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自己生产电池的新能源车企,会沦为代工厂?

时间:2018-10-17 23:17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综合报道
点击:
       新能源的时代已经带来,种种迹象表明内燃机正在加速消亡,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取代内燃机汽车的电动车自然成了即将崛起的产业,无论是内燃机还是电动机,其物理结构上最重要的都是动力系统,不同的是内燃机中发动机和变速箱重要,而电动车则是电池最重要。
 
       今年以前,大多数制造新能源汽车的车企,多是以采购的形式获取动力电池,比如中国排名第一的宁德时代,日本的松下以及韩国的三星,这种模式像极了当年进入中国的三菱4G63发动机。
 
       固然,采购可以在初期减少研发、建厂成本,但是长期以往,在电池这种重要领域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都将失去竞争力,而且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
       首先,动力电池是把控生产成本的关键。根据目前电动车的制造成本来看,仅电池一项就占据了40%。这是什么概念?现在主流的中端电动车,搭载的电池组一般是60千瓦时,其电池成本会达到了8-9万,目前动力电池行业的利润超过10%,如果一个车企每年电动车销量为10万台,那么就要付给电池企业90亿人民币;如果选择自己生产动力电池,则至少每年给自己节省超过10亿,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其次,电池行业波动巨大,不仅是技术上的原因,和政策也有很大关系。电池生产的上游,是原材料的竞争,以三元锂电池举例,锂矿价格不断上涨,几年内涨幅超过10倍,且竞争激烈;中国企业还面临着补贴减少的困境。材料上涨、补贴下降,势必降低电池利润空间,提升车企成本。只有自己掌控动力电池,才能从源头上控制生产成本,不至于出现较大波动,也避免了因为电池产能不足而降低成产效率的尴尬。要知道,大洋彼岸的特斯拉,刚刚从产能炼狱中走出。
       另外,如果动力电池因质量问题发生自燃、爆炸,这锅谁背?消费者认为的第一责任人一定是车企,但实际问题可能在电池成产阶段就已经存在。比如前段时间威马电动车自燃事件,威马认为是谷神电池责任,而谷神则不愿承认,到头来还是不了了之。所以只有自己生产电池,才能全方位掌控电池的质量和生产环节。把控电池生产的话语权,此刻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也是车企最害怕的一点,就是沦为代工厂。目前中国电池为宁德时代一家独大,和宝马、大众、蔚来、广汽、上汽、奇瑞等都有合作。一旦宁德时代实现“寡头经济”,则所有合作车企都将失去话语权、议价权、选择权。甚至,宁德时代可以要求部分车企只生产该电池定制车辆,这岂不真成了代工厂?
       总而上述,目前大部分有志于电动车领域的车企,都在发力电池板块:
 
       吉利开始自建电池工厂,投资收购其他企业;
 
       比亚迪就更不用说了,本身就是电池起家,一直在打造闭环产业,生产的电池除了供应自家车辆外,还对外出售,最近开始发力锂电池,逐渐抛弃铁电池;
 
        北汽则是采用建设电池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并且以合资的办法共同建厂。所谓鸡蛋不放在一个筐里,北汽同时和几家电池企业签订协议,避免失去话语权。
        “电动车战役”已经打响,中国能否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弯道超车,就看电池产业了!
 
(责任编辑:子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