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池跌破成本线,行业大逃杀开启!

时间:2023-08-18 08:34来源:36碳 作者:王方玉 苏建勋
点击:
      “储能锂电池市场正式进入0.5元/Wh时代。”近日,储能电池厂商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在一次公开会议上官宣了降价的消息,向本就不平静的市场投掷了一颗炸弹。
 
       楚能宣布,到今年底280Ah储能锂电池将以不超过0.5元/Wh的价格(不含税)销售,且该价格不受上游碳酸锂价格波动的影响。
 
      “楚能这是要卷死同行的节奏。”一位储能电池厂商的销售经理告诉36碳,0.5元/Wh的不含税价格对于部分电池厂来说是亏本的。
 
       鑫逻锂电储能研究员徐宇琳告诉36碳,国内电池厂商盲目地扩张导致储能电池产能供应过剩,当下储能电池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像楚能这种新锐玩家只能通过降价来抢占市场。
 
       36碳了解到,楚能的0.5元/Wh虽然是到年底的“远期”价格,但在主流电池厂中是几乎最低的,相比目前市场价格降幅达6%,降低了约0.05元/Wh。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楚能降价计划的催化下,该销售经理表示,目前市场上多家头部电池厂商已经先行一步,以0.5元/Wh(折合含税价格0.565元/Wh)开始销售。而且采购量大的话,还能再打折扣。显然,楚能降价的举措已经扰动了整个储能电池市场。
 
      “2023年是新增电池产能开始释放的元年。”该销售经理表示,“目前市场上储能电芯的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战已经在路上了。”
 
储能电池产能也过剩了
 
       碳酸锂是电池的核心原材料,占了电池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但0.5元/Wh的电池售价并没有对应的碳酸锂价格作为支撑。
 
       今年4月份碳酸锂现货价格跌至16万元/吨时,国内储能电池的成交价还高于0.6元/Wh;但如今碳酸锂现货价格仍高于20万/吨,但电池成交价格已经跌破0.6元/Wh,二三线厂商的成交价已降至0.565元/Wh左右。
 
       上述销售经理告诉36碳,电池厂商的BOM(物料清单)成本是刚性的。0.5元/Wh的电池售价,对应的碳酸锂价格要降到15万元/吨左右。但当前市场上碳酸锂现货价格高于20万元/吨。也就是说,如果厂商没有掌握上游锂资源,成本控制能力不够强的话,那么0.5元/Wh的售价就是亏本的。
2023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排名
 
       之所以选择亏本甩卖,归根到底是受失衡的储能电池供需关系影响。
 
       今年以来,尽管国内外储能市场的装机量都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但储能电池的产能增幅更大,从而造成了储能电池产能的阶段性供应过剩。
 
      “市场需求赶不上扩产的速度,今年有新增产能的厂商,销售压力都比较大。”该销售经理表示。
 
       过剩的一个直观的表现是,目前国内电池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不高。机构GGII的数据显示,由于行业扩产积极,当前国内储能电池产能已超200GWh,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8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50%,其中户储电池产能利用率连3成都不到。
 
       储能电池厂商庞大的产能想要消化,降价就成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今年4月,科士达产品总监黎志荣就曾在接受36碳采访时表示,今年储能电池厂商将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在产能过剩状态下,行业内可能会“磕价格”。
 
       尤其是对以楚能为代表的新锐厂家来说,在品牌知名度、技术积累等不及传统龙头企业的情况下,在下游客户环节的接受度不高。它们面临着更大的出货压力,也因此容易成为“打响降价第一枪”的角色。
 
       当前,下游客户对储能电池的品质要求越来越严苛,产品力未经市场充分验证的新锐企业处于劣势。今年4月,下游业主中国华电就在一份标书中明确竞标的储能集成商应选用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或同等水平其他品牌的储能电池。
 
       但从价格上来说,一位储能集成商高管告诉36碳,目前市场上一线和三线电池厂商的售价仅有不到10%、约0.05元/Wh的价差,二三线厂商间的则要更小。
 
       急于占领市场的新锐玩家们被动选择“打响降价第一枪”。但这很有可能像楚能的降价一样引发连锁反应,为储能电池市场的价格战点燃引线。
 
储能电池,比动力电池更卷
 
       过去一段时间,储能市场是动力电池过剩产能的一个重要去处。以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为代表,动力电池厂商普遍布局储能电池,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储能业务也一度为电池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回报。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收入2020年时仅有19.43亿元,到2022年就已增长至449.8亿元,三年间翻了20多倍。去年10月,另一家头部储能电池厂商亿纬锂能曾在机构电话会议中表示,其储能在手订单远远超过公司可以实现销售的产能,面临资源分配或者产能分配的难题。
 
       但如今储能电池市场已迅速从产能紧缺切换到了产能过剩,且竞争比动力电池更加内卷。
 
       过去两年,储能电池赛道涌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各路玩家,觊觎储能这一万亿市场的红利,一些从来没有电池制造经验的企业也频频跨界布局。
 
       机构GGII将储能电池市场的玩家简单分为了四大类,一类是上述的动力电池企业杀入“储能电池赛道”。两者在制造工艺上有着相似之处;第二类是光伏玩家跨界入局造储能电池,如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阿特斯、协鑫集团等。第三类是新崛起的储能电池“新势力”企业,包含了海辰储能、宝丰集团、楚能新能源、盛虹动能、三一锂能等,其中不少都是有实力的产业集团从其他能源赛道跨界而来;
 
       第四类则是一些储能电池领域的“老兵”,它们较早入局储能领域,并逐渐将储能电池上升为主营业务,如南都电源、鹏辉能源、海基新能源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徐宇琳表示,储能电池采用磷酸铁锂路线,相比动力电池的技术门槛更低。因此一些没有经验的新玩家可以更容易地切入这一赛道。
 
       门槛低的一个突出表现是,目前国内不少储能系统集成商都在向上游延伸布局储能电池,包括了天合储能、晶科储能、派能科技等,甚至如中宏科创、思格新能源等储能创业公司也开始自产电池。但在新能源车领域,虽然车企们更加财大气粗,但却鲜少介入到上游电池生产环节。
 
       四面八方的新玩家不断涌入,老玩家们的产能还在不断扩张。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市场洗牌的风险也在酝酿。
       
       今年7月,GGII曾在报告中警示,储能电池市场的集中度正在扩大,三、四线和新进入企业可能会被边缘化。海辰储能的联合创始人王鹏程今年也多次强调一个观点:未来三年是储能行业的“生死卡位赛”。
 
       不过,作为一个有着潜在万亿级市场空间的新兴赛道,储能市场仍在快速成长当中,且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今年上半年国内新型储能(主要是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的新增装机量接近过去10年装机量的总和。
 
       快速扩容的储能市场或许可以消化掉激增的电池产能,或者至少可以为电池企业提供一定的“安全垫”。这种阶段性过剩与传统产业、夕阳产业的产能过剩在本质上有很大不同。
 
       当下仍有不少新玩家正在快马加鞭布局储能电池市场,它们对于储能市场的信心多过于对产能过剩的担忧,仍忙着扩张产能和招聘员工,甚至不惜重金从竞对企业那里“挖角”人才。
 
      “储能市场正处在投入期,现在还不是追求利润的时候。”一位储能企业高管告诉36碳,新能源的下半场是储能,未来行业格局稳定后利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当务之急是尽快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储能电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