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受得了炎热气候、扛得住冰天雪地,充电快速、成本还低的锂
电池成功量产,在业界引起了不小反响。这款全新锂
电池来自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团队。
记者了解到,电池如此“能打”,在于突破了负极材料的关键创新技术,这与深圳最新发布的产业计划思路一致。6月6日,深圳市工信局、深圳市发改委和深圳市科创委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下称《计划》),提出在能源材料领域,重点突破高转化率太阳能电池材料、高容量高性能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高性能的氢燃料电池材料。
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是其中一个方面。根据《计划》,到2025年,深圳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培育出新能源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百亿级材料集群。
要实现这一目标,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重点任务。深圳先进院团队告诉记者,以他们研发的新型锂电池为例,目前电池的正极材料相关研究已接近“天花板”,要提升性能,就要从负极材料上下功夫。不仅如此,为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团队多年来紧跟市场,最终研发出最低工作温度-70℃、最高80℃的锂电池,可以满足多种场景需求。
为不断突破新材料“天花板”,《计划》还提出了几项重点工程,“夯实新材料领域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是其中之一。
在位于宝安区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内,有一个装着数十支材料样品的袋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团队针对超薄芯片加工而研发的临时键合材料,每一支样品都代表了一次研发“失败”,在近70次迭代后,才有了如今通过客户端测试并成功量产的产品。
十年如一日,敢啃电子材料“硬骨头”,这是深圳创新精神的体现。《计划》提出,在宝安区、龙岗区布局研发设计环节,在坪山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布局生产制造环节,在罗湖区、光明区布局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
【企业反响】
贝特瑞把握政策东风攻克关键技术
6月7日,在位于深圳光明区的贝特瑞高新技术工业园内,车间里一条条生产线正全力运行。恰逢新能源行业市场蓬勃发展,作为全球领先的锂电池正负极材料解决方案供应商,贝特瑞正开足马力生产保供。
“此次政策对我们来说可谓恰逢其时。”贝特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贝特瑞所说的政策“恰逢其时”可谓十分精准。就在几天前,公司总经理任建国在一次发言中提到,希望抓住行业发展的“黄金10年”,特别是2025年之前,巩固贝特瑞在负极材料行业的龙头地位,让公司各方面再上一个大的台阶。
“负极材料龙头”“北交所市值一哥”,带着这些标签的,是一家不断修炼自身“内功”的深企。
6月6日,《深圳市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提出结合我国新一代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重大需求,聚焦产业发展瓶颈,攻克一批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任建国表示:“这正是贝特瑞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近期,贝特瑞在光明区开工的“年产4万吨高端负极材料”工程,作为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其建设的硅基负极材料突破了传统负极材料的“天花板”,被视为负极材料的未来。
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表示:“我们非常重视整体供应链能力的打造,特别是核心关键材料的稳定供应机制。”基于此,贝特瑞启动的新项目,都采用一体化逻辑,预计公司关键核心工序的自供率达到五成以上。
(责任编辑:子蕊)