及聚合物电解质,采用置入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层方法。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层(SEI)具有良好的电子绝缘性和较低的离子迁移激活能,能够有效的降低电解质和锂金属的界面反应,促进锂金属的均匀沉积,起到保护固态电解质/锂金属界面层的作用。通过有无 SEI 膜的固态电池实验中可以得出,均匀的 Li 沉积和稳定的 Li 对称循环性能与所构筑的人工 SEI 保护层的存在密切的关系。

1.3.正极 

固态电池正极材料与传统锂电池兼容。短期来看,固态电池正极仍将使用钴酸锂、锰酸锂、镍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正极材料。长期来看,为了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以及工作电位,高镍层状氧化物以及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将是发展方向。

富锂锰基凭借其最高的理论比容量以及宽电压窗口成为前景广阔的正极材料。其由锂、钴、镍、锰、铁等元素组成,从结构上看,富锂锰基材料含有层状 Li2MnO3 和 LiMnO2 两种组分。在长期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保持结构稳定性是实现高性能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关键策略。此外,必须抑制氧损失,并防止元素分离,同时尽量减少结构缺陷的出现,如纳米孔、裂纹、位错等。

图片

目前正极材料在固态电池的应用中还存在体积效应以及生成复杂界面膜等诸多问题。首先是体积效应,在正极活性材料脱锂或嵌锂过程中,其晶胞参数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缩小或扩大,造成材料颗粒体积形变。由于固态电解质与电极颗粒为刚性接触,循环过程中容易造成电极颗粒之间以及电极颗粒与电解质接触变差,或应力积累造成电解质力学性能失效,进而导致电池电化学性能的衰减。目前在固态电池中常用的正极材料随着电池充电/放电的进行都存在明显的体积形变。其次,固体电解质还会在与正极接触的界面处反应生成复杂的界面膜,增加电荷转移阻抗。

为了解决体积效应,需要施加外部压力增加各种成分间的接触。此外开发具有更高延展性的固态电解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电极的可逆体积变化,降低体积效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图片

为了解决界面膜问题需要对正极侧进行界面修饰,引入界面改性层。在生产工艺方面,溶胶-凝胶、喷涂等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均匀的界面改性层,有效地减轻界面处的副反应。然而,过于复杂的操作和高昂的生产成本是其大规模生产的实际障碍。同时,简单的机械搅拌虽然不能提供理想的保护层,但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界面的稳定性,而且该方法制备简单、成本低廉,是界面改性的一种替代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图片

2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

2.1 各个国家固态电池布局进展 

2021 年以来,多家跨国企业在宣布电动汽车发展规划时,均提及了对于电池行业的布局。多家企业已经制定了固态电池商业规划,并开展相关业务布局。

不同车企布局固态电池的方式存在差异,目前的主要形式包括自己研发和对外投资两种。车企自研固态电池的代表性企业主要包括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企业;欧洲及美国车企则通过投资头部初创企业的方式来进行相关业务布局;中国则是以动力电池企业为主力加大动力电池的研发。

日本方面,尽管日本车企目前在纯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较为迟缓,但均极为重视下一代固态电池的开发和商业化。丰田计划在 2025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规模量产,首先搭载在混动车型上;到 2030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持续的、稳定的量产。日产汽车则计划到 2028 年推出搭载独创全固态电池的电动车型,并计划 2024 年在日本横滨建造试点工厂。

欧美方面,欧洲及美国车企则通过投资头部初创企业的方式来进行相关业务布局,并持续加码投资。早在 2018 年,大众汽车集团就投资了美国固态电池公司 Quantum Scape1 亿美元,并开展合作,2020 年追加 2 亿美元投资。该公司于 2020 年 9 月上市,大众持有其 A 类股票 31.05%。通用汽车则在 2018 年参与了美国固态电池公司 Solid Energy Systems(SES)的 B 轮融资。2021 年 4月,SES 完成了 1.39 亿美元的 D 轮融资,由通用汽车领投。2021 年 5 月,宝马集团和福特汽车则宣布联合向固态电池初创企业 Solid Power 投资 1.39 亿美元;2021年12月,戴姆勒和Stellantis表示将对固态电池制造商Factorial Energy进行战略投资,并与其展开业务合作。

