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8月26日发表声明称后,8月29日一早威马汽车又发布了公开信,对8月25日发生的威马试装车自燃事件做出进一步回应。
经内部彻查的公开信
在26日的官方声明中,威马汽车指出,“该事件发在威马成都研究院内,是一辆经过多轮破坏性试验的报废早期试装车,已进入拆解程序,拆除了电路保护装置及部分部件但未能及时完成全部拆解,出现电气元件短路引发火灾。”但是外界对这份简短的声明似乎并不满意。
“因为内部自查需要时间,在第一份声明中并没有写得特别详细。” 威马汽车集团公关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经过内部一番彻查后,威马汽车在8月29日发布了一份翔实透明的公开信。信中称,事故车辆为威马汽车早期试装车辆,专门用于试验认证使用。该试装车辆具体经过了5.7万公里的强化路面、上路、高原、高温等测试;50公里/小时的后碰测试以及涉水测试。
在后碰测试中,车体发生部分变形,但仍可正常行驶,
电池包未见可视变形,电报绝缘值符合质量标准。然在涉水测试中,分别在水深150mm、300mm处,以30km/h、5km/h的时速测试了10分钟,后碰测试发生变形部分进水,经过系统绝缘检查,该车
电池包绝缘值低于质量标准。
于是,威马汽车成都研究院决定对该车辆进行报废处理,报废后,车辆已拆除后排及副驾座椅,车机和应急开关等部件。
但是如此操作,对于报废车辆的管理显然存在疏漏。威马在公开信中也坦陈,“报废车辆未立即进行电池包与车辆分离,存在电池包继续上电的风险;报废车辆及报废电池包未及时运输至专业公司进行全面报废拆解,存在滞留隐患风险。”
内部管理待加强
尽管威马汽车成都研究院规定“已报废车辆不允许整车通电启动。”但是,8月25日,不曾想一名研究院员工违反公司报废车辆管理流程的相关规定,将该报废车辆前行通电,驾驶至研究院所在园区内的餐厅,并将该报废车停放在公共停车位。强行上电后,触发了报废车辆的短路风险,车辆电池包发生自燃,火势蔓延至座舱。
需要指出的是,测试车辆出现问题甚至自燃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是该事件的曝光却让不少人对威马汽车的内部管理心生质疑。
在盖世汽车每日速递发布的《试装车自燃威马发布声明称系为报废车辆拆解元件短路引起》的文后留言中,有网友称“企业内部管理问题,这种场景怎么会流出?”“没有结论前员工的敏感性太低怎么办,如何加强内部管理?”
对此,上述公关部相关负责人亦万般无奈地表示,“此次事件流出确实是企业疏于管理,公司已对违反规定的员工予以记大过处分。”
为了确保此类问题不再发生,对于报废车辆管理存在的漏洞以及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威马汽车表示,将对报废车辆的管理机制进行系统整改。报废车辆将在第一时间由专职员工拆下电池包,实现电池包与车辆分离,分离后的电池包与车辆,将无缝运输至专业公司进行全面报废拆解,同时将开展全员规章理念与安全意识的强化培训,并行进专项考核。
“这次事件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训,企业现在会严格遵照车辆报废的管理流程,对所有的实验车辆进行摸底,排查安全隐患。”
从躺枪到中枪
不过在公开信中,记者发现一个较为有趣的信息,此次事故车辆编号为ASE11710005#,生产日期为2017年10月,由威马汽车成都研究院试制车间采用软模件和手工样件试制,装配的是浙江谷神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生产的圆柱形电芯电池包。
谈及谷神,今年6月发生的“搭载谷神电池的某品牌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还历历在目,彼时威马还因此事陷入“退订风波”。
当时不少人在工信部网站扒出信息显示,在威马申报的五种产品型号中,有三种产品采用的电池以及总成均来自谷神新能源。尽管威马汽车战略规划副总裁陆斌公开称:公告中出现的相关产品信息不是威马将在下半年交付给C端用户的产品。但是在这场舆论危机中,消费者对于动力电池隐患的顾虑显然又增添了几分。
如果说6月事件是威马汽车无故躺枪,那么眼前发生的这起事故,对于正处在量产交付最后准备阶段的威马而言,杀伤力不可谓不大。
根据威马汽车公布的计划,EX5将于今年9月30日前大规模交付。且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曾表示,“计划今年交付1万辆以上,明年将推出有三款车型,预计交付量在10万辆以上。”
“9月底批量交付的量产车将在温州工厂量下线,量产车的质量标准肯定不同于成都研究院的软模实验样车,且目前订单量已经超过1万台以上。”该负责人强调称。
且威马在此次公开信中亦表态称,未来的交付车辆将会全部采用其他相关企业生产的高能量密度VDA方形硬壳电芯。“未来至交付C端用户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主要有宁德时代、天津力神、苏州宇量三家。”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