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日前出台《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强化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有力有效政策供给,打造氢能全产业链生态,全面推进氢能强省建设。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除湖北外,山东、河南、上海等地此前已陆续发布氢能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氢能建设。
扶持产业各环节
氢能产业涉及“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在湖北省此次出台的12条措施中,针对产业堵点痛点,湖北省通过多种渠道对氢能产业的重点环节给予支持。比如在支持产业投资方面,对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新引进氢能产业项目,按建设有效期内企业实施该项目银行贷款实际支付利息的50%予以贴息,单个项目年度贴息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可连续贴息3年。对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氢能产业技改投资项目,按照项目生产性设备投资的8%予以支持,单个项目补助金额最低100万元,最高10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此次还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氢能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对氢能领域获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单位给予一次性1000万元补助资金。
在以“双碳”战略为背景,加快推进能源转型的历史性窗口时期,作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将纳入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在国家顶层规划的助推下,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密集发布与氢能产业相关的规划,纷纷抢食这块十万亿级别的“大蛋糕”。
例如,按照《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到2025年,将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建设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氢燃料
电池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今年9月发布的《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河南氢能产业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领域取得突破,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山东省的氢能发展规划则更早一些。2020年6月,《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出台,提出力争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全力打造“中国氢谷”“东方氢岛”两大品牌,培育壮大以济南、青岛等地区为重点的“鲁氢经济带”。今年7月发布的《山东省氢能产业发展工程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实现氢能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达1万辆,建成加氢站100座。
“各地加快布局氢能产业,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号召,将氢能产业发展落到实处,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另一方面是提前布局,在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把握先发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赛迪顾问高级分析师李宸表示。
上市公司加速布局
氢能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不少上市公司加速布局。潍柴动力、迪威迅、康普顿等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布局或延伸产业链至氢能源产业。
今年8月,继上海市宣布将探索建立氢交易平台后,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正式在山东潍坊挂牌,同时,200辆搭载着潍柴氢燃料电池的商用车同步投入运营。这意味着我国在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氢能大规模示范应用领域,取得又一突破性进展。当日现场展示的亚星客车生产的最新款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其配置的潍柴动力生产的燃料电池系统,使用寿命超过3万小时,可以满足公交车8年60万公里的使用。
7月初,迪威迅控股子公司迪威立方与雄川氢能签订《氢能源自卸车合作运营》协议,标的为82辆氢能源燃料电池自卸汽车,即将在广州地区实施合作运营。迪威迅表示,该合作标志着公司将正式进军氢能源行业。“公司看好氢能行业发展前景,也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需求和潜力。”迪威迅董秘刘丹表示,公司正在从传统智慧城市工程类业务向轻资金、运营类业务转型,进军氢能源行业符合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
11月7日晚,康普顿公告称,控股子公司青岛氢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氢启科技”)于2021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作为公司氢能源项目发展的实施主体,成立后即着手于厂房建设、设备采购等产能筹备工作,推进青岛市崂山区的CCM生产线、膜电极封装测试自动化生产线和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化装配检测生产线的落地。
记者日前在公司调研时看到,经过近一年的设计、施工、厂房装修和设备安装,氢启科技CCM(三合一)涂布产线、膜电极封装检测自动化产线、双极板点胶产线、燃料电池电堆自动装配产线即将建设完成。其中,膜电极封装检测自动化产线产能可达100万片/年;石墨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全自动生产线产能可达5000台/年。
川财证券表示,今年我国氢能领域已完成35起投融资,总金额超过63亿元,资本加速进入。未来随着更多氢能投资项目落地,产业协同效应将逐步凸显,将推动上下游产业链中的研发、制造等环节的进程,拓展更多下游应用场景。
华创证券认为,虽然氢能应用场景广泛,分为交通、工业、发电和储能四个方向,但是目前氢能技术尚处在发展时期,其储运、应用稳定性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对于投资者来说,氢能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