韩国方面,现代汽车则除了在 2018 年与三星 SDI 联合投资 Solid Power 之外,还在 2021 年投资了与通用汽车关系密切的 SES。

中国方面,上汽集团与 Quantum Scape、Solid Energy、清陶等固态电池初创企业开展了战略合作;赣锋锂业已经开发出长续航纯电动汽车应用的高安全高比能固液混合动力锂电池;宁德时代发布半固态电池——凝聚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高达 500Wh/kg;长城汽车旗下的蜂巢能源也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固态电池技术发展规划。从量产时间表来看,除了上汽称其将在 2025 年投产固态电池之外,国内暂未有其他车企给出固态电池商业化的明确时间节点。跨国车企方面,大部分则提出在 2025 年左右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原型车或者实现小规模生产,2030 年左右实现产业化应用。近期来看,蔚来已推出搭载半固态电池的ES6 车型, 于 2023 年 5 月上市;2023 年 6 月,新型电解质材料生产商蓝固(常州)新能源有限公司宣布公司近期完成超亿元 A+轮融资,该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产线建设、技术研发等;2023 年 7 月,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亿元 Pre-B 轮融资。

图片

我国近几年不断推出政策鼓励固态电池行业发展与创新,助力其产业化。《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中和工作的意见》等产业政策为固态电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

图片

2.2 固态电池市场空间与产业化瓶颈 

2.2.1 固态电池市场空间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30 年中国固态电池市场空间将达 200 亿元,出货量将达 251.1GWh。近几年国家不断重视固态电池行业的发展,各大高校单位已开始对固态电池进行研发。尽管目前我国固态电池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固态电池有望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图片

2.2.2 固态电池产业化瓶颈 

固态各电解质的和正负极材料技术路线都有相应的基础缺点需要解决。硫化物电解质空气稳定性差,当其暴露于空气中就会产生有毒气体,同时伴随着电解质结构的破坏和电化学性能的衰减,硫化物电解质的合成、储存、运输和后处理过程需要严重依赖惰性气体或干燥室。聚合物电解质在室温条件下,离子电导率较低,使得聚合物固态电池充电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完成,极大地限制了其商业化。大多数氧化物电解质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和更好的氧化稳定性,但为了保证刚性氧化物电解质与阴极材料的界面良好接触,往往需要高温烧结,否则会导致严重的界面化学副反应。此外,有些氧化物电解质还存在锂枝晶生长问题。

硅基材料中的硅氧材料的导电性差以及在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剧烈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硅碳负极进行脱嵌锂反应时会发生严重的体积效应,以及纳米化硅材料制备时的合成步骤通常较为复杂,难以进行商业化应用。金属锂负极仍未能解决安全性问题。富锂锰基材料在高电压状态下氧的不可逆释放,以及氧释放导致的层状结构向尖晶石结构的转变限制了其商业化进程。

当前半固态电池成本远高于商用化的液态电池成本。根据产业调研和测算,以NCM811 液态电芯和 NCM811 半固态电芯为例,半固态电芯成本相比液态电芯成本增加约 80%。其中,固态电解质成本是主要新增成本,也是半固态电池中的主要成本,占比约 50%。以氧化物固态电解质锂镧锆钛氧(LLZTO)为例,1Gwh半固态电池 LLZTO 的用量约为 43 吨,每吨 LLZTO 成本为 32.82 万元。由于电解质材料变化、生产工艺改变、产品质量控制经验不足导致的工程验证周期长等因素,都会使得全固态电池比半固态电池成本更高。

图片

产业链方面,目前固态电池仍处于研发阶段,未有相应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由于上游原材料需求改变、生产制造工艺改变、电极和电解质相关技术需要重新研发等原因,固态电池产业链仍需不断完善。

2.3 各重点企业固态电池布局进展 

在国家鼓励发展固态电池的背景下,各企业纷纷投入研发并布局相关产能。近年来各企业优化材料、提高电池的设计和工程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相关企业有赣锋锂业、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国轩高科、孚能科技、辉能科技、QuantumScape、天目先导、当升科技。

2.3.1 赣锋锂业 

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0 年,业务贯穿资源开采、提炼加工、电池制造回收全产业链。

公司积极参与全球前沿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研发。目前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包括自主开发的长续航纯电动汽车应用的高安全高比能固液混合动力锂电池。公司联合上游电池材料、生产设备供应厂商,下游新能源汽车厂商以及高等院校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实现高比能固液混合锂动力电池的开发、装车应用及产业化目标。同时,公司在高安全长循环新型磷酸铁锂电池体系技术、主动均衡 BMS 模组技术、高电压平台聚合物快充技术、TWS 蓝牙耳机专用高容量扣式电池、固体电解质隔膜及全固态电池体系开发等方面,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图片

2022 年赣锋锂电全年已实现超 6GWh 动力/储能出货量,储能电池业务已成为赣锋锂电最重要的电池业务之一。在产能建设方面,重庆赣锋 20GWh 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项目也迎来开工,公司希望将其打造为全国最大的固态电池生产基地。新余动力电池二期年产 10GWh 新型锂电池项目在建项目亦在规划进一步的产能提升,预计 2023 年最高将达到 12GWh 年化产能。

图片

2.3.2 清陶能源 

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6 年,由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团队领衔创办。公司是全球固态锂电池产业化的领跑者,率先建成投产了固态动力锂电池规模化量产线。

清陶固态锂电池解决了锂电池的安全问题,具有能量密度高、耐高温、长寿命、可柔性化等优点,已在新能源汽车、特种储能等领域成功应用。清陶构建了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体系,已申请国家专利 500 多项,其中一半是发明专利,获得授权的有 300 多项。

图片

清陶能源持续完善产业布局。公司现已建成“新能源材料—固态锂电池—自动化装备—锂电池资源综合利用—科研成果孵化—产业投资”的完整产业生态链,与多家主流车企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上汽集团分别于 2020 年和 2022年通过基金方式参与投资清陶能源,2023 年上汽集团拟通过嘉兴创颀与嘉兴颀骏一号向清陶能源追加投资不超过人民币 27 亿元。此外,上汽集团还与清陶能源共同设立固态电池联合实验室,推动固态电池材料、电芯与系统的联合开发,加快推进固态电池产品的量产装车。

2.3.3 卫蓝新能源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6 年。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全固态锂电池研发与生产、拥有系列核心专利与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泓、原北汽新能源总工俞会根共同发起创办,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固态电池技术的唯一产业化平台。

公司融合了电池材料、电芯、系统等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聚焦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高功率、宽温区、长寿命的全固态电池产品。公司目前的产品主要有锂离子电芯与固态电池模组,通过原始创新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应用覆盖新能源车船、规模储能等行业领域。

图片

公司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在北京房山、江苏溧阳、浙江湖州和山东淄博拥有 4 大生产基地。2019 年 3 月,固态电池一期项目奠基,项目总投资 5 亿元,一期项目投资 1.8 亿元。项目计划于 2020 年 3 月投产,建成后预计形成年产 1亿瓦时固态电池的生产规模。2021 年 12 月,恩捷、北京卫蓝、天目先导携手共建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项目,总投资 13 亿元。2022 年 2 月,北京卫蓝 100GWH固态钾电池项目开工,总投资 400 亿元。其中,一期投资 102 亿元,占地 550亩,年产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和全固态电池 20GWH。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2022 年 11 月,湖州基地车规级固态动力电芯产业化工程项目完成了基地厂房建设及产线投建。

2.3.4 国轩高科 

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6 年 5 月,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之一。公司主要产品为磷酸铁锂材料及电芯、三元材料及电芯、动力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及储能型电池组。产品广泛应用于纯电动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轻型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时为储能电站、通讯基站等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目前已推出半固态电池产品。公司生产的高安全半固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 360Wh/kg,续航里程超过 1000km,匹配客户需求预计 2023 年批量交付。此外,400Wh/kg 的三元半固态电池目前在实验室已有原型样品,预计 2025年后将生产出能量密度超过 800Wh/L、超过 400Wh/kg、循环 800 次的全固态电池。

2.3.5 孚能科技 

孚能科技成立于 2009 年,前身为孚能有限。孚能科技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整体技术方案的提供商,也是高性能动力电池系统的生产商。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新能源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整车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为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提供动力电池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成为全球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之一。

图片

公司已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第一代半固态电池的量产,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使电池产品同时实现了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快速充电和长循环;在保证产品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前提下,产品充电时间由之前的 42min 缩短到 18min(充 70%电量),产品的功率特性与循环寿命(>3000 次)表现优异。

2.3.6 辉能科技 

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roLogium Technology)成立于 2006 年,是一家能源创新公司。公司专注于固态电池的研究、开发和制造,为消费市场的电动汽车和工业应用提供下一代电池解决方案。

图片

公司计划在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新建一座固态电池工厂。公司希望在 2026年底开始生产,项目总投资额预计 52 亿欧元,并在几年内拥有 3000 名员工后逐步扩大。

2.3.7 QuantumScape(美股) 

QuantumScape 公司成立于 2010 年,一直专注于开发固态电池并设计可扩展的制造工艺,以将其电池技术商业化并用于汽车行业。通过“无阳极”设计,QuantumScape 固态锂金属电池的设计比目前的常规锂离子电池技术更安全,并提供更快的充电时间和更长的循环寿命。

图片

2021 年 7 月,QuantumScape 开始测试十层电池,取代了之前的单层和四层电池。QuantumScape 发布的数据显示,其固态锂金属电池在 15 分钟的快速充电 400 次循环后仍保留了超过 80%的初始能量。根据官方的消息,现在已经完成了 500 次循环的最新技术突破。

2.3.8 天目先导 

公司成立于 2017 年,是一家专注于锂离子电池高端纳米硅基负极、固态电解质、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可定制化石墨负极等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科研团队自 1996 年起在国际上率先开展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的开发和早期专利布局,经过二十多年持续科研积累,攻克了一系列技术和工程化难题,最终在天目先导成功实现规模化量产。

图片

公司重视研发创新和知识产权。截至目前公司拥有纳米硅基负极、固态电解质、硬碳负极、石墨等材料核心专利群 200 余篇,包含 pct 专利 17 篇。公司立志成为全球范围内具备强大核心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卓越电池材料平台企业。

图片

公司产能不断扩张。公司于 2022 年 2 月启动溧阳总部基地产能扩建工作,新基地占地约 200 余亩,完全投产后产能可达 86000 吨/年;2022 年底公司又分别在河南许昌、四川成都积极布局新一代硅基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公司目前实际产能已达 45000 吨/年,其中硅基负极材料产能 12000 吨/年、硬碳负极材料产能 10000 吨/年、固态电解质产能 3000 吨/年、可定制化石墨负极材料产能 20000吨/年。

2.3.9 当升科技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起源于中央企业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个课题组。公司于 2010 年在创业板上市,是首家以锂电正极材料为主营业务上市的中国企业。公司正极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小型、储能三大领域。

公司对前瞻性电池体系的技术发展保持密切跟踪,在固态锂电正极材料领域加强了战略布局,产品已实现装车。公司已率先与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业内领先电池供应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实现固态锂电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和批量供货。公司将与固态电池头部企业在固态及半固态电池技术开发、固态锂电正极材料产品供货、全球产能布局、金融及资本合作等方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图片

2.3.10 上海洗霸 

公司主营业务为水处理服务,是以化学技术为基础,以定制化的复配水处理特种化学品(国内行业常称为水处理药剂,国际上通常称为水处理特种化学品)为手段,辅以定制化的水处理设备,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水处理服务。公司于 1994 年 7 月成立,并于 2017 年 6 月 1 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简称上海洗霸,股票代码 603200。

公司联合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固态电解质研发和产业化。公司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张涛研究员团队联合成立了“固态电池先进材料联合创新实验室”,并利用已受让的固态电池粉体先进材料及电芯制造领域相关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等先进技术,推进固态电池粉体先进材料工业化标准线设计及试产工作。目前公司在固态电解质领域已获授权专利 2 项,均为发明专利,另有 3 项专利正在申请。此外,公司基于研发的进展和经验的积累,有多项专利技术在筹备申请中。

公司氧化物路线固态电解质材料性能指标领先行业,并计划利用自有资金投建产能为 50 吨/年的量产线。依托张涛研究员团队的研发,公司的氧化物路线固态电解质材料较国内同类产品具有室温离子电导率更高、产品粒径更小的优势,其中离子电导率达到了 1.52×10-3 S/cm,粉体粒径为 197nm,浆料粒径为 143nm。公司现有固态电解质产能 1 吨/年,目前已实现 5um、3um、500nm 和200nm 粒径产品的生产,正在推进 100nm 级产品开发进程和水性油性产品的研究。同时,单批次无杂相产品已由首釜 3kg 级提升至 5kg 级,正在推进 10kg 级的试产。后续公司计划用自有资金投建 50 吨固态电解质量产线。保守规划,固态电解质量产线建设期预计 2 年,进入运营期后固态电解质产能在第 1-4 年分别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 10%、20%、30%和 60%,第五年开始完全达产,达产后将新增 50 吨/年固态电解质产能,预计每年将贡献 1.5 亿元左右营收。

图片

2.3.11 其他固态电池产业链上游布局企业 

金龙羽、东方锆业、三祥新材等企业均在产业链上游进行了布局。金龙羽公司半固态电芯、固态电解质已进入中试试验,固态电解质已出样品,进入内部评测阶段;硅碳负极材料进入小试阶段,已出样品,进入内部评测阶段。东方锆业成立专门的技术研发小组,持续加大应用于固态电池电解质的二氧化锆产品的技术研发和投入,相关研究有新能源材料用的高活性纳米氧化锆技术研究等。三祥新材在辽宁朝阳分期建设 10 万吨氧氯化锆项目(一期 2 万吨)建成投产。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锂电池 固态电